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鳴
淺談中小學國有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文/楊鳴
中小學資產管理是學校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長期以來,學校重錢輕物、重購輕管的思想積淀很深,如何及時扭轉錯誤認識,健全資產管理內部控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關鍵問題。我們應通過細分資產管理的各個環節,抓住關鍵風險控制點,實行職責分工,充分調動單位員工管理資產的積極性,形成嚴謹的資產管控體系。要在保障資產安全完整的基礎上,優化配置資源,充分發揮資產使用效益。
中小學國有資產;內控機制;問題及建議
中小學校國有資產作為我國教育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建設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也是保障學校日常教學、行政辦公、生活后勤等的重要物質基礎。當前,國家積極推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落實教育資源優化配置,要求地方在提高辦學條件的同時,加大力度改善薄弱學校和解決大班額問題。隨著國家對教育硬件設施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如何管好用好學校教育設施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點和難點。因此,全面規范和加強中小學校國有資產管理,維護國有資產的安全和完整,提高國有資產使用效益,對貫徹落實國家教育方針,促進教育事業健康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近年來,隨著上級對教育部門國有資產監管力度的不斷加大以及學校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學校資產管理在許多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一)強化領導資產管理意識,建立單位資產管理制度體系
首先,能夠提高單位領導對學校資產管理重要性的認識,改變了過去那種管理意識淡薄、“重錢輕物”、“重購輕管”的錯誤理念。其次,能夠建立相應的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制度(辦法),具體細化到資產管理的每一個流程,強化部門管理,責任分布到個人,使單位職工都能夠參與到資產管理中來,提高部門資產管理的積極性。
(二)建立健全資產管理內控機制,強化資產管理流程
單位在資產增加、處置、清查盤點以及賬務處理等方面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內控體系,建立了授權審批制度,實行職責分工,崗位分離,不斷強化內部監督,建立了一系列審批管理流程。例如:
資產增加:學校集體決策采購項目—上報教體局制定投資計劃—上報財政局政府采購部門—物資采購—資產管理員驗收并編制固定資產增加憑單(增加憑單簽字)—單位負責人簽字—報賬員報銷付款—上報核算中心同時會計簽字(固定資產增加憑單)返回資產管理員—資產管理員記賬——粘貼固定資產標牌建立資產卡片—將資產安排給使用部門。
資產處置:固定資產管理員提出申請并簽字—校長、總務主任簽字蓋單位公章—報教體局匯總—上報財政國資科—國資科下達資產處置批復—單位報賬員和固定資產管理。
資產清查盤點:學校應當定期對固定資產清查盤點,每學期末,固定資產管理員對單位資產進行一次全面清點,并以處室為單位形成盤點表,經相關責任人簽字確認后存檔。
固定資產入賬:學校必須建立和健全固定資產的日常登記、使用、保管制度,建立資產帳簿和卡片,設置固定資產標牌,凡屬于學校的固定資產必須登記入帳,及時準確地記錄資產的存量、分布和增減變化等情況。
(三)建立學校資產信息化管理
隨著學校規模不斷擴大,資產配置數量逐日增加,傳統的手工記帳模式已不能滿足資產管理的需要。為此,學校采用了資產網絡管理系統,應用條形碼技術,對資產數據進行整合,對大數據進行分析,運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資產管理效率和能力,建立科學的資產管理體系。
雖然學校資產管理已經相對規范,但是在日常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容易忽略且影響比較重大的問題。
(一)學校校舍產權界定不清晰,土地及房屋建筑物劃轉不規范
1.有的鄉鎮學校雖然固定資產賬面存在土地及房屋建筑物價值,但實際卻不歸學校所有或控制,究其原因,是由于學校在撤并過程中,被撤并學校的校舍及土地在沒有經過政府及財政部門批準的情況下,被當地村委會無償收回,導致賬實不符。由于歷史原因,學校土地及校舍產權無法有效界定,再加上公辦學校產權意識薄弱,此時如果政府部門不出面協調解決,極易造成國有資產流失(校舍建設資金或由公辦學校投資)。
2.房產證和土地使用證證載內容與實際不符。例如有的學校房產證載大部分平房已拆除并新建樓房,由于該單位未及時辦理房產證變更手續,導致證載記錄與目前實際情況相差很大。或者土地在被政府征用或劃撥后,土地證未及時辦理變更,導致與實際情況不符,權屬證書信息失真,證實不符。
(二)學校公務用車資產管理不規范
有的學校公務用車資產帳所在單位、車輛登記證的所有權人以及實際使用單位均不一致,車輛權屬管理不規范。現階段,教育主管部門負責學校資產的調撥,有時在未經財政部門審批的情況下,僅憑自制資產調撥單便將學校車輛進行調撥,調撥單成為資產賬務處理的唯一依據,而且車輛劃撥后使用部門并未到車輛管理部門辦理過戶手續,造成賬實不符,產權不清晰。
(三)固定資產入賬不及時
對于政府采購的固定資產,存在采購物資入庫后,由于發票尚未開具,導致資產入賬滯后的情況;或者學校構建房屋建筑物,由于尚未辦理竣工決算而遲遲未入賬的情況,導致賬面資產長時間與實際不符。
(四)固定資產賬面記錄不完整
部分資產規格型號、生產廠家等信息填寫不正確,使賬實無法一一對應,資產清查比較困難。
(五)固定資產報廢后未及時處置,導致重復報廢
下接(第1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