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璐,蔣建強
(1.蘇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2.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政府推進供給側改革補短板的對策研究
蔣 璐1,蔣建強2
(1.蘇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2.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國家經濟總量持續擴張,供給側改革補短板已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必須解決的課題。針對民生改進,需從實施五氣共治、落實五水共治、強化兩山建設、完美環境預防和探索生態補償來補生態環境的短板;從解決提升融資便利、發揮逆周期金融救助功能、打造“基金引導+財金互動”雙引擎來補金融改革的短板;從老年工作、養老服務、資本準入、醫養融合來補多層次健康養老體系的短板。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將為補齊民生短板提供制度保證。
政府;供給側改革;補短板;對策研究
在供給側學派中,凱恩斯主義占據了經濟學的統治地位,西方國家普遍依據凱恩斯的理論制訂政策,對經濟進行需求管理,并取得了較大效果。在當前形勢下,國民經濟不可能通過短期刺激實現V型反彈,可能會經歷一個L型增長階段。解決中長期經濟問題,傳統的凱恩斯主義藥方有局限性,根本之道在于結構性改革,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大勢所趨、形勢使然、是經濟治理良方。要使城鄉居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中央提出“十三五”規劃必須緊緊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存在的短板,在補齊短板上多用力,全力做好補齊短板這篇大文章。從理論上講,補短板的基本原理就是木桶定律或短板效應,即木桶盛水量的多少是由桶壁上最短的那塊木板決定的,由此可見補短板改變的是水的數量,并不改變水的性質,因此補短板不僅要增加經濟總量,而且還要經濟的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地運行,同時還要促使經濟從量到質的全面提升,最終達到經濟社會質的根本性變化。
一座城市的平衡、協調、可持續發展取決于環境綜合整治短板能否補齊補好;解決城鄉補齊短板,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特別是解決好城鄉農村的生活污水處理和生態環境問題、農業發展中耕地質量下降和地下水超采等問題。城鄉的農村環境是城鄉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短板,城鄉農村的生活污水處理問題,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短板,
(一)實施五氣共治計劃
加快制訂全面治理違法建筑、污泥濁水和臟亂差環境治理措施,補齊生態環境短板,爭創綠色發展新優勢。要堅持綠色富市、綠色惠民,全面建設生態宜居、山湖宜游之城,在環境治理中,治五氣是重頭戲。全面整治揮發性有機物(VOCs)污染,層層落實《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加大處罰額度、處罰范圍,嚴格實施機動車排氣污染的檢測
標準,深入推進城市的工業廢氣、車船尾氣、建筑揚塵、餐飲油煙、秸稈焚燒“五氣共治”計劃,使城鄉的山湖迎更多“碧海藍天”。
(二)落實五水共治行動
水是生命之源,落實五水共治行動,實施劣V類水質削減行動計劃、推進河湖清污、污泥處置利用和污水截污納管、重點防治近太湖水域和湖灣污染,實現城鄉與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目標。
(三)強化兩山建設思想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補環境短板,需要強化“兩山”思想,把生態環保理念貫穿于經濟社會各項工作之中,大力提升綠色發展能力,圍繞優良的自然環境和生態底氣,應把目光放在發展新興工業和生態工業,引導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經濟上,調整產業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上,讓美麗鄉村留住更多鄉愁,建設美麗的大景區,既要提高城市顏值,又要美化農村容貌,通過實施農村“安居宜居美居”專項行動、改造治理農村生活污水等全域化整治。
(四)完美環境預防措施
預防為主是環境保護的首要原則,一是劃定城市生態紅線,為未來的發展安全、為子孫后代留下資源、留下空間;二是開展戰略和規劃環評,規劃城市發展的同時規劃環境約束;三是在審批工業項目之前,一定要進行嚴格的項目環評;四是用標準來引導產業發展,嚴格環境準入機制;五是推動產業結構調整,避免產業結構偏重、粗放、低端帶來的環境問題。
(五)探索生態補償制度
資源有限,但是環境無價,如何運用生態補償這個經濟手段實現生態和致富雙贏,就是建立市級層面探索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依靠經濟手段推動“綠色城鄉”建設;就是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謀求經濟和社會最大限度的發展。一是建立一套自下而上探索、自上而下推動和上下互動的生態補償機制,在一個較小的區域實行生態補償,比大區域更容易操作,通過自下而上的生態補償探索,夯實“綠色城鄉”生態建設的基礎;二是從依賴公共財政到多渠道籌集資金,在提高生態效益補償金額,逐步加大省級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發揮財政資金在生態補償中的激勵和引導作用的同時,通過建立與出境水質和森林覆蓋率掛鉤的生態補償機制、與區域排放總量掛鉤的財政獎懲機制、與當地工業稅收保基數保增長掛鉤的財政轉移支付機制,對重點生態功能區進行財力支持。三是把生態價值納入經濟核算體系,激勵生態保護、生態投資的服務供給,能夠實現保護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雙贏,例如通過排污權制度改革,可以低成本保護環境。
區域金融改革旨在補短板和防風險,應在區域金融改革方面積極探索和實踐,區域金融改革的一個重要背景就是金融風險加速爆發,堅定地抓不良資產處置,深抓地方金融改革。金融改革補短板,一是推動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需要;二是在金融風險暴露的時候如何建立社會對金融業的信心;三是適應新常態,提升金融服務的效率;四是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如何解決困難和需求,很難集中加以解決,必須由結合區域經濟的發展去摸索。
在“十三五”時期城市需要加快發展現代金融等服務業,特別是小微企業仍面臨融資難、融資貴、金融供給與融資需求不夠匹配等短板,建立“政府引領、市場主導、多方合力、共生共贏”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體系,為小微企業提供可持續的金融支持。城市在金融供給與融資需求供給方面,一是解決提升融資便利,降低融資成本,改善投融資環境等問題;二是發揮逆周期金融救助功能,幫助實體企業脫困,通過債務展期和重組等方式,最大限度幫助實體企業客戶緩解流動性困難,實現近期解危、遠期解困;三是打造“基金引導+財金互動”雙引擎,助力城鄉經濟發展,構建雙引擎體系可以轉變政府職能,破解政府支持產業發展傳統方式弊端,實現財政投融資模式的創新,改變了資金行政性分配的方式,有助于減少對微觀經濟主體的行政直接干預,通過雙引擎有效的激勵機制,引導金融資金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脫貧攻堅、農業農村等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和急需的領域,同時,資金流向的改變將有效帶動技術、人才等其他生產要素的聚集整合,從而在供給側為經濟轉型發展提供要素保障。
我國大多數城市已經進入老齡化的行列,如何建立以居家為基礎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探討多層次健康養老體系對經濟發展可能產生的影響,并為應對人口老齡化這一危機提出相應的對策。在構建多層次健康養老體系方面,一是針對不同群體的需求精準施策,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使城鄉居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二是完善制度和改進工作,推動養老事業多元化、多樣化發展,讓城鄉的老年人能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三是養老體系的需求多樣化、投入多樣化、要素多樣化;四是多層次健康養老體系需要社會力量、多種方式甚至多元主體的共同建設。
(一)補老年工作的短板
一是補農村老齡事業發展的短板,加大基本公共服務對農村老年人的覆蓋范圍,加大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和老年人活動設施建設力度,把農村貧困老年人脫貧納入國家脫貧攻堅工程,切實保障好貧困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發動全社會力量參與和支援“老少邊窮”地區老齡事業發展。二是補老年人精神關愛的短板,積極發展專業老年社會工作,建立老年人精神關愛、心理疏導、危機干預的服務網絡,重點開展針對獨居、留守、失獨、失能等特殊老年人群的專業服務和志愿服務;三是補居家養老支持政策的短板,建立完善居家養老的支持政策,大力完善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加快建立健全居家養老服務網絡和服務平臺,積極開展“互聯網+養老服務”行動,大力推動社區服務向家庭延伸,發揮社區養老服務對居家養老的支持功能;四是補社會力量參與的短板,貫徹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關懷的老齡工作政策,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充分發揮市場在老齡事業和產業中的決定性作用,積極探索財政資金和社會資本相結合的有效途徑和方式,形成各方面推動老齡事業發展的強大合力。
(二)補養老服務的短板
城鄉應建立以居家為基礎、以社區為依托、以機構為補充的助力養老體系,統籌規劃建設公益性養老服務設施,支持面向失能老年人的老年養護院、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等設施建設;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也可以通過購買服務、股權合作等方式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增加養老服務和產品供給,特別是在日間照料服務中心的老年人可以享受到體貼的餐飲、住宿、休閑、康復保健等多種服務,城市中老齡化與高齡化、失能化、空巢化、少子化‘四化’并發,使養老保障壓力持續增加,加之人口多、發展差異大的情況,使城市養老問題更為復雜,解決的困難也更大,如何構建以智能養老一體化的服務體系,為特殊家庭提供老有所養,同時使之能夠享受到城市三甲醫院專家預約和住院預約綠色通道服務,解決養老服務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是城市養老難題的癥結所在,解決思路就是通過市場與政府調控手段,擴大養老服務供給,形成全社會合力,解決這項龐大的民生工程,必須提供多樣化的解決方案,以需求為導向積極推進養老服務發展新格局,即在鞏固傳統家庭養老模式的基礎上,構建“9082”計劃,努力推進以居家養老為基礎(90%以上),以社區養老服務為依托(98%以上的居家養老的老年人能夠獲得便利的社區養老服務),機構養老為補充(2%的老年人可以住進專業機構養老)的養老服務新模式。
(三)補資本準入的短板
在城鄉“未富先老”的情形下,發揮市場機制是增加養老服務和產品供給的重要補充。據《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報告(2014)》預測,從2014年到2050年,中國老年人口的消費潛力將從4萬億元左右增長到106萬億元左右。養老產業潛在市場需求龐大,全面放開社會資本準入,將大大改善養老供給體系和服務水平。
(三)補醫養融合的短板
一是醫療機構為養老機構開通預約就診綠色通道,養老機構內設的醫療機構可作為醫院康復護理場所,支持養老機構按規定開辦老年病、康復、中醫醫院和臨終關懷機構等,推進基層醫療機構與社區、居家養老結合,為老年人家庭提供簽約醫療服務,二是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醫養結合機構,支持醫療資源豐富地區將公立醫院轉為康復、老年護理等機構,三是強化投融資、用地等支持,擴大政府購買基本健康養老服務,創新長期護理保險等產品等。
政府在供給側改革中,多補民生短板,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是堅持為政之道,民生為本理念的指導思想,同時也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主要任務之一,“十三五”時期是我國老齡化、城鎮化速度加快的時期,民生保障更需要全面和細化,供給側改革補民生短板,這需要更大的決心和更深入的改革。
[1]吳中區人民政府.城鄉市吳中區生態文明建設規劃(2010-2020年)[R].2013
[2]劉珍,劉小雨.民間資本投資養老機構的市場準入制度探究[J].法制與社會,2015(4)
[3]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社會研究所.完善扶持政策、力推民間資本參與養老服務[J].社會福利,2012(3)
[4]雒香云,李俊杰,張建坤.引導民間資本投資養老機構的思路探討——以江蘇省為例[J].西北人口,2015(2)
[責任編輯:王鳳娟]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f Making up for Weakness of Supply Side Reform by the Government
JIANG Lu,JIANG Jianqiang
With the increasinglyexpandingnational economic aggregate,makingup for supplyside reformhas become the subject ofeconomic and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hich must be solved.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the government should implement the five gas shared governance,carryout the five water shared governance,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twomountains,perfect environment prevent and explore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to make up for weaknes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The government should increase financingfacility,play the function of counter-cyclical financial assistance and build twin enginesof fund guide and financial interactionto make up for weakness of financial reform.The government should start from older work,pension services,access of capital, health and pensionfusion to make up for weakness of multilevel health and pension system.The government should establish a more fair and sustainable social securitysystemtoprovide the systemguarantee for makingup for weakness ofpeople's livelihood.
government,supplyside reform,make up for weakness,countermeasure research
F26
A
1009-6043(2016)12-0001-02
2016-10-16
蔣璐(1989-),女,蘇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助理講師。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
蔣建強(1963-),江蘇溧陽人,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教授,高級工程師,創業實訓師,國家高級職業指導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業與創業指導。
2016年度蘇州市社科規劃課題(Y2016LX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