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介紹一種以單片機微處理器為核心的核能譜多道分析儀,它是一種可以測量多種射線類別的微型化智能儀器。具有核能譜數據采集,譜線分析與處理及實時顯示的功能。已通過實驗測試,達到預期效果。
關鍵詞:核能譜;單片機;射線;智能儀器
引言
二十世紀的五十年代初期,多道脈沖分析方法產生了。最早的驅動方式采用電機控制,實現分類。其分析器由一些間隔及閾值等同的甄別電路并聯而成,效果很差。到了六十年代初期,電子的模數轉化方式推動了該技術進程。隨后,IC、微控制器、PC機的廣泛使用,多道分析設備不斷智能化。九十年代初期,伴隨高效率的模數轉換與DSP技術涌現,數字化的多道技術得以開展。利用先進的DSP技術,可以完成幅度提取,譜線估計等功能。
國外在二十世紀的九十年代初期,多道分析技術開始向著數字智能化轉變,提高多道分析設備的性能是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主要有兩個階段:首先是核脈沖經由高速的模數轉換采集,之后通過數字信號處理器進行譜線數據處理;其次是核脈沖經過高速模數轉換,利用可編程邏輯門陣列技術做成形的譜工作,將模擬電路處理部分全部數字化,提高系統的穩定性。國外的核能譜分析方法已有10多年的發展,涉及到各個工作范疇,在醫學上的應用極為顯著。未來整個發展會關系的整個行業。
能譜測量是核探測的一種重要方法。利用得到的核能譜數據,可以對核素分析提高便利的條件。主要原理是不同核素衰變過程中,發射的能量不同。接收探測裝置輸出的脈沖與發出的射線能量成正比關系,測得脈沖的幅度值,就能算出入射射線的能量值。該采集系統以多道幅度分析儀為主儀器,完成整個測量過程,具有功耗低、體積小、便于攜帶等特點。
1 能譜分析簡介
能譜儀的組成主要包括接收探測器、屏蔽干擾設備、厚度不同的鉛片、靜態工作點電路和電源控制設備等。高強度的射線入至能譜儀中,途經鉛片之后有一定程度衰減,穿透的射線和接收探測器中的靈敏區域產生電子,進而電離形成電子空穴對,在外電場下異向運動,之后被收集,形成回路電流,最終利用終端設備記錄波形[1]。
核能譜分析儀器的重要部件是多道分析器,它會直接影響測量的準確性和精度。傳統的模擬電路性能有限,有時難以達到設計要求,特別是在高分辨率的時候,性能明細下降,而且脈沖通過很少。這種電路的溫漂及參數不易調整的確定,使得系統穩定程度差,線性度不好,同時適應能力差。因而模擬電路的設計方案幾乎無法勝任設計要求。伴隨核能譜測量的廣泛應用,對高速、脈沖通透率高、準確穩定的分析儀器提出更高要求,因此需要研制新一代數字化多道脈沖分析器[2]。
2 系統組成及硬件設計
2.1 脈沖放大和閾值甄別電路
采用集成運算放大器LF353為核心元件組成放大電路,實現脈沖信號的放大,選用LM319芯片構成比較電路,進行脈沖幅度的鑒別,最終經由NE555整形濾波后轉換成數字信號,經總線送至微處理器CPU,電路如圖2所示。
2.2 主控制器和顯示驅動電路
采用C8051F340單片機作為主控制器,該芯片具有良好的溫度特性,接口功能強大,兼容性好。主要功能是對傳感器采集的信號進行分析、處理,并且輸出相應控制量,同時通過串行接口向遠端設備發送監測數據。
采用LCD12864液晶模塊提供顯示信息,模塊集成中文字庫,提供4行8列16×16大小漢字顯示,使用并行方式與單片機相連接,方便易操作,顯示直觀。
3 編程思想及軟件流程
3.1 編程思想
軟件的主要功能是根據核輻射探測器接收到的脈沖信號,通過甄別電路和A/D轉換功能,實現核能譜線采集、譜數據分析處理及存儲和實時顯示等功能。軟件以C語言作為編程語言,易于維護、可靠性高、可移植性好。為便于功能升級,采用了模塊化編程思想。
3.2 主程序流程圖(見圖4)
4 結束語
該儀器可以對進行多種射線進行測量,主要利用了分辨率較高的接收探測器來實現。該設備以單片機微控制器為核心,工作性能穩定可靠,消除了模擬電路的低溫漂影響,同時耗電省,功耗低、測量線性度和檢測精度高,有極強的穩定性。
參考文獻
[1]蘇兆鋒,等.強脈沖γ射線能譜測量儀研制[J].強激光與離子束,2010(22):1137-1142.
[2]張軟玉,羅小兵,許祖潤.參數最優化數字核能譜獲取系統研究[J].原子能科學技術,2009(43):77-80.
[3]陳興文,劉燕.單片機應用系統硬件調試技巧[J].中國測控網,2009(10):15-16.
作者簡介:唐磊(1986-),男,研究方向:核探測技術及核電子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