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涵
(致同會計師事務所,福建 福州 350002)
?
新三板市場融資監管問題探討
肖 涵
(致同會計師事務所,福建 福州 350002)
新三板市場主要承擔著非上市中小企業的股權轉讓職能,非上市中小企業通過該市場建立起開放的產權體系,使得中小投資者和機構有機會認購其股票,也同樣盤活了該類型中小企業的資金池。但作為政府監管部門,則不能放任新三板市場主體失范行為的發生。破解新三板市場融資監管問題,需要圍繞著:研究新的入市標準、強化企業實證調研、建立技術停牌制度、引入聲譽約束機制等四個方面來展開工作。
新三板市場;非上市中小企業;問題;實施手段
新三板市場主要承擔著非上市中小企業的股權轉讓職能,非上市中小企業通過該市場建立起開放的產權體系,使得中小投資者和機構有機會認購其股票,也同樣盤活了該類型中小企業的資金池。作為一種金融創新模式,設立新三板能夠較好的利用現有的金融市場,來服務于中小實體經濟。然而,事物的兩面性也決定了,投資新三板企業的投資者將面臨更大的股票風險,而在直接融資機制下投資者將“分先自擔”。但作為政府監管部門,則不能放任新三板市場主體失范行為的發生。因此,探討新三板市場融資監管問題便成為了當前急需開展的工作。事實上,證券市場也充斥著信息不對稱和信息不充分的現象,前者將激勵某些非上市中小企業實施機會主義行為,后者將抑制有關部門對其的資金監管效力。可見,破解問題的關鍵便在于,降低信息問題在融資監管中的干擾程度。
從融資的需求角度出發,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新三板市場的特征:
(一)融資金額相對較少
以非上市中小企業為市場主體的新三板,受到企業自身資本存量因素的決定,其相對于其它市場板塊的融資金額相對較少。從股份特征來看,其屬于名副其實的“小盤股”。然而,由于該市場承擔著對非上市中小企業進行股權轉讓的職能,從而就使得盡管融資金額較少,但由于存在著較為寬松的進入門檻,進而就可能因信息不對稱而增大投資者的投資風險。而投資風險所表現出的極端現象便如同“欣泰電氣”股份,被證券會強制勒令退市。最終,使得廣大投資者血本無歸。
(二)股價波動相對較大
股價波動相對較大的現象歸因于我國股市的兩大特征:第一,散戶市。這就意味著,廣大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容易出現“羊群效應”。第二,主力坐莊。這就決定了,股票的漲跌在很大程度上與企業的經營績效無關甚至背離。由于新三板市場中的企業資本存量普遍較小,這就使得主力坐莊的成本隨之較小。在利益驅動下,非上市中小企業通過與主力的合謀,便能借助股價的漲跌來控制廣大投資者的交易心態,進而在融資環節實施機會主義行為。
(三)極易出現踩踏現象
同樣來自于股價波動相對較大的實施,當監管不力而導致非上市中小企業管理層和主力集體拋售股票時,股價極具下跌的態勢將在廣大投資者中產生恐慌心理。隨之而來的便是跟隨非理性拋售股票,但在現有的股票買賣制度下,散戶幾乎難以在第一時間“奪命而逃”。
以上市場特征的形成部分來源于人為操作,所以融資監管的著力點應放在規制融資失范行為之上。那么當前的監管又存在著哪些問題呢。對此,筆者將其歸納為以下三點:
(一)逆向選擇問題
在解析新三板市場的融資監管問題時,需要從事前、事中、事后等三個環節來展開,而這里便就事前監管問題進行解析。前面已經提到,新三板市場主要作用于非上市中小企業的股權轉讓(委托),這就相對于其它市場板塊存在著較低的進入門檻。“較低”主要表現在審批標準方面,進而就為逆向選擇創造了條件。為此,由于部分企業的入市動機不純,便可能會對新三板市場帶來系統性風險。然而,破解信息不對稱問題對于監管部門來說仍是難題。
(二)道德風險問題
在實施股權轉讓的過程中,這些非上市中小企業實則轉變為了公眾公司。從形式邏輯出發,公眾投資者可以用腳投票來遏制部分企業的融資投資行為。但我國股市的散戶市特征決定了,廣大中小投資者根本無法獲取這些企業的真實信息,而且從投資目的上來講也不關心這些企業的實際融資意圖。這樣一來,就為監管部門帶來了很大的難題。從近年來出現的案例可知,盡管有極少數投資者會走司法程序來捍衛自己的切身利益,但其效果仍存有“嘩眾取寵”之嫌。
(三)監管補救問題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欣泰電氣”那樣,監管部門的補救措施便在于強制勒令退市。事實上,這些非上市中小企業還可以走“破產清算”的司法程序,從而規避企業管理者的經濟責任。由此可見,當前的監管補救措施不僅未能考慮到廣大投資者的經濟利益,而且也無法完全規制某些非上市中小企業的經濟行為。
基于以上所歸納出的三點問題,這里相對應的給出三個方面的破解思路:
(一)破解逆向選擇的思路
破解逆向選擇問題,有助于規避在融資監管上出現系統性風險。當前逆向選擇問題的出現一方面來自于企業進入門檻較低,另一方面根源于企業的融資沖動。因此,在破解問題上就需要沿著提高進入門檻,而增大違約成本的思路而展開。前者將能從客觀方面來增大非上市中小企業的交易成本,從而變相增大他們的信息造假成本。對于后者而言,則可以減低他們的融資沖動,進而降低他們實施融資投機的收益預期。可見,上述思路在當前還較少被業界所重視。
(二)破解道德風險的思路
道德風險的發生根源于逆向選擇問題,但在無法完全避免逆向選擇的情形下,則需要思考如何建立起有效的過程監管機制。而且,在實施監管機制時還需要考慮到對監管成本的控制。前面已經分析到,融資問題的主要發端在于企業與主力之間的合謀,進而通過人為操縱來控制股價。那么通過利用股價檢測手段來分析出股票異動現象,并根據該現象來統計出企業實施融資投機的概率,則可以作為約談企業管理者的重要指標。
(三)破解監管補救的思路
中國證券市場所存在著的散戶市將長期存在,這也就意味著,新三板市場中的中小企業主要是向廣大中小投資者進行融資。為了培育新三板市場,首先就需要維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為此,不能僅僅是讓違規企業退市了之。企業產生于社會,也最終將回歸于社會,所以形成社會輿論監督機制將能倒逼新三板企業的行為。進而,抑制他們的道德風險實施意愿。
根據上文所述,實施手段可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構建:
(一)研究新的入市標準
降低融資監管的壓力和成本,首先就需要從源頭來規避那些劣質的中小企業。為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則只能通過設置新的入市標準來進行。從原理來看,股權轉讓的目的應限制在獲取外源性資金供給,并用于發展企業的主營業務。因此,這里就需要對申請企業的主營業務進行全面考察,并根據主營業務類型來對企業進行打分。另外,在標準中還應強調一點,那就是禁止將所融資金投資于非主營業務之外。這樣一來,就為日后的監管提供了制度支持。
(二)強化企業實證調研
對申報企業的考察除了審核他們的形式要件之外,還需要通過強化企業實證調研,來確認企業申報材料核心內容的真實和有效性。為了降低監管部門的實施難度,這里可以尋求第三方咨詢機構的協助。具體而言,監管部門通過嚴格審批賦予第三方咨詢和調研機構一定的權限,并由第三方機構來對申報企業的相關信息進行實證調查。當然,所選擇的第三方機構應與所采信的企業沒有利益關聯性,并在保密的條件下來展開工作。
(三)建立技術停牌制度
建立技術性停牌只能是針對性的,而不能出現規模化發展的局面。在利用技術檢測手段發現企業存在融資投資跡象時,首先對企業的管理者進行約談,并告知其可能會采取股票停牌措施。這樣一來,在制度規制預期下將能震懾違規企業。隨著技術檢測的跟蹤進行,若是出現大概率的融資投資可能,則給予技術性停牌。同時,監管部門應向廣大投資者充分說明停牌的原因。
(四)引入聲譽約束機制
從客觀視角出發可知,信息不對稱現象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住了制度規制效能的發揮。因此,在今后的市場監管中不僅需要高舉反腐敗大旗,還應在消除信息不對稱現象上下工夫。筆者建議,證券監管部門應仿效中紀委和地方紀委接收投訴那樣,放下身段借助網絡平臺來接收廣大個人投資者的申訴和投訴。包括股價異動和“老鼠倉”的存在與否,僅靠監管人員的努力是難以及時發現的,而受到利益關聯廣大投資者則能提供有效線索。可見,提高市場規制效能仍不能忽略“人民戰爭”的意義。
以下,再就積極培育經濟引擎和實施審慎制度創新進行展望:
(一)積極培育經濟引擎
股票市場屬于虛擬經濟范疇,在脫離實體經濟發展的前提下,股票投資實則只是零和博弈,若是將股票交易傭金和印花稅考慮進去,股票投資則屬于負和博弈。因此,在根本降低股票投資風險,還是需要從積極培育經濟引擎上入手。那么如何看待“經濟引擎”的作用呢。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目標驅動下,新興產業部門將逐步替代房地產部門、資源指向型部門而成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動力源。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決策層除了對資源指向型產業保持堅決壓縮態勢外,對于房地產業則維持著一種曖昧態度。從中不難看出,房地產經濟的影響力仍然較大。由此,在積極培育經濟引擎的同時,還應積極探索和實踐國有企業混改的有效形式,以及研究國有資本進入民營企業的可行性。在揚棄舊有實體經濟發展模式的基礎上,為股票投資者建立起新的收益預期,從而吸引場外資金進入到股市中來。
(二)實施審慎制度創新
筆者并不反對針對A股市場的制度創新活動,但提出這種制度創新需要建立在審慎的基礎之上。那么如何做到審慎呢。或許這幾個方面值得重視:(1)監管層應正視我國股票市場的現狀,并能理解現狀形成的內在邏輯。(2)制度創新一定要有民意基礎,并在小范圍內進行模擬和試驗。(3)對待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應采取批判的精神,在允許的情況下應與國外制度的設計者進行深入交流。隨著“熔斷機制”事實上的破產,這無疑給了監管層一記耳光,也使得廣大股票投資者對管理層的能力提出了質疑。隨后IPO制度的推行是否符合國情,則需要用事實來說話。但無論怎樣,當一件事物被證明是“壞”的話,那么事物的創造者便需要有足夠的勇氣給予糾正。
新三板市場主要承擔著非上市中小企業的股權轉讓職能,非上市中小企業通過該市場建立起開放的產權體系,使得中小投資者和機構有機會認購其股票,也同樣盤活了該類型中小企業的資金池。作為一種金融創新模式,設立新三板能夠較好的利用現有的金融市場,來服務于中小實體經濟。本文認為,作為政府監管部門,則不能放任新三板市場主體失范行為的發生。破解新三板市場融資監管問題,需要圍繞著:研究新的入市標準、強化企業實證調研、建立技術停牌制度、引入聲譽約束機制等四個方面來展開工作。
[1] 張劍.情緒對股票投資收益及后續投資決策的影響[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4,(11):116-125.
[2] 趙琳.博時基金2015年投資策略:超配股票、標配債券、低配現金[J].股市動態分析,2015,(4):34-36.
[3] 王伯英.中國股票市場動量投資策略分析[J].時代經貿:下旬,2008,(8,23-24.
[4] 王天東.股票價格行為與投資策略分析[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0,(8):77-79.
[5] 帥曉林.我國推行股票發行注冊制的路徑選擇與制度建設探析[J].當代經濟管理,2015(6):90-93.
[6] 王涌 .股票發行注冊制不能少了誠意[J]. 中國證券期貨,2016,(1):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