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檳榔也是非常重要的藥用植物之一,其果實、種子等均可入藥,是我國名貴的“四大南藥”之一。檳榔具有抗抑郁、刺激交感神經、興奮M膽堿受體、抗老化、降低膽固醇等作用。
關鍵詞:檳榔;化學成分;藥理作用
檳榔(Areca catechu L.)為棕櫚科植物。原產自馬來西亞,后引入我國種植,其果實中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元素、微量元素,如脂肪、檳榔油、生物堿、兒茶素、膽堿等成分。
檳榔味苦,性辛溫,具有殺蟲消積、降氣、行水、截瘧、消食、祛痰的功效,是我國名貴的“四大南藥”之一。近年,研究者發現檳榔本身具有致癌性,頻繁食用檳榔會導致口腔癌,引發心臟病、糖尿病、哮喘和肝硬化。但在福建、臺灣等地人們吃檳榔及其混合物檳榔嚼塊仍屢見不鮮。
1 化學成分
檳榔所含化學成分比較復雜,主要為酚類化合物、多糖、脂肪油、氨基酸及生物堿等。生物堿主要為檳榔堿,并含有少量檳榔次堿。檳榔中還含有多種氨基酸,如苯丙氨酸、脯氨酸、酪氨酸、精氨酸、色氨酸,以及少量的甲硫氨酸。研究表明海南檳榔果含有Zn、B、Cu、Fe、Al、Mn、Mo、Ni、Pb、Si、As、Cr、Co、Cd等微量元素。
1.1 檳榔堿
檳榔堿為擬膽堿藥,是M、N受體激動劑,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擬膽堿作用,能使瞳孔縮小、眼內壓下降。并且可以促進胃腸道平滑肌收縮,增強胃腸蠕動及消化液分泌,興奮子宮平滑肌。
1.2 酚類化合物
多酚是在植物性食物中發現的,因具有多個酚基團而得名。檳榔中所含酚類化合物主要有兒茶素、異鼠李素、金圣草黃素、木犀草素、單寧等簡單多酚物質。多酚的強抗氧化作用可以有效的預防許多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癥等。
1.3 多糖
檳榔中含有蔗糖等多糖成分。多糖是自然界組成生物體的重要成分之一,又是維持生命所必須的結構物質。它來自生物界的很多物種,屬于天然大分子,參與生物細胞的各種活動,能量的儲存和傳遞等多種生命功能。在檳榔中主要表現為抗氧化作用。
2 藥理作用
由于檳榔中包含生物堿、多酚、植物油等化學成分,其藥理作用主要有:驅蟲、抗抑郁、抗老化、降低膽固醇、抗疲勞、對消化系統的作用等。
2.1 驅蟲作用
檳榔堿具有驅蟲作用,對豬肉絳蟲有較強的癱瘓作用,使全蟲各部都癱瘓,對牛肉絳蟲則僅能使頭部和未成熟節片完全癱瘓,而對中段和后段的孕卵節片則影響不大。檳榔對肝吸蟲也有明顯的抑蟲作用,其作用機理與影響肝吸蟲的神經系統功能有關[1]。
2.2 對神經系統的作用
據研究資料顯示,中樞性M受體拮抗劑東莨菪堿具有拮抗檳榔堿的自主活動的作用[2];另一種M受體拮抗劑甲基東莨菪堿以及煙堿受體(N受體)拮抗劑卻不能拮抗檳榔堿的自主活動作用[3]。說明檳榔堿對神經中樞有非常顯著的抑制作用。
2.3 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嚼食檳榔除可以使人心率速度加快,血壓升高外,還能夠促進人體口腔內唾液的分泌,利于消化。
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檳榔具有增強大鼠胃平滑肌的收縮頻率的作用[6];通過觀察檳榔水煎液對小鼠胃腸運動的影響,發現檳榔水煎液能夠促進小鼠胃腸平滑肌的蠕動振幅和大鼠胃底平滑肌收縮頻率,促使胃腸運動趨向正常化。
2.4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陳冬梅等發現檳榔堿可劑量依賴性地抗血栓形成,具有抗血栓的作用。此外,嚼食檳榔會導致嚼食者在一段時期內心跳加速、出汗量增加、體溫明顯上升等狀況出現,從而促進血液循環加快,腦內血流量增加。
2.5 抗老化作用
檳榔中的酚類化合物因其具有抗透明質酸酶和抗彈性蛋白酶的作用,又可有效抑制皮膚組織的衰老,故具有抗老化作用。從檳榔中分離得到的CC-517成分是有效預防和治療皮膚老化的化學成分,具有顯著增強毛細血管壁的韌性,促進皮膚組織蛋白重構,達到抗皮膚老化的作用。
2.6 檳榔提取物對小鼠抗疲勞作用
疲勞是指機體生理過程不能維持其機能在一個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維持預定的運動強度。檳榔提取物能延長小鼠負重游泳時間,明顯增加小鼠肝糖原含量,顯著降低血清乳酸水平及小鼠血尿素氮含量,具有較強緩解機體疲勞的作用。
3 毒理作用
嚼食檳榔已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習慣,逐漸成為一種時尚,尤其是許多的年輕人認為嚼食檳榔可以展現出自身的魅力,紛紛效仿。殊不知人們在嚼食檳榔產生欣快感的同時,其還會對人們產生不可彌補的傷害。
3.1 致癌、致突變
嚼食檳榔的習慣在亞洲人中十分流行,在個別地區嚼食檳榔的人們達到30%以上。世界衛生組織在全世界范圍內做過一個調查,在存在嚼食檳榔習慣的地區,口腔癌的發病率高于其他地區,在東南亞地區最為嚴重。大量的動物實驗表明檳榔及其提取物可導致口腔癌及各種口腔疾病的發生。因此,檳榔被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為第一類致癌物。
3.2 生殖毒性
研究檳榔煎煮液對小鼠生育能力的影響,結果發現隨著煎煮液劑量的增加,小鼠的受孕率逐漸降低趨勢,并且新生小鼠體重較正常要輕。實驗說明檳榔會影響小鼠的生育及發育能力,因此可以推測檳榔對機體的生殖系統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
3.3 神經系統毒性
嚼食檳榔能夠產生一定的神經系統毒性作用,目前認為與檳榔嚼塊中的檳榔堿有關。經研究發現,檳榔嚼塊中的主要成分檳榔堿能增強小鼠嗎啡誘導的急性高活動性和嗎啡行為敏化的形成。檳榔嚼塊與嗎啡共同使用可以增強嗎啡的成癮性,檳榔嚼塊與嗎啡合用還有可能造成多藥濫用的危險。
4 檳榔的應用前景和發展方向
檳榔在我國的歷史中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雖然其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但因其在人體醫藥、獸藥、保健品領域的廣泛應用,仍具有一定的開發與利用價值。
在我國臺灣、福建、海南等地,嚼食檳榔是口腔癌發生的主要原因,其發生幾率是正常人的9倍之多,還會引發各種口腔疾病,并且對男性生殖健康也具有一定的影響,也具有一定的神經系統毒性。文章通過對檳榔的研究使人們了解其對身體健康的危害,促使人們戒掉嚼食檳榔的習慣,減少國人的口腔癌發病率,提高人體免疫水平。
參考文獻
[1]查傳龍.檳榔厚樸等對肝吸蟲作用的體外觀察[J].南京中醫學院學報,2011,6(4):3.
[2]Pradhan SN,Dutta SN.Behavioral effects of arecoline inrats[J]. Psychopharmacologia, 2010, 17(1):49-58.
[3]Molinengo L,Fundaro AM,Cassone MC.Actionof a chronic arecoline administration onmouse motility and on acetylcholine concentrations in the CNS[J]. J Pharm Pharmacol, 1988, 40(11):821-823.
[4]鄒百倉,魏蘭福,魏睦新.檳榔對實驗大鼠胃平滑肌運動影響的研究[J].湖南中醫雜志,2003,19(2):66.
[5]陳冬梅,慕邵峰,汪海.激活血管內皮細胞乙酞膽堿作用靶標的抗血栓作用及其分子機制[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2,18(5):527.
[6]宋立人.現代中藥學大辭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2035-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