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雯靜
我國金融區域發展差異分析
覃雯靜
金融作為我國現代經濟發展的核心產業之一,其在對我國經濟穩步發展發揮出重要的支持與推動力量的同時,區域金融發展的差異性的存在也很大程度上對我國經濟、社會和諧發展造成了制約影響。因而,如何縮小我國金融區域發展的差異性逐漸成為研究領域中一項重要的內容。本文從行政區域及行業角度,對我國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部四個區域的銀行業、保險業和證券業發展情況進行分析揭示出我國金融區域的發展差異性現狀,并對差異的原因進行了分析,繼而提出了有助于縮小區域金融差異、實現區域金融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
根據《2014 年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中數據顯示,2014年,各地區生產總值中,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部占比分別為51.2%、20.3%、20.2%和8.4%,但是,2014 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數據顯示,東部地區資產總占比58.4%,中部、西部和東北部地區比重之和不到50%,且銀行業從業人員規模上,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部占比分別為45.2%、20.3%、23.8%和10.7%,可以看出,東部地區是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近2倍,是東北部地區的4倍之多。由此可見,區域金融發展的差異化直接影響著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化情況。縮小區域金融發展的差異化程度對減小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化,促進區域經濟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而,對我國金融區域發展的差異性進行研究具有顯而易見的必要性。
區域金融差異化總體狀況。根據《2014年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中數據,通過計算得出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部各地區金融相關比率數據:東部金融相關比率為:2.23;中部金融相關比率為:1.57;西部金融相關比率為:1.98;東北部金融相關比率為:1.67;。
通過報告中數據可以看出,東部地區金融相關比率值為2.23,明顯高于其他地區,其次是西部地區,為1.98,再次為中部地區,東北部地區是四個地區中金融相關比率最低的地區。由此,從金融相關比率層面進行比較,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部地區金融發展水平由高到低排序為東部、西部、東北部和中部。
銀行業區域差異化分析。2014年,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部地區資產總額比重分別為58.4%、15.3%、19.3%和7%。可以明顯看出,東部地區資產總額在四個地區中占比最大,其次是西部地區,再次是中部地區,最小的是東北部地區。
2014年,東部地區銀行機構比例為41%,中部地區銀行機構比例為22.7%,西部銀行機構比例為26.8%,東北部地區銀行機構比例為9.5%。通過比較得出地區機構規模排序為:東部地區、西部地區、中部地區、東北部地區。
2014年,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部地區從業人員比重分別為45.2%、20.3%、23.8%和10.7%。如下圖4所示。可以明顯看出,各地區銀行機構從業人員規模從大到小排序依次為:東部地區、西部地區、中部地區和東北部地區。
保險業區域差異化分析。保費收入作為保險業向投保人履行保險收取的對價收入,是保險業的主要收入之一,能夠反映出保險業的發展水平。2014年,我國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部地區保險業保費收入呈現出較大的差異性。其中東部地區保費收入比重最大,為54.4%,其次是西部地區,但比東部地區降低35%,再次是中部地區,為18.7%,最小的為東北部地區。
證券業區域差異化分析。2014年,東部地區無論是證券公司、還是基金公司或期貨公司規模,都明顯高于其他三個地區;同時,東北部地區是四個地區當中無論是證券公司、基金公司還是期貨公司規模,均為最小。依次進行數據比較,無論是證券公司規模還是基金公司和期貨公司,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部地區大小排序均為:東部地區、西部地區、中部地區和東北部地區。海臨近經濟發達的地區和國家,所以具備對外貿易和交流合作的優勢。1980年以后,東南沿海很多居民向國外發展,很多來自東南沿海各省的僑胞分布在各地,這些僑胞回鄉進行投資,從而推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歷史文化。各區域的人文發展差異也是區域發展差異化的原因。中國是一個有56個民族的國家,民族文化的差異以及歷史的原因使得各區域的形成了各自的文化特征。西北內陸地區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當地居民呈現出滿足現狀,不愿冒險,在生產和生活上有一定得懶惰性,沒有動力尋求改變。西部地區是少數民族聚集區,由于他們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都存在較大差異,造成了地區之間合作交流困難,阻礙了當地的發展。從整體上看,東部和中西部在發展上面存在很大的不同,當東部沿海城市開始進入現代化發展的時候,西部許多地區還是采用比較落后的生產方式,同時中部地區采用封建社會的生產方式。東部地區也是最早出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東部沿海居民崇尚商貿,抓住時機,推動了東部地區的工業發展。
資源不均。教育資源和人力資源的分布不均也是造成區域發展差異化的原因之一。東部沿海地區的整體教育水平高于其他地區, 在經濟管理方面有很大的優勢。中部,西部以及東北部地區無論在科技、文化以及教育領域都落后于西部地區,無法吸引并留住人才。同時,在改革開放初期,在戶籍管理方面,國家給予東部沿海地區較多的自主權,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優秀人才的單向流動,使得東部地區的吸引大批的各行業人才,進一步加劇了中部、西部以及東北地區人才的需求和經濟發展的供求矛盾。
政策影響。國家在改革開放初期,出臺了一系列推動沿海地區發展的非均衡政策,提高了沿海地區的經濟增長率,進而提高了全國的GDP,也因制約了東部和中
地理位置。區域發展差異形成的最初是由地理位置引起的,各區域地形、溫度以及環境都不一樣。拿西部地區來說,海拔高氣溫低,同時氣候變化大,生態環境差,交通不便利,而東部地區資源豐富,面臨大海,有很多港口,同時有寬廣的腹地比如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經濟區以及長江流域。海陸交通均很便利。同時地緣優劣分明,比如西部地區處于內陸,周圍都是比較落后的內陸國家,而東南沿部發展,拉大了區域間發展差距。在非均衡戰略實施的20年內,并沒有出現對中部和西部的經濟“擴散效應”。目前我國處于市場經濟階段,但由于政府的一些控制,使中部和西部的資源優勢并沒有發揮出來,這種阻礙使得中部和西部的資金流向西部進行投資,加劇了區域間發展的不平衡。政府出臺的一些有利于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的區域性稅收優惠政策也導致了區域發展的不均衡,使得不發達地區更難引進外資來發展本地經濟,從而造成了一種不良循環,阻礙了不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
實施差別化的金融管理政策。通過上述分析,目前不均衡性依然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特征,這意味著,在金融管理政策實施策略上,倘若一味的采取“一刀切”的形式,勢必會進一步加大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差距。因此,根據不同區域發展實際境況,采取差別化的金融管理政策,是當前拉近區域金融協調發展的必然之選。如實施差別化的利率政策,根據中西東部的發展實際,適當將中部和西部地區的貸款利率的浮動范圍在可控范圍內放寬一些,使金融機構可以基于區域經濟狀況基礎上,自主制定形成適宜地區發展的貸款利率,以此不斷提高大眾和企業向金融機構進行貸款的積極性,或實施差別化的信貸政策,對于欠發達地區的信貸政策可以適當多偏移,以此進一步縮小區域金融的差距。
加強區域間金融發展合作。促進不同區域金融的均衡發展的一個互贏手段即是加強區域間金融發展合作。因此,建議不斷加強區域間的金融發展合作,這需要政府和金融機構雙方面來共同努力。首先從政府層面講,在現實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嘗試將部分行政職能加以轉變,拆除區域間限制,構建形成統一的金融運作機構,以此來降低金融企業跨區域經濟運作的成本,如:在西部欠發達地區搭建農村合作銀行,在少數民族區域建設銀行或跨區域性的合作銀行等。而從金融機構層面講,可以嘗試考慮不同金融行業間的跨區域合作,如銀行業間的跨區域金融合作、證券公司間跨區域合作等。
提高金融意識,建設高素質金融隊伍。高素質金融人才是決定區域金融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因此,建議金融業用人單位可以通過提供優惠條件,從東部發達地區或者國外引進高素質人才,或出資送單位自有人才外出求學,逐步建設形成一支高素質的金融隊伍。此外,就其區域金融差異的原因,也與居民的金融意識有關。因此,金融發展欠發達的地區,如中部、西部地區的保險公司可以通過報紙、網絡、電視、公益廣告、廣告牌等方式宣傳保險及相關知識,普及保險知識,提高大眾的保險意識,讓居民知道,資本運作可以獲得收益,從而理性引導購買相關保險產品,將儲蓄轉化為投資,獲得收益。
當前,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特征日趨明顯,我國經濟形態的更加高級化、分工的更加復雜化與結構的更加合理化的趨勢將更趨顯著,且伴隨著“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布局的逐步啟動,各地區經濟的發展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但與此同時,區域金融發展的差異性問題仍然是區域經濟發展中突出的矛盾性問題。要縮小區域金融發展差距,實現區域金融協調發展,既要實施差異化的金融管理政策,也需要加強區域間的金融合作,提高金融意識,建設高素質金融隊伍。
(作者單位:中國民生銀行南寧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