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妤
(廣西財經學院法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
淺析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地方金融風險的防范和化解對策
陳思妤
(廣西財經學院法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近年來,在經濟新常態的大背景之下,金融行業呈現很強的態勢。但是隨之而來,地方金融面臨的風險也逐漸暴露,不斷凸顯了諸多問題,比如歷史遺留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等等。本文結合我國地區和國情,通過對國內外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風險制度進行借鑒和分析,并在此基礎之上提出了當從完善我國地方金融制度、相關金融法律法規、加強市場自律、加強對以金融衍生品為代表的影子銀行的約束等方面加強對地方金融的監督管理,以期拋磚引玉,對各級政府金融監管部門防范和監管地方金融有所幫助。
經濟新常態;金融風險;防范對策
當前我國經濟飛速發展,正處于關鍵時期,也就是 “市場化轉型的市場經濟非常態”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常態”,金融領域呈現出很強的態勢。但對比歐美等發達國家,我國仍存在不良貸款增加、中國式影子銀行風險、地方債務隱患等等問題,這些都是會影響到我國的金融穩定與經濟的發展,甚至最終會引發地方性金融危機乃至全國性經濟危機。那么,面對著經濟發展的特殊時期——經濟新常態時期,我國金融監管部門該如何應對這些風險?如何順應新形勢,進行防范和監管?如何應對新挑戰,在高起點上實現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穩中增效,進一步提高地方金融監督和管理水平,保持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只有這些問題解決了,才能更好地發揮金融促進實體經濟穩健增長的作用。所以,本文從國內外金融風險防范和化解的相關做法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當從完善我國地方金融制度、相關金融法律法規、加強市場自律、加強對以金融衍生品為代表的影子銀行的約束等方面加強對地方金融的監督管理的意見和建議。
(一)歷史遺留風險逐漸凸顯
近年來,產能過剩已經成為中國經濟運行中的歷史遺留的重要矛盾,而銀行業首當其沖深受其害,據不完全統計統計,在銀行的不良貸款中,產能過剩行業已經成為“重災區”。于此同時,一些向銀行融資困難的產能過剩行業的企業轉向影子銀行獲取資金,無疑加大了這些產能過剩企業盈利能力下降、償還能力低,有可能引發資金鏈斷裂和債務違約的風險,這些都給各地金融監管部門提出了新的難題。
(二) 信用風險進入暴露期
如今,經濟發展速度逐步放緩至7.5%,各行各業毫不可避免要經歷行業景氣周期性波動,一些行業領域、企業經營困難態勢將不斷顯現,制造業、批發零售業尤其是新經濟周期性的金融行業信用風險將不斷高升。突出表現在:第一,不良資產增量持續增加。銀監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6月,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10919億元,持不斷上升的趨勢。第二,是風險傳遞區域從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不斷蔓延,遍及全國。
(三)流動性風險進入凸顯期
受利率的影響,銀行機構尤其是中小銀行業金融機構流動性風險面臨的誘發因素不斷增多。部分中小金融機構對流動性風險缺乏足夠的認識,流動性管理仍然停留在匡算資金頭寸的初級階段。特別存在著內控方面存在管理架構不全、責任不清、預測技術落后等問題,一旦銀行沒有切實可行的流動性風險應急預案和實際應對的能力,僅僅依賴監管機構思想,是不利于金融行業自身的發展。
(四)新生事物影子銀行帶來的潛在風險
近年來,我國影子銀行發展越來越迅猛,其快速膨脹所帶來的風險就更加大、更不可控。中國式影子銀行,其仍然是“銀行的影子”,將原有表內業務轉為表外業務或其它非信貸資產,利用理財、信托、投資、委托貸款等方式,用一些高風險、結構復雜的金融衍生品,用獲得高回報的承諾來吸引投資者掩蓋銀行賬面上所潛在的金融風險,一旦資金鏈斷裂,將會影響金融市場與社會的穩定,產生非常嚴重的后果。
(一)美國
作為世界上最大經濟實體也是最發達的國家,對出現問題的金融機構,美國金融管理當局采用的是多元化方法,針對不同的金融機構,有著不同層次的方法對其進行補救。比如警告無效,美國金融管理當局將會采取其他措施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風險;或合并,即指將出現問題的金融機構與運行穩定的金融機構合二為一,若這樣還不能使買方獲得好處時,存款保險基金將會通過補償買方損失或給買方擔保的方法,使買方在銀行倒閉時不會受到損失。如果兩者均失效,則管理機構會謹慎考慮是否關閉問題機構。
(二)德國
德國其金融管理當局在處理問題金融機構時,同樣保持其慣有的非常謹慎的態度,比如對不同性質的銀行采取不同的退出方式,比如國有銀行,國家償還其債務;對股份制銀行,先對它進行關閉,若有其他金融機構愿意接收則不進入破產程序,反之,則進入;對儲蓄存款,由存款保險公司和股東負責;對信用合作銀行,采取由同業協會接管和兼并的方法。同時,在破產程序上,德國的金融監管當局有嚴格規定。
(三)日本
日本的金融制度從機構設置和業務分工的角度可分為城市金融和地方金融。日本金融體系堅持專業分工主義的原則,不同類型金融機構,日本的銀行已經形成了完善的大中小銀行共生、以民營銀行為主、國有銀行和外資銀行為輔的銀行體系,承擔不同性質的金融業務,它們之間不能相互交叉,呈現出業務分離狀況。
新常態下,經濟轉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時間換空間,需要轉方式換發展,于是也帶來一定的金融風險是必須面臨的問題。筆者結合實踐,談談粗淺看法,以求拋磚引玉。為此,建議如下:
(一)完善我國地方金融監管制度
通過對前文美、德、日三國金融監管制度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示,目的在于更好地完善我國地方金融監管制度。第一,我們應根據地方金融特色,發展地方金融產業,并因地制宜,制定適合地方金融的監管制度,構建有利于地方金融發展的生態環境。第二,給予地方政府金融管理權,作好地方金融風險防范工作,與中央監管形成“雙線齊進,而又互補”的效果。要盡快建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債務總量控制機制。每年要向政府主要領導匯報融資平臺債務總規模,政府財力承受力度評估報告。第三,要建立地方政府融資統一平臺,有必要建立一個統一、全面、共享的綜合統計體系,有針對性地加強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債務總量的控制和管理。應做到收多少支多少,以前年度投入過大的要盡量的緩一緩,建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領導責任追究機制,對面子工程所造成的資金損失、債務規模所涉及到的主要領導人要一追到底。
(二)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
隨著金融各種業務綜合化經營的迅速發展,原有的一些法律法規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需要不斷地立改廢。本文建議,通過立法,擴大地方監管的范圍,同時將處于國家監管之外的非金融機構納入監督管理的框架內,即由原來的機構監管轉換為功能監管,這也有利于應對互聯網金融發展對金融監管的挑戰。同時,也要對金融衍生品的標準進行嚴格的規定,從制度上保證金融衍生品的質量;特別是要對影子銀行機構進行規范,可以通過對影子銀行實行特許經營權、建立統一的評價平臺等方式,制止金融機構表外業務的泛濫,保護投資者的正當權益,維護投資者的信心。這些法律制度上的措施,對于防范金融風險,促進金融健康發展都有積極的意義,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完善金融監管的法律體系是防范金融風險的外部有力保障。
(三)加強市場自律
加強市場自律,金融業自律是最為重要方面。從內部的角度看,以市場機制為手段引導金融機構,成為推動金融機構內控機制的重要手段。銀行業應深入落實風險管理的主體責任和第一責任,以轉型后的商業銀行為例,抓住公司治理這個關鍵,抓好四個完善四個提高。第一,完善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加強對高級管理層面的約束;第二,完善整體杠桿水平和總體風險水平;第三,完善內部監督,改進績效考評機制;第四,完善風險管理制度、工具、方法。并且要提高風險管理準入、提高內部員工行為教育和管理、提高職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作風提高依法合規經營水平,以此強化市場自律的作用。
(四)強化對以金融衍生品特別是對影子銀行的監管
由于在金融衍生交易和結算中,由于內部控制系統不完善,要對影子銀行這類新事物進行監管,要對影子銀行機構進行規范。應做到如下兩點:第一,要深化金融改革。傳統銀行體系的利率水平遠低于市場利率水平,從而產生了較大的套利空間,很大程度這也是影子銀行枝繁葉茂的原因。深化金融改革,必須加快推進我國利率市場化,由市場運作,使利率水平能夠真實反映市場資金供求,引導我國的新生事物影子銀行做到依法依規運作。第二,由此,監管機構應建立統一的信息披露和共享平臺。怎樣維護投資者的權利,發揮影子銀行的作用是監管部門必須面對的問題。本文建議,通過建立信息共享平臺的方式,有必要建立一個統一、全面、共享的金融業綜合統計體系,使各監管機構定時發布市場數據,做到有針對性地披露,讓公眾享有知情權,提高公眾對影子銀行體系所披露信息的評價能力,更好地發揮金融促進實體經濟穩健增長的作用。
[1] 張云,主動適應和服務經濟新常態,中國金融[J].2014(21).
[2] 劉月,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風險的對策和建議,現代商業[J].2014(32).
[3] 張海峰,關于化解地方金融風險的幾點思考,濟南金融[J].第1期.
[4] 陳亞坤,我國地方金融風險防范的法律問題研究.
[5] 王元龍.新常態下金融風險防范與控制[J].經濟研究參考,2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