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強,孔 艷
(1.中交海西投資有限公司,福建 廈門 361021;2.國核商業保理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200233)
建筑施工企業BT模式淺析
陳強1,孔艷2
(1.中交海西投資有限公司,福建 廈門 361021;2.國核商業保理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200233)
BT模式的出現使建筑施工企業由單純的施工方變為投資方,其在產業價值鏈上的位置也就有了上移的可能,但BT模式運作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從BT模式的基本內涵及特點出發,闡述建筑施工企業BT模式的發展及存在的問題;從案例分析的角度,就建筑施工企業如何對BT模式進行成功的運作進行較為詳盡的分析和論述。
建筑企業;BT;案例;分析
BT是英文Build(建設)和Transfer(移交)縮寫式,意即“建設—移交”,是政府利用非政府資金來進行基礎非經營性設施建設項目的一種融資模式。指一個項目的運作通過項目公司總承包,融資、建設驗收合格后移交給業主,業主向投資方支付項目總投資加上合理回報的過程。因此,BT模式有別于普通的工程施工,本質上是一種資本運作的投資行為。
與普通的工程施工模式和其他項目融資模式相比較,BT模式具有以下特點:一是BT模式一般適用于政府基礎設施非經營性的項目或不適于由非政府部門經營的基礎設施項目;二是政府利用的資金是非政府資金,是通過投資方融資的資金,融資的渠道可以是銀行信貸資金,也可以通過其他融資渠道籌集,資金來源可以是外資的也可以是國內的;三是BT模式是一種新的投資融資模式,BT模式的重點是B階段即項目的建設階段,項目投資方需在此階段完成項目的投資建設并籌集所需的資金;四是與其他項目融資模式比較,BT投資方在移交時不存在投資方在建成后進行經營,獲取運營收入這一階段,不存在運營期風險;五是政府按比例分期向投資方支付合同的約定總價,即回購款。
從BT模式在我國發展的過程看,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由于對BT模式尚沒有統一的界定,項目合作雙方往往對BT模式的認識不統一,對項目運作過程中雙方的權利和責任也難以形成一致意見,進而導致項目運作過程中合作各方互相推諉責任,無法在約定的期限內如期完成項目建設。二是項目運作過程中合作雙方往往無法確定合理的風險分擔機制,尤其是作為政府方往往無法提供有效的回購擔保,致使投資方承擔更大的風險。三是缺乏統一配套的法律規范,尤其是規范合同的指引,致使項目在運作過程中出現問題時,缺少有效的糾紛解決機制,使項目運作陷入僵局,最終不得不以失敗而告終,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
為解決資金緊張和項目管理經驗不足的問題,我國東南沿海某城市決定該項目采取BT模式進行投資建設,并于2013年開始選擇合適的投資方,經過對建設市場各類投資方多方的調研考察,2013年末最終通過招標方式確定國內某大型建筑施工企業集團作為該項目的投資建設方。
該項目的主要參與方包括:(1)發起方,市地鐵公司。接受政府委托負責該項目建設期間的施工監管,并負責協調解決項目建設過程中遇到的重大問題。(2)投資方,國內某大型建筑施工企業集團,主要負責項目公司的組建,并負責籌集項目公司建設項目所需的資金。(3)項目公司,由該大型建筑施工企業集團獨立出資組建,主要負責項目的施工建設管理,確保項目的安全、質量、進度受控。(4)該市政府,主要負責協調地鐵公司和項目公司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負責解決回購款項的資金來源。(5)施工建設方,該項目的施工建設方都來自于該建筑施工企業集團所屬的子(分)公司,具體負責項目現場的施工管理。
除以上主要參與方外,該項目還包括監理設計單位、物資設備供應商、社會中介機構等其他參與方。
項目的組織籌備階段。該項目合同簽訂后,該集團立即組織籌備該項目,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組建項目公司,并落實建設投資資金來源。投資公司的人員主要是由該集團內部熟悉當地建設市場的管理人員及熟悉地鐵施工的技術骨干組成,并考慮到BT項目的特殊性,該集團加強了法律、財務、投資方面的人員力量。該項目的建設資金由該建筑施工企業集團IPO上市所募集的資金解決。
二是從集團內部選擇施工建設方,該項目的施工建設方全部由該集團內部有著多年地鐵施工經驗并有突出業績表現的子(分)公司組成。
從該項目具體的運作過程來看,該項目與其他國內BT項目相比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項目投資建設規模巨大,對投資方的要求嚴格。該項目投資規模在90億左右,如此大規模的BT項目在國內還是比較少見,因此該項目對投資方的資金實力、施工管理能力、是否具有BT項目運作經驗等方面的要求都非常嚴格。項目發起方最初的選擇范圍基本上是國內排名前幾位的大型建筑施工企業集團。
第二,項目的施工建設方全部由投資方從集團內部選擇產生。與一般的BT項目施工建設方由項目公司二次招標產生不同,該項目的施工建設方由該建筑施工企業集團從集團內部選擇產生,選擇這種方式主要基于以下兩個原因:(1)投資方對企業內部各子(分)公司的施工技術能力的了解更加透徹。由于都來自于同一企業集團,在實際運作過程中,項目公司和施工建設方的溝通協調效率較高。(2)如果采取二次招標方式,程序較為復雜,項目公司需對每一家參與投標的施工建設方的施工技術能力進行調查評估,時間上無法滿足項目的工期要求。
第三,BT項目合同內容非常詳細,對合作雙方風險分擔機制進行了合理的界定。從最終雙方簽訂的BT建設合同內容來看,合同的條款非常具體,涉及到該項目的建設模式、雙方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投資方的工作范圍、合同價款的支付、項目的投融資、項目用地等許多方面,基本上該項目在運作過程中能涉及到的環節和容易出現糾紛的地方在合同中都有所涉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雙方在合同條款的確立過程中一直堅持一個重要原則即對風險的合理分擔,特別是在合同的風險分擔方面避免了許多項目將風險過多轉移給投資方承擔這樣一個誤區,而是通過合理的風險分擔機制由合作雙方分別承擔相應的風險。
第四,項目的物資采購由該集團內部的物資采購(分)公司負責,從全國范圍內選擇具有實力的物資供應商統一采購,這種物資采購方式確保了物資的質量,由于物資實行集中采購,材料的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
第五,項目投資的回收模式非常特別,投資方的回購風險得到有效控制。一般認為,BT項目的回購期應發生在項目的建設期完成以后,由發起方按照雙方約定的回購基數向投資方分期支付。而該BT項目最大一個特點是該項目的回購在建設期就開始,根據項目雙方簽訂的合同,發起方按單項工程分階段、逐次向投資方支付項目價款,于每年12月25日前支付當年完成單項工程量的一部分,于次年第一季度內再支付一部分,最后一部分在缺陷責任期滿后付清。根據這一條款,項目投資方的回購在項目建設起就開始,回購風險相比傳統的BT項目運作模式大為降低。此外與一般的BT項目的合同價款內容相比,該項目的合同價款中包含了投融資費用,投融資費用主要由項目公司自有資本金要求的合理投資回報以及建設期內資金占用額的利息組成。
第六,項目管理機制科學,運作效率較高。該項目的管理機制比較科學,根據雙方在合同中的約定,在運作過程中,發起方主要負責協調項目公司和地方政府職能部門以及公共事業公司之間的關系,同時負責項目安全質量的監督,并不具體參與項目的微觀方面的管理,對項目公司的日常管理不進行任何干預;項目公司最重要的職責是負責項目的施工建設,負責施工組織計劃的確定,重大施工技術方案的研究和確定,投資資金的籌措與使用等幾個方面。由于合作雙方職責界定清晰,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合作各方均能夠按照各自的職責履行職能,項目的運作效率較高,項目在實際運作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困難和問題往往在較短時間內都能得到解決。
從該BT項目的成功運作看,以下幾個方面值得總結和借鑒:
其一,審慎的選擇合作對象,是BT項目參與各方都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從該項目的參與方來看,項目的投資方是我國大型建筑施工企業集團,無論是資本實力還是施工管理都具備很強的實力;項目的所在地政府財力較為雄厚,城市經濟發展速度較快,財政收入近年來一直保持快速增長勢頭,并且該城市是我國最早開始改革開放的地區,地方政府思想解放,城市建設管理規范。項目雙方的這些優勢都為項目的正常運作奠定了基礎。
其二,重視BT項目運作過程中的風險控制,合理確定合作雙方的風險分擔機制。該項目在實際運作過程中,作為投資方非常重視項目的風險管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重視項目前期調研和項目的可行性研究。與一些BT項目投資者忽視項目前期調研和可行性分析不同,該項目的投資方非常重視項目的前期調研和可行性分析,通過這兩項重要的工作,投資方對于項目的工程情況、商務條件,合作方的合作目的、合作方的經濟實力,項目潛在的風險因素都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為后期的合同談判和項目運作過程中的風險防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規范合同內容,合理確定合作雙方的風險分擔機制。該項目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是制定了一個非常詳細和規范的合同,通過細致的合同條款明確了合作各方權利和義務,為項目的有效運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在合同的風險分擔方面非常合理,兼顧了各方利益,尤其是合同中對于投資方風險分擔非常重視,沒有將項目運作的風險過多轉移給投資方。
其三,結合項目實際進行項目運作機制的創新,有效防范回購風險。從該項目的運作過程看,最大的創新體現在合同的回購條款上,該項目的回購期在建設期開始,在項目缺陷責任期滿后結束,相比傳統的BT項目回購期大為縮短。在合同價款的內容方面包括投融資費的內容、投資方的投資回報率得到了一定的保證,通過確立這樣一種模式,投資方回購風險得到有效控制,參與積極性大為提高,確保了項目后期的資金運作順暢進行,沒有因資金短缺影響項目建設的情形。
[責任編輯吳高君]
F270
A
1673-291X(2016)22-0016-02
2016-07-08
陳強(1972-),男,遼寧鐵嶺人,總會計師,高級會計師,國際會計師,碩士研究生,從事企業財務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