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寧,杜會永,王華軍
(1.黑龍江省商業經濟研究所,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2.哈爾濱商業大學 經濟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3.中國人民銀行大興安嶺地區中心支行,黑龍江 大興安嶺 165000)
土地銀行的國內外研究現狀與啟示
蔡 寧1,杜會永2,王華軍3
(1.黑龍江省商業經濟研究所,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2.哈爾濱商業大學 經濟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3.中國人民銀行大興安嶺地區中心支行,黑龍江 大興安嶺 165000)
城鎮化誘發農村和農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調整,農村居民從事農業生產的機會成本增加,并在規模效益約束下更多的人選擇放棄從事農業生產,使土地流轉趨勢增強。從國內農地流轉的現實需求出發,我國亟待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實地調研獲取部分地區土地銀行建立與運營、土地流轉價格與期限確定的相關數據資料,總結歸納其發展規律,并采用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建立土地銀行、確定農地經營權流轉價格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以期解決當前土地流轉中存在的價格不規范、期限不合理、農民收益受損和企業效益難以保障等問題。
土地銀行;土地流轉;研究現狀;啟示
城鎮化發展給農村居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較大改變,一是城市規模擴張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且伴隨國內勞動力工資水平提升,在城市就業的待遇逐步提高,城市吸納農村居民就業能力增強;二是引導農村居民消費觀念轉變、消費結構升級。城鎮化對農村居民個體影響的滲透,誘發了農村和農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調整,農村居民從事農業生產的機會成本增加,并在規模效益約束下更多的人選擇放棄從事農業生產,使得土地流轉趨勢增強。全國家庭承包耕地流轉總面積占家庭承包經營耕地面積的比重在2014年就達到了30%以上,黑龍江省這一指標在2012年就達到了35%以上。然而,在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出現了農地承包經營權價格不合理、承包期限不固定等問題,導致了流轉雙方的利益受到了損害,一方面,農村居民轉出土地不能獲得合理收益,另一方面,轉入方不能獲得長期投資收益的保障。為保障流轉雙方收益,國內部分地區試點了具備土地銀行性質的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此基礎上,本文總結了國內外關于土地銀行建立與運行的現狀,為建設土地銀行提供可借鑒經驗。
Terry.v.D(2003)認為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土地私有制國家土地所有權買賣有益于合理配置農地資源;徐強,周偉(1993)提出引入土地銀行機制是解決土地市場不規范等問題的可行方式;崔新明,賈生華(2000)提出城市土地銀行概念,從事土地征購、整理、儲備、供應和開發;吳玲,李翠霞(2007)認為市場化的農地調整能夠促進農地流轉,妥善解決農地經營中的公平與效率問題,實現農地資源有效配置和利用,因而具有廣闊發展空間;李波(2007)認為土地銀行可實現規模經營,但功能要受到限制;王鐵(2008)認為我國建立農村土地銀行勢在必行,它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由之路;馮子標,王建功(2009)認為我國應該成立土地銀行,并通過賦權使其具有主導土地流轉的權限;郭驪等(2010)認為農村土地銀行的建立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邏輯,有助于促進土地流轉、增加農民收入和推進城鎮化;陳霄,鮑家偉(2011)指出建立以資本市場為媒介的農村土地銀行有利于全方位提升農村土地“資產”價值,凸顯“資本”屬性;張光宏,張振環(2013)認為土地銀行是順應社會發展的產物;張清勇(2013)指出臺灣“農地銀行”使農地買賣和租賃市場更具活力,能促使農業勞動力年輕化和擴大經營規模的目標。
Don T.Johnson和LarryB.Cowart(1997)認為土地銀行要在與地方政府利益博弈的基礎上確定土地流轉價格;范德珍(2003)指出應根據土地原用途價格確定土地價格;鄧大才(2007)認為農地流轉的交易成本較低導致農地流轉價格發現較難,部分土地流轉沒有價格或負價格;張存
剛,邵傳林(2009)認為要根據土地等級、位置、存地期限等因素確定流轉價格;周曉林,羅文斌(2009)建議由政府組織成立專業評估機構,根據地域特征、耕地肥力等確定土地基準價格、浮動價格和價值增長率;何芳(2009),溫修春(2011)建議根據基準利率加浮動利率的利率模式確定流轉土地價格;同時,為了保障投資者收益,應合理設計土地流轉期限,不能實行活期存地,五年以上為宜;馮子標,王建功(2009)認為土地銀行應設立土地使用價和出讓價兩種價格,土地使用價格還應充分考慮土地的異質性;馮興元(2011)介紹了成都彭州市土地銀行實現土地市場化的做法,設立不同的存地、貸地利息賺取差額利息;王顏齊,郭翔宇(2012)認為我國土地流轉市場不完善導致農地價格信號失真,因而需要研究建立與農地產權流轉市場相配套的價格體系;田廣星(2012)認為土地流轉市場合理競爭產生流轉價格,且要合理制定級差價。
國內外學者將土地銀行的性質歸為三類:一是中介論,二是金融機構論,三是土地儲備機構論 (邵傳林,2009)。土地銀行模式主要有四類:一是“西方模式”,但不開展農地存貸業務,不以農地流轉為目的,如法國“土地信貸銀行”,德國“土地抵押信用合作社”等;二是“平羅模式”,即農村土地信用合作社,具備土地銀行特征,是土地流轉的中介組織,以促進土地流轉為目標,不開展土地抵押貸款,不是政策性金融機構;三是“農發行改建模式”,(張存剛等,周曉林等2009);四是“臺灣模式”,即“農地銀行”,買賣、租賃農地的信息和服務平臺,具備農業融資貸款等服務功能(張清勇,2013)。土地銀行組織形式較多:實現政府宏觀調控職能的政策性機構(Dunkerley.HaroldB,1983);建立健全內部審計機關的企業 (Stefan.Nagel和Konrad.Liegel,2004);李波(2007)認為是政策性銀行和專業銀行兩種方式,由于專業銀行方式成本過高,現階段應采用政策性銀行方式;王鐵(2008)認為可采用獨立股份制,也可依托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或農村信用合作社組織經營;馮子標,王建功(2009)認為可借鑒農村發展銀行和農村信用社,也可與農村專業組織合作;黃少安(2011)建議現有商業銀行開展土地銀行業務,實現土地資本化;張晗,邵彥敏(2015)指出土地銀行缺少貸款功能會影響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實現。
綜上所述,可知國內外學者對土地銀行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多數研究是關于內涵和外延、可行性和發展模式等基礎性研究,研究方法通常以理論分析和典型案例分析為主,定量分析方法較少。關于土地銀行對土地流轉價格確定的研究多是理論分析,僅僅指出了應遵循的基本原則以及應考慮的重要因素,并未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對其進行估算。從國內農地流轉的現實需求出發,我國亟待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實地調研獲取部分地區土地銀行建立與運營、土地流轉價格與期限確定的相關數據資料,總結歸納其發展規律,并采用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建立土地銀行(從事土地存貸業務的金融中介機構)、確定農地經營權流轉價格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以期解決當前土地流轉中存在的價格不規范、期限不合理、農民收益受損和企業效益難以保障等問題。因此,本土地銀行建設情況的調查研究具有一定的應用參考價值。同時,研究中形成的相關結論以及分析所采用的相關方法都對土地銀行、土地流轉和價格制定等理論作進一步研究奠定了清晰的理論框架基礎,特別是為結合我國國情做具體分析定量定性的實證分析提供理論依據。
[1]Terry.v.D.Scenarios of central European land fragmentation.Land use Policy,2003,20(20):149-158
[2]Barnes Grenville.Lessons learned:an evaluation ofland administration initiatives Latin America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J].Land Use Poliey,2004(20):367-374
[3]王顏齊,郭翔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價格初探[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2(3):19-22
[4]吳玲,李翠霞.農地穩定與農地調整—農地制度安排的悖論[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7(2):108-111
[5]張晗,邵彥敏.欠發達地區農村土地流轉模式研究[J].經濟縱橫,2015(3):98-102
[6]何芳,溫修春.我國農村土地銀行與農戶間存地利益博弈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0(10):4-10
[7]馮子標,王建功.以土地銀行主導農地使用權流轉[J].當代經濟研究,2009(11):45-49
[8]張存剛,邵傳林.基于“土地銀行”視角的農村土地流轉模式研究[J].甘肅金融,2009(7):14-16
[9]黃少安.商業銀行可以探索土地金融業務[J].人民論壇,2011(27):67
[10]張光宏,張振環.土地銀行引進的博弈分析—基于非正式市場中土地使用權的無保障性[J].農業技術經濟,2013(9):101-107
[責任編輯:王鳳娟]
F30
B
1009-6043(2016)12-0003-02
2016-11-14
蔡寧(1982-),江蘇宿遷人,黑龍江省商業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現代市場網絡體系建設研究、現代信息流通發展;
杜會永(1984-),江蘇徐州人,哈爾濱商業大學經濟學院講師,產業經濟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產業經濟與區域經濟。
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黑龍江省建立土地銀行完善農地經營權流轉定價機制研究(15JYC04);年度規劃項目的階段性研究成果(15JLB02、13D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