陳福
【摘 要】現階段,初中數學課堂形式單一,大多采用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這種模式導致學生對數學失去興趣,對數學教學是極為不利的。數學是一項抽象的學科,需要學生大量地去思考,探究,從而達到鍛煉思維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改變以前單一的教學方式,創造形象生動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去思考數學問題,并且讓學生勤于動手。這樣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逐漸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達到數學教學的真正目的。
【關鍵詞】思考;形象生動;興趣;思維能力
數學是與生活聯系最緊密的一門學科,生活中處處體現著數學。數學不僅可以鍛煉人的思維,也可以提高人的涵養。學好數學對初中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以及分析,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的探究中,通過學生間的交流,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另外,教師教學應該注重人性化,不要布置太多的作業,題海戰術往往是不管用的,需要學生懂一些重要的題目,然后舉一反三,最后形成一題多解,多題歸一的目的。
一、轉變觀念,推陳出新
傳統的教學觀念落后,教師只注重學生做,而不注重學生總結。一味地布置大量的作業,這樣的學習效率十分低下,往往只會適得其反。數學固然需要大量的練習,但是更需要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善于總結。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改變以前陳舊的教學觀念,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由“填鴨式”的教學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討論問題,交流不同的想法,達到一題多解的目的。最后由老師進行講解,將各種方法的相似點進行總結,形成多題歸一。在這種不斷交流總結的學習氛圍中,逐漸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數學與生活聯系緊密,教師在講課的時候也不能就題論題,注意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讓抽象的數學問題變成形象具體的實際問題,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興趣。學習數學就是服務為了我們的生活,脫離了實際的數學不叫數學,只是紙上談兵而已。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二、注重數學思想,培養思維
以前的教學中,教師只是就題論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滲透數學思想,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從問題的本質去解決問題,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學生碰到類似的題目,不會像以前一樣束手無策,知道從哪里下手,從而快速思考出解題方法。初中數學思想主要是函數與方程思想,分類討論思想,數形結合思想,轉化與化歸思想。這些思想的培養是初中教學的重點,初中大多數的題目都涉及這四種思想,注重思想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解題速度,對學生以后更深層次的學習數學有著巨大的作用。另外,數學思想本身具有抽象性,教師在滲透過程中注意結合具體題目,創設良好的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提倡合作交流,注重人文性
初中學生的年齡正是思想萌發的年齡,他們對任何新奇的事物都充滿好奇心。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利用學生的這種天性,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提倡合作交流。通過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思想碰撞,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有時候可能會有一些新奇的做法,就是應該培養學生的這種想法。讓學生在交流中進步,在合作中進步。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知道自己的不足,讓學生積極去請教其他同學,達到優勢互補,共同學習的目的。
合作交流的具體做法是教師可以根據學習成績形成學習小組,這樣更方便學生交流合作。學習好的幫助學習差的,成績好的同學在講題過程中也是對自己的提高,成績差的學生也學習到了知識,一舉兩得。各個小組之間形成良性的競爭,共同促進。教師在講課時也應該注重人性化,注意學生的人文情感,不要布置超出學生能力的作業,盡可能地給學生充足的自由時間去自主思考,總結。
四、在鼓勵中教授學生
每個人都有虛榮心,都渴望受到表揚,學生也不例外。學生渴望受到老師的贊賞,家長的表揚。心理學研究發現,當一個人受到贊揚的話語時,他可能會對這件事充滿興趣。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善于表揚學生,哪怕是一點點小事,都是對學生能力的肯定。教師的贊揚可以激發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促進師生間的交流,增進師生間的關系。讓學生不是畏懼老師,而是把老師真正當成良師益友。遇到問題時,學生也會積極主動地去請教老師。要是老師在平時上課時板著一張臉,不僅學生的學習興趣會下降,學生遇到困難也不會尋求老師的幫助。這樣對學生是及其不利的。
教師也不能只是一味地表揚學生,當學生犯了錯誤,要恩威并重,該批評時絕不手軟,在批評學生的同時教育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積極改正自己的錯誤,并保證在以后的學習中不再犯。教師應該在批評與表揚之間拿捏好這個度,在適當的時候給予適當的言論。這樣,師生間的關系才會更融洽,課堂上學生才會主動地發言,學生學習的興趣才能夠充分被激發。
參考文獻:
[1]石中英,王衛東.基礎教育新概念有效教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謝景力.數學概念的二重性及其對教學的啟示[J].湖南教育,2006
[3]何克抗,鄭永柏,謝幼如.教學系統設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4]陳勃,沈繼亮.指向問題解決的教育思路[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