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景莉
(河南省民政學校,鄭州 455000)
交叉培訓對構建“雙師型”教師團隊的能動性
羅景莉
(河南省民政學校,鄭州 455000)
交叉培訓(cross-training)是一種新型有效的團隊培訓策略,多用在現代企業中,特別是全球大型跨國企業,其經常把交叉培訓作為團隊能力開發系統中的一項重要措施。因此,在現代跨國企業中,交叉培訓被認為是團隊建設的必要策略。而現代職業教育中,為了培養多技能的優秀學生,更需要對學生進行交叉培訓。因此,職業教育中引入交叉培訓理念,具有重大的意義,特別是對職業教育系統構建“雙師型”教師團隊,具有積極有效的能動性。
交叉培訓;“雙師型”;教師團隊;職業教育;團隊培訓
1.1交叉培訓的涵義
1996年交叉培訓的概念首次被Cannon-Bowers、Salas 等人提出,交叉培訓是鼓勵團隊成員更好地了解其團隊工作,讓團隊成員體驗到個人的任務、職責以及和其他團隊成員是如何互動的,是一種有效的團隊策略。通過交叉培訓,團隊成員可以清楚地掌握自己的隊友承擔的角色及有關信息,從而實現對隊友需求的預估。
1.2交叉培訓的分類
交叉培訓根據深度和方法的不同,可以分成三類。
第一,職務知識講解(positional classification),屬于最淺層次的交叉培訓,這種培訓方式主要通過培訓師講解或讓團隊成員之間互相討論的方式,包括用口頭方式讓團隊成員互相分享其職務信息。
第二,職務示范(positional modeling),是較高程度的交叉培訓,可以通過口頭介紹和實際觀察兩種方式來實現職務示范。特別鼓勵團隊成員通過實際觀察來認識隊友的職務。觀察的方式有兩種:實務觀察和觀看錄像。實務觀察是通過去現場實地觀察團隊的實際運作;觀看錄像是通過觀看一般團隊運作或觀察專家團隊運作的錄像來認識其他團隊成員的職務。
第三,職務輪換(positional rotation),是最深層次的交叉培訓方法,通過團隊成員之間的職位暫時輪換,來實現團隊成員之間的角色、職責、經歷、工作流程等的相互認知。職務輪換和知識講解、職務示范是相輔相成、有效補充的,職務輪換是輔助觀察、討論、示范等的有效方式,達到良好的培訓效果。
2.1交叉培訓積極效能
交叉培訓能為企業(團體)提供鮮活的動力與發展資源,從企業團體)內部素質方面來塑造企業(團體)進步的核心載體,從而實現企業(團體)績效的提升,即交叉培訓的積極效能。
2.1.1交叉培訓有利于員工掌握新的職業技能
交叉培訓從不同層次與目標放大企業長期經濟效應,從“干中學”的外部效應可以促進人力資本產出的增長。交叉培訓既有利于同一部門間的縱向流動,又可實現不同部門間的橫向移動,實現團體成員之間更廣泛的接觸。
2.1.2交叉培訓可以消除思維僵化,讓思維更加活躍。
團隊定期舉辦交叉培訓,可以有效調動團隊成員的工作熱情、能動性、創造性及對工作的敏感度,能有效控制職業倦怠的產生。
2.1.3交叉培訓可以有效降低培訓成本
和傳統培訓相比,交叉培訓的成本比較低。首先,交叉培訓時間和場地成本較低,因為工作時間可被用作訓練時間,工作場所也可用作訓練場地,有效控制了團隊的成本;其次,交叉培訓的人力資源成本較低,因為固有部門的員工可以擔任培訓師,不用專門聘請專業培訓師。由于團隊成員所傳授的經驗具有豐富的實踐性,可以使接受培訓的員工能夠很快融入新工作。
2.1.4交叉培訓能有效實現信息共享。
接受交叉培訓的團體成員,可以實現不同崗位、不同部門的信息、經驗共享,促進多項技能的生成。
2.1.5交叉培訓有利于員工提高積極性
在團隊建設中,實行交叉培訓,可以有效去除以往只從事一種完全沒有創新和對變革不利的心理因素。
2.2交叉培訓的作用機制
研究證明,交叉培訓可以提高團隊的有效性,但它是如何作用于團隊有效性,如何來提高團隊的有效性的呢?以往研究證明,交叉培訓的作用機制是通過企業(或團體)自身的網絡系統,來傳遞與創新有利于企業(或團體)長期績效目標的人力資本信息資源,即職務間知(Inter Positional Knowledge,IPK)和共享心智模型(Shared Mental Models,SMMs)。職務間知是一種認知,是團隊成員對其隊友的角色、職責、任務、適當行為表現等的認知。通過成員之間彼此的角色、職責、任務、適當行為表現等的認知,可以增強團隊成員互相預測其工作行為的能力,增進團體成員間的溝通和協調,進而促進團隊績效的提高。
有研究表明,職務間知屬于團隊共享心智模型的一部分,共享心智模型可以有效提升團隊績效。共享心智模型是一種團隊認知,是團隊成員共同擁有的知識結構。共享心智模型有助于團隊成員對團隊工作形成一個正確的解釋和預期,實現個體行為能力的提升,以滿足團隊成員的需求和團隊工作的完成,有助于構建一個有效的團隊,進而提高團隊績效。
隨著社會進步,職業教育得到應有的重視。職業教育主要目的是要培養基層的技術應用型人才,是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核心的教育。從該教育的教育目標、教育模式、師資團隊都區別于傳統教育,特別對職業教育中的教師團隊有更高要求,要求“雙師型”,但現實中,職業教育中教師來源單一,師資結構不夠合理,真正意義上的“雙師”教師鳳毛麟角。就河南省2015年開始“雙師型”教師的首次評選,河南省民政學校雖然有16人通過了“雙師型”認定,但個人認為通過評定的“雙師型”教師,仍具有偏理論、輕技能的傾向。
交叉培訓最重要的應用是機組資源管理(Crew Resource Management,CRM)培訓,CRM培訓是一系列培訓手段和策略,是以增強團隊內的團隊的協作能力為目的,經常采用模擬培訓、觀看視頻、講座等適當的方法,以團隊協作所需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等為明確具體的目標。交叉培訓能在時間和環境的巨大壓力下,增強團隊協作能力,進而提升團隊績效,交叉培訓恰好滿足了這一需求。在“雙師型”教師團隊的建設中應有效利用CRM培訓,積極提高教師團隊的協作水平,建立真正意義上的“雙師型”教師團隊。
第一,交叉培訓的低成本對“雙師型”教師團隊的建設具有助推作用。和傳統培訓相比,交叉培訓的成本比較低。首先,交叉培訓時間和場地成本較低,因為工作時間可被用作訓練時間,工作場所也可用作訓練場地,有效控制了團隊的成本;其次,交叉培訓的人力資源成本較低,因為固有部門的員工可以擔任培訓師,不用專門聘請專業培訓師。而職業院校教師平時工作繁忙,不用專門選擇時間、地點,在校內即可以完成培訓,省時、省力、省錢。
第二,交叉培訓信息共享性對構建“理論+技能”的“雙師型”教師團隊有積極的補充作用。交叉培訓的信息共享性,表現在“雙師型”教師團隊建設中即為不同專業教師的職務共享、專業共享,比如:服裝設計教師和設計類教師可以資源互換,相輔相成。
第三,交叉培訓的思想活躍性能有效避免“雙師型”教師團隊建設中職業倦怠的產生。消除僵化,活躍思想。團隊通過定期舉辦交叉培訓,采用觀看視頻、實務觀察等有效策略,來活躍團隊成員的思想,保持其對工作的敏感和創造性,有效控制了職業倦怠的發生。
交叉培訓的成效受到某些因素影響,團隊溝通的順暢程度是其中之一。當團隊成員不能充分溝通時,團隊協作很大程度就依賴于成員有效預測隊友所需的支持并預先提供的能力。
團隊溝通的順暢程度是影響交叉培訓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當團隊成員之間溝通存在障礙時,將會嚴重影響團隊協作能力,進而影響團隊績效。
因此在“雙師型”教師團隊建設中引入交叉培訓中,要注意:①做好交叉培訓前的需求分析,使團隊成員清晰掌握參加交叉培訓的目的、意義及內在動力;②交叉培訓的設計與執行要到位;③重視交叉培訓后系統的評估。
主要參考文獻
[1]劉春英.職業技能進行交叉培訓的意義和作用[J].科技與企業,2015(17).
[2]K Bonner. Cross-Training[J].Sports N Spokes Magazine,2013(2).
[3] 鄭銳彣,朱竹穎.中小型民營企業團隊培訓問題探究及應對策略[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5(7).
[4]Bokhorst J A C,Gaalman G J C.Cross-training Workers in Dual Resource Constrained Systems with Heterogeneous Processing Tim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09(22).
[5]DA Nembhard,K Prichanont.Cross Training in Serial Production with Process Characteristics and Operational Factors[J].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07(3).
[6]CE Volpe,JA CannonBowers,E Sala,et al.The impact of Cross-training on Team Functioning: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Human Factors the Jouranl of the Human Factors & Ergonomics Society,1996(1).
[7]Carol McCann,Joseph V,Baransky,et al.On the Utility of Experiential Cross-training for Team Decision Making Under Time Stress[J]. Ergonomics,2000(8).
[8]白新文,王二平.交叉培訓與團隊績效[J].人類工效學,2005(1).
[9]JA Cannon-Bowers,E Salas,E Blichensderfer,et al.The Impact of Cross-training and Workload on Team Functioning: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of Initial Findings[J].Human Factors the Jouranl of the Human Factors & Ergonomics Society,1998(1).
[10]MA Marks,MJ Sabella,CS Burke,et al.The Impact of Cross-training on Team Effectivenes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2(1).
[11]E Salas,JA Cannon-Bowers.The Science of Training:A Decade of Progress[J].Annual Review of Psychogy,2001(1).
[12]A David.Nembhard,Harriet Black Nembhard,Ruwen Qin.A Real Options Model for Workforce Cross-training[J].The Engineering Economist,2005 (2).
[13]宋明江,胡守敏,楊正強.論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特征、支點與趨勢[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5(2).
[14]王麗杰,徐磊,吳漢東.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結構模型構建研究[J].管理觀察,2014(26).
[15]王鳳珍.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途徑探究[J]. 教育探索,2014(6).
[16]李德全,楊正強.論課堂教學時間管理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14(3).
[17]李政,朱惠紅.能力本體視角下的教學能力[J].教育教學論壇,2014(2).
[18]伍葉琴,李森,戴宏才.教師發展的客體性異化與主體性回歸[J].教育研究,2013(1).
[19]毛洪濤.高校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機制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2011(23).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179
G645.1
A
1673-0194(2016)14-0247-02
2016-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