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太空制藥技術
相信你對太空育種技術已經有了一些了解,不過太空技術除了能培育農作物種子,還可以進行太空制藥。其實,美國、俄羅斯和我國等航天大國還利用飛船搭載科研設備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制藥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在載人飛行中,航天員還開展了航天醫學相關空間試驗,研制出了一些新藥品種呢!
目前,醫藥已經形成了中藥、化學藥、生物制品三大類。全世界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種新藥問世,但全世界究竟有多少種藥,沒有人能說得清。20世紀50年代末,人造衛星上天,航天技術發展一日千里,生物制藥蓬勃興起。如今,又出現了第四類醫藥—太空制藥。
太空制藥是怎么回事呢?簡單說,就是利用返回式衛星、載人飛船等航天器,搭載有治療作用的微生物菌種進入太空。這些菌種在高真空、強輻射、微重力等太空特殊環境因素作用下發生遺傳性狀變異,返回地面后,再由科研人員經過地面篩選,選出良性菌種,從而培育出新的藥品。
一般來講,在太空微重力條件下,細胞在融合液中的重力沉降現象消失,可以提高電融合雜種細胞活力,有利于人類探索太空制藥。
“太空蛋白質晶體生長”實驗是載人航天活動中的重要醫學項目。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要解開生物體的奧秘和研制新藥,首先要有優質的蛋白質結晶,才能了解它們結構和功能的秘密。
在地面上,由于受重力影響,很難制成大而純的蛋白質晶體。在太空失重條件下,蛋白質晶體比在地球上生長得更純凈、更大。通過對這些晶體的分析,科研人員能更好地了解蛋白質、酶和病毒的性質,從而研制出新藥并能夠更好地了解生命的基本構造。
目前,實驗結果已促使全球很多制藥公司與航天企業合作,目的是研究出治療癌癥、糖尿病、肺氣腫和免疫系統失調的藥品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