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麥江藝
?
會計實踐教學中實現崗課融合對接手法探討
文/麥江藝
摘要:隨著社會對會計人才需求的不斷提高,無形中給一些院校會計專業教學帶來了極大的壓力。為了培養更多符合社會崗位需求的會計人才,以崗位需求為基礎,在會計實踐教學中實現崗課融合不失為一個有效途徑。論文簡要分析了崗課融合的相關知識,并闡述了當前中職院校會計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重點分析了如何采取相關對策推動會計教學實踐中,崗課融合對接的順利實現,為會計專業學生畢業后順利就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會計;實踐教學;崗課融合;運用
會計涉及的學科很多,內容較為繁復,相比較其他課程而言,屬于實踐性較高的一門課程,因此其實踐教學備受關注。在《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學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也提出了,以就業為導向,加快專業改革與建設,以求增強學生職業實踐能力[1]。這也為中職會計實踐教學人才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契機與可能性,進一步促進了各職業院校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實用型、應用型高技能會計人才。
尤其是在會計實踐教學中實現了崗課融合對接,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對會計學習的積極性,為畢業后的順利就業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所謂的崗課融合,是一種人才培養的新型教學模式,要求在進行課程教學過程中,以未來就業崗位任務,以及工作過程作為基準,進行有針對性的理論知識教學[2]。這樣一種教學方式,對于學生未來的順利上崗就業具有極大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也提早讓學生對真正工作任務、崗位要求等有了一些基本了解,保證了學生與就業之間的順利良好對接。
會計是一門涉及課程較多的學科,從目前社會工作崗位對會計人才需求來看,對會計學生專業實踐能力要求較高。在學校學習會計相關內容時,掌握各種會計知識的同時,也應該提前了解一些崗位需求。而現在很多中職院校在進行會計實踐教學過程中,往往采用崗課融合的教學模式,真正的幫助會計學生感受“課中融崗、崗中有課”的交叉教學方式,不僅能培養大批優秀的會計人專業人才,還能為畢業后的順利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利于會計學生的職業角色轉換。
由此可見,在教學中以崗位人才需求為基礎,進行適合的理論知識教學,從某種意義而言,對于學生以及用人單位來說都是有利的。尤其是會計這一門本來就對人才要求較高的學科,更不能錯過“崗課融合”教學模式。
盡管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崗課融合教學模式的優勢,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依然存在不少問題。尤其是一些中職院校在進行會計專業課程設置時,更多的考慮到的是學生在校期間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因此將課程的重點放在了校內教學上,而忽略了學生畢業后就業崗位對人才的要求情況。同時,會計專業教學以書本理論知識為主,而最最重要的實踐教學并未得到重視,引起了很多會計專業學生對課程安排的質疑。
通過對某院校會計專業學生的課程相關調查,發現關于會計專業知識與實踐教學的課程比重,59.05%的學生認為理論課與實踐課的比重2:1是比較恰當的。同時,還有76.19%的學生對于會計專業課程之間的聯系并不明確,處于一種學校教師怎么教、課程怎么安排,就茫然接受的現狀中。而在對會計實踐教學重要性的認識中,大多數學生認為通過一定的實踐能夠檢驗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及時發現自身的不足,并有針對性的進行補救。同時,在學生看來,會計實踐教學也能進一步鞏固所學的會計理論知識,提高對理論知識的深刻掌握,因此加大會計實踐教學比重,提高院校及教師對會計實踐教學的重視,是十分有必要的。
而在會計理論知識教學過程中,60.95%的學生在意教師是否通過引用真實會計案例講授專業理論知識,而且在學生看來,教師多多引用案例,借助多媒體等教學工具,不僅能很好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有效的加強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的掌握[3]。由此也可以看出,會計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就連理論知識的教授也離不開實踐。
在人才培養上,現在越來越多的院校和教師認識到了崗位需求的重要性,都在積極的進行教學調整改善,以求在培養更多專業的會計人才的同時,利于學生順利上崗就業。然而通過對學生的調查,發現很多學生在學習會計專業相關知識的時候,是被動接受的,缺乏明確的職業目標追求,對于自己畢業后是想成為企業會計人員、注冊會計師還是注冊稅務師、其他等都不是十分明確。
在學生缺乏對未來職業的明確認識上,實現崗課對接實踐教學效果將會大打折扣,對于學生畢業后的就業幫助不大。
(一)充分認識會計專業就業崗位需求
要想確保在會計實踐教學中,真正實現崗課融合教學,首先需要全面掌握會計專業就業不同崗位的不同人才需求。根據目前會計專業畢業后的專業崗位分析,發現一般會計專業學生會從事的崗位包括:會計核算、企業理財、成本核算、出納員、財務審計、納稅申報等[4]。而不同的職業崗位對人才專業知識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在課程設置上的側重點也要有所調整。
例如:對于會計核算這一崗位,在人才需求上需要掌握會計職業道德、素質要求、核算方法、信息化技術等方面的理論知識,與之相對應的課程包括會計基礎、財務會計、財經法規以及財務軟件應用等。在進行會計實踐教學時,也要根據崗位對人才需求的側重點,進行相應的調整,以便培養出符合崗位需求的專業會計人才。
在進一步認識到崗位需求后,在進行會計教學中可以有效的利用會計實務學習情境,將其與會計工作崗位具體對應起來,以實現崗課融合。例如:在學習關于“存貨”相關理論知識時,就要將其內容與存貨核算崗位需求進行對應;“收入、費用、利潤”就需要聯系到成本核算崗以及財務成果核算崗的具體實物內容。通過一定時間的學習情境與崗位融合,在真正進行會計實踐教學時,學生能快速的適應角色轉變,很好的利用相關理論知識,完成會計崗位的各種實務,提升學生的崗位職業能力。
(二)建立完善的會計專業課程體系
傳統會計課程教學,“重理論、輕實踐”現象較為嚴重,以至于很多中職院校培養出的會計學生,在畢業進入社會后,難以順利的就業,適應新的職業角色轉變[5]。為了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變化,需要重新調整并完善會計專業課程體系,形成一套科學合理,滿足社會崗位需求的課程體系。
通過對中職會計專業學生畢業后就業崗位對人才需求能力的掌握分析,結合就業市場的人才需求,進行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的完善。而從現實對會計專業人才需求上可以明確知道,在人才培養上要以能力培養為主,以崗位職業能力為課程教學核心,才能真正的建立完善出以就業為導向的會計專業課程體系。加上現在很多高職院校都實行了校企合作,為會計專業學生提供了更多實踐平臺,能有效的讓會計專業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真正的了解到會計職業崗位的崗位任職要求,才能在重點的將專業基礎能力、專業核心能力等作為提升的重中之重。
同時,還需要對會計專業理論學習與實踐教學課程比重進行一定的調整,增加會計實踐教學時間,才能進一步有效的提高學生崗位職業能力的培養。會計專業學生需要對會計崗位進行實際操練,對每一個崗位的工作內容、職能、工作流程以及實務等都必須全面了解,并一一親自操作實踐,才能加深學生對會計崗位各項工作的認識。在培養學生崗位職業能力的同時,還能提高學生崗位實際業務處理能力,真正將會計學相關理論知識應用到崗位實際中,達到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
例如:在會計相關從業崗位中有一個固定資產核算崗位,在對固定資產相關理論知識學習前,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企業財務部門進行崗位任職實訓。對崗位職責,以及人才要求,工作流程等充分了解后,再進行固定在產相關理論知識講授,一定能讓學生印象深刻。在學習完相關理論知識后,應該立即讓學生進行固定資產核算崗位的實際技能操作訓練,在真正的崗位職業能力培訓中,進一步加深對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這才是會計實踐教學中崗課對接的有效實現。
(三)加強會計模擬實訓教學機制[6]
通過對中職會計學生模擬實訓教學機制的分析發現,一般有3種模擬實訓方式,包括分崗、崗位綜合以及社會頂崗實習。其中所謂的分崗模擬實訓,主要是指在對不同崗位進行一定認知以及理論知識學習后,需要進行相應的技能訓練,提升學生的崗位職業能力。如:通過對往來核算崗的模擬實訓,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往來核算崗位所涉及到的各種業務種類,并培養核算業務處理能力。以便讓會計專業學生畢業后,從事往來核算崗相關工作,能快速的適應角色轉變,接手相關工作內容,為就業單位創造更大的價值。
所謂的崗位綜合模擬實訓,指的是在整個會計相關實務課程學習結束后,會計專業學生都必須單獨接受完成模擬資料的實訓,一人一崗,或者一人多崗。在這一個實訓過程中,需要學生全力調動所掌握的會計相關理論知識,以及實踐教學所掌握的各種技能,才能順利的完成這項實訓任務。因為在這一實訓過程中,學生會學習掌握到會計崗位具體工作的全部操作過程,不僅要有會計核算能力,還要有一定的管理技能,才能正確應對不同會計崗位間的業務銜接,掌握內部控制要求,是對分崗實訓內容的進一步鞏固與加深。
社會頂崗實習顧名思義,就是中職院校學生可以通過到企業相關崗位,通過實現或代理記賬等實際訓練,提前適應會計學崗位的社會專業實踐。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要全身心投入,認真面對各種突如其來的問題,要積極的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學習掌握更多實際會計工作松要用到的操作技巧與方法,不斷的增強自己處理會計業務的能力。在不斷的實踐中,能有效的提供會計學生分析能力、處理問題的能力,在真正出社會步入職場后,具有極大的優勢。
(四)利用計算機等教學工具提高實訓效果
在會計實踐教學中,盡管教師有心以社會相關崗位需求為目的,向學生傳授更多的理論知識和崗位職業技能,但也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在計算機網絡廣泛普及的今天,教師可以大大的利用這些教學工具,解決學生在實訓中遇到的各種難題,極大的拓寬了會計實訓的時間與空間范圍。長此以往,這樣不僅能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進一步提高會計專業學生的實訓效果,達到“一石二鳥”的教學效果,推動崗課對接的實現。
綜上所述,會計實踐教學對于學生畢業后的就業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而采用新型的崗課融合教學模式,以社會會計崗位對人才需求為基礎,有針對的調整相關教學內容,更能培養出符合社會會計崗位需求的專業人才。這對于學校、教師、學生以及用人單位來說,都是百利而無一害的一種教學方法,具有極大的實踐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王禮紅.“崗課證賽”深度融合的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與建設[J].市場論壇,2015(3):59-60,63.
[2]秦妹.高職院校會計課程教學如何與職業崗位需求對接的幾點思考[J].中國電子商務,2013(14):182-183.
[3]王慧娟,高建英.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對接[J].經濟師,2014(11):246.
[4]王輝,王玉勤.會計專業“崗證賽課”四位一體的課程體系模式探討[J].現代企業教育,2013(4):115-116.
[5]吳文青.強化會計實訓教學的途徑[J].阜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25(1):47-49.
[6]李霞.會計實務教學中“課崗融合”的研究與實踐[J].商業會計,2011(33):69-71.
(作者單位:廣西梧州財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