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護坡形式對河道周圍環境造成不利影響,文章在綠色、協調、創新等理念下探索新的河道堤防護坡方式,保護好水土的同時美化環境,同時保持和諧的生態,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體現。在設計、建造過程中注重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河道;護坡形式;生態
河道堤防護坡是水利工程重要組成部分,是關乎民生的一項重要基礎設施,做好其防護能夠保持河岸穩定性,減少因降雨過多或汛期河流水量過大而引起的洪澇災害,保持河道周圍水土。現代社會建筑不僅要保持其功能性,設計時還需考慮其美觀性,符合現代社會審美需求,河道護坡的設計建造不但要保持水土,保護好生態環境,還需達到綠化、適合觀賞的目標。
1 傳統河道堤防形式及其對環境影響
綠色、協調發展是適應現代生產的重要理念,傳統河道在防護效果上能夠保持其穩定性,在防護效果上保證了其功能性,但其對環境造成一定不良影響,且美觀性不強,不能滿足現代城市景觀需求,建造和維護成本相對較高,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
1.1 傳統河道堤防形式
漿砌和干砌塊石護坡、丁壩護坡、土工編織布沙袋護坡、平順拋石護坡、混凝土預制框格水下護坡、混凝土塊護坡和現澆混凝土護坡是傳統護坡主要采用的方式。這些護坡形式具備穩定性好,能夠有效預防洪澇災害,滿足日常河道防護需求,但存在著維護成本較高,對環境產生一定危害特點。
1.2 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傳統護坡形式將河流及周圍土壤,改變原有環境,使得河道周圍生物失去賴以生存的環境,破壞生態系統平衡。混凝土材質護坡對河流中水體的凈化能力造成影響,水中微生物不易生存,周圍植物的生長環境遭到破壞,不利于河流周圍生物鏈平衡。另外,傳統護坡形式追求防護穩定性,在設計過程中沒有將審美因素構建在內,同時未考慮對河道周圍進行綠化,河流周圍草木化程度不高,影響美觀。
2 利用生態護坡加強對河道堤防防護
生態型護坡形式較之傳統模式有了進一步發展,保證護坡效果同時能夠達到美化環境需求。其維護成本低,能夠促進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綠色協調發展是現代社會可持續的主題,生態護坡形式其在審美標準上能夠符合現代人要求,在建造護坡材料使用上能夠使用環保節約型材料;在形式上采用迎合生態環境發展需求的模式,有利于生態系統平衡,加強環境保護。
2.1 種植護坡
這種方式是利用根系發達的植物對保持水土,達到河道護坡目的。在河道周圍種植能夠抵御寒冷、干旱、蟲害危害的樹木或草坪,能夠穩固河流周圍泥土,減少水土流失現象,防止因河水沖刷而造成的沙化。但此類護坡形式也容易因雨水長期沖刷而形成深溝,降低河道的防護效果,同時不利于美觀。
2.2 石籠結構型護坡
這種護坡形式適應性較強,能夠根據地基沉降來自動調整。石籠結構的護坡形式有利于植被正常生長,確保河流周圍自然植物有良好生存環境,保護河道生態系統平衡,為其他生物生存提供良好環境。其缺點是材料費較高,但其因工期不長,總體成本相對傳統護坡形式來說較低,能夠保持水土同時保證其景觀性。
2.3 水泥生態種植基型
水泥生態種植型模式進行護坡繼承了植物型護坡的優點,同時摒棄混凝土護坡形式對生態環境造成危害的缺點。此種方式利用綜合材料,具有透氣孔,以及難溶于水肥料,包含有利于植物生產有機材料,同時保持了水土,并且能夠在這種材料上種植物,達到綠化效果。
2.4 網格反濾生態型
此種方式是利用方格易于排水的原理來設計的。通過在河道周圍堆砌網格狀磚頭材料,并在其上填入泥土,種植植被,達到穩固泥土,防止因雨水沖刷而出現深溝,利于排水,建筑、維護成本低效果,并且保證優美環境。
3 創新型河道堤防模式研究
3.1 關注可持續發展目標
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今天,雖然我國資源豐富,但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占有量少,在河道堤防護坡建造及維護時應更多關注可持續發展目標,達到節約成本,降低資源消耗,綠化環境目的。在河道護坡設計時,應盡量采用環保型材料,在建造過程中避免出現因不適應河流特性而重建現象,這樣不僅浪費資源,還對河流周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破壞河道生態系統平衡,因此,護坡的建造需全面考慮防護效果及其對可能產生的不利因素。
3.2 引入先進設計理念
引進先進設計理念,重視科學技術創新形式。國家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地方河道護坡創新設計,宣傳達到防護效果并且有利于美觀,可持續發展典型案例,表彰先進設計者。同時,增加設計人員外出培訓機會,學習國外先進設計理念,根據實際情況引進創新模式。企業抓住綠色發展機遇,注重材料對護坡的重要性,在企業發展過程中不斷研發,引進先進人才,注重結合實際,設計出符合現代審美要求,能夠達到防護效果的環保型材料,同時應考慮在河堤建造過程中運輸、使用配套升級,增強優質服務效果,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3.3 注重護坡形式創新
創新是現代社會發展需求,對國家、經濟社會、企業以及個人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具有至關重要作用,是滿足不斷發展的需求。現在所使用的生態型護坡形式利用新型材料進行設計,基本適應現代河道防護需求。但在今后的設計中,需在不斷向前發展的河道護坡中開拓出不同設計思路,考慮堤防達到防護效果同時更多滿足現代社會審美需求,使用城市園林景觀、生態環保、建筑藝術等的設計理念,將這些因素加到河道護坡,實現其穩定性,河道行洪排澇等功能性外,達到更符合建立可持續發展、綠色、協調生態環境的目標。
4 結束語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傳統河道護坡形式由于其成本高,破壞周圍生態環境,觀賞性差,已不能滿足現代社會需求。建造適合人類居住環境,在保證安全,以及強度耐久性情況下,注重綠色環保、生態環境,摒棄傳統混凝土人工河堤形式,加強對水系、土體、植被進行綜合研究。采用生態型護坡形式對保持河道生態系統穩定,保護河道周圍自然植被生長,滿足周圍植被生物生長需求,對預防水土流失有重要作用,在對護坡進行設計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創新因素,設計人員保證其功能性同時增加對審美因素考慮;國家出臺相應政策鼓勵生態型材料及設計理念;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應抓住綠色發展理念,保證產品質量同時升級服務。
參考文獻
[1]丁艷榮.生態型河道護岸材料研究[D].湖北工業大學,2015.
[2]張寒.芻議河道生態治理中的生態護坡應用[J].知音勵志,2016(3).
[3]滕華國.河道生態治理技術與案例分析[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4.
作者簡介:沈紅梅(1978,6-),女,漢族,現任隨州市水利水電建筑工程處處長,水利工程本科學歷,職稱:水利水電高級工程師,水利工程一級建造師,水利工程造價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