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昕瑜
淺談會計自覺
——面包和操守的抉擇
文/周昕瑜
2016年6月,欣泰電氣因欺詐發行和上市后的財務造假退出A股市場再次將人們的目光聚集到對財務造假的憤恨和對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的擔憂上。會計的本質職能本是核算和監督,可為何財務造假在業內早已司空見慣?面包和操守真的不可兼得么?本文從會計人員個體出發,探討會計自覺對會計行業規范、會計職業操守保持的重大影響。
會計自覺;財務造假;職業道德
資本市場的不太平使得中國證監會連出重拳,對行業內財務造假的公司嚴懲不貸。其中創業板公司欣泰電氣財務造假的大手筆不禁引起我們的深刻反思。欣泰電氣IPO過程中的三個時間節點虛構回收應收賬款3.81億元和其他應收賬款0.87億元,實際控制人占有公司資金達0.64億元且未在年報中披露。證監會除了對公司和責任人予以警告和罰款以外,欣泰電氣的董事長和總會計師將面臨著終身禁入證券市場的懲罰。追溯歷史,南紡股份、萬福生科、云投生態等造假上市案例,使得財務數據和會計信息造假早已不是什么新聞了,在行業內也已成為幾乎公開的秘密,只是有的性質惡劣到構成犯罪,有的數額較小難以定性而已。但無論如何,財務造假與會計人員都是密不可分的。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金錢和利益的誘惑使得會計人員的職業操守格外的蒼白和無力。因此,重提會計自覺,從根本上提升會計人員的思想覺悟,對會計人員的大眾形象和會計行業的健康發展來說,都是當下必不可少的一環。
(一)會計自覺的內涵
自覺,顧名思義,自我覺醒,自我覺悟。馬克思主義哲學中自覺的意義是內在自我發現,外在創新的自我解放意識。自覺是一種內心尺度,它凌駕于整個人性當中,支配著人的行為、態度、觀察、信念、理解等,支配著人認識世界,明白事物對自己的意義和自我了解、自我定向、自我設計。在此基礎上產生的會計自覺是指,會計人員在會計行為活動中,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充分認識其行為的社會意義,使自己的行為服從于社會要求的品質。實際上會計自覺是對每個會計人而言的,會計自覺是會計人的信仰在行動中的體現,它的存在要求會計人員既履行好自己的義務,又承擔好自身的責任,因此會計人員權利的行使也是建立在會計自覺的基礎之上的。
(二)保持會計自覺的必要性
1.資本市場不斷完善的需要。我國資本市場起步晚,尚不成熟,正處于不斷完善的階段。財務報表扮演著企業和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中介,透過財報了解上市公司的盈利狀況、償債能力、成長能力、資本結構和現金流等情況,是投資者做出正確投資決策的重要環節。而資本市場卻在不斷上演著財務造假的戲碼,給價值投資蒙上了陰影,讓投資者望而卻步。因此保持會計人員充分的會計自覺性,是財務報表可信度的根本保障,對凈化資本市場的造假橫行的空氣起著決定性作用。它不僅是我國A股市場良好發展的基礎,更是宏觀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石。
2.微觀企業和個人的需要。如今,公司里會計信息嚴重失誤,假賬盛行,公司績效整體低下,企業管理疲軟無力,究其原因是因為法律不健全,執法不嚴格,無法約束人們的各種不良行為;根本原因是人們的道德標準下滑,真假、是非等界限模糊,因此針對會計人來說,時刻保持會計自覺無論是對企業還是個人都尤為重要。會計自覺和其他社會上的自覺性一樣,只具有道德規范力而不具有制度約束力,但它作為會計人的信仰在工作中的體現,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往往比法律、制度更加具有效力。
(一)完善資本市場規章制度,加重財務造假懲罰力度
盡管證券市場的監管機構的執法是嚴格按照法律規定實施的,但相關制度設計導致監管機構對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處罰力度尚難以發揮出法律震懾作用。從欣泰電氣等公司一系列財務造假案件可以看出,我國造假受到的行政處罰遠遠小于違法所得的畸形現狀才是造假事件層出不窮的主要推手。這不僅顯示了我國立法缺失、執法不足的現狀,還表明我國監管效力弱,處罰力度難以達到“殺一儆百”的效果。因此,我們應從立法上借鑒成熟資本市場的思想,加大懲罰力度,遏制財務造假。
(二)增強對公司管理層的監督、加強對會計人員的培訓
財務造假雖主要出自會計人員之手,但這絕不是會計人員或財務部門單方面就可以實現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會計人員造假的數據來源于業務,財務造假的決策來源于高層。因此做好對公司管理層的監督和嚴查,也是提高會計自覺的重要途徑。除此之外,對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的培訓也尤為重要。就注冊會計師而言,目前來說“高含金量”的注會頭銜似乎成了社會對注冊會計師的第一認知。可通過近年來層出不窮的造假案件可以發現,注冊會計師在造假案中往往扮演著重要角色。高含金量的注冊會計師卻輸在了不高的職業素養上。因此政府不僅要加強會計人員專用知識的培訓,提高職業水平,道德修養上的潛移默化教育才是形成會計自覺最有力的手段。
總之,提高會計自覺,既要靠外界的推動力,也要靠自身修養的不斷升華,只有二者雙管齊下,才可以使每個會計人員從主觀上去形成自覺的意識,自覺約束自身,既擁有面包,也擁有詩和遠方。
[1]王開田.會計行為論[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2] 楊慧娟.淺析會計人員道德風險及規避措施[J].金融經濟,2008(11).
[3] 王躍堂.會計改革與會計信息質量[J].會計研究,2010(1) .
(作者單位:南京財經大學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