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回溯我國歷史上的三次翻譯高潮和同時期的文化交流概況,闡述了翻譯高潮與對外文化交流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關系。
關鍵詞:翻譯高潮;文化交流;影響
我國的翻譯活動歷史悠久,周朝就開始設譯官。東漢以后翻譯開始漸成規模,以“五四”運動為界,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三次翻譯高潮:東漢至唐宋(25-1279)的佛經翻譯,明末清初(十七世紀初)的科技文獻翻譯,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時期(1840-1919)的西學翻譯。這三次翻譯高潮成為那幾個時代中外文化和思想交流的先導。
一、東漢至唐宋的佛教翻譯
秦代及秦以前,由于大一統的國家還沒有建立,與現在理解的外國之間的文化交流甚少,今天所知者已不多。相傳殷朝滅亡后箕子曾入朝鮮,傳播了中國的教化,統一的秦王朝聲名遠播。而東漢一直到唐宋的佛經翻譯,就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次翻譯高潮。在此間,我國不但通過大量翻譯外文佛教典籍使得本土佛教取得重大的發展,有了自己的特點,同時還通過向日本、朝鮮等周邊國家的經濟和文化輻射奠定了東亞文化大國的地位。
也許是唐朝時期中國鼎盛的文化和對外交流盛況太過耀眼,在宋元時期并沒有出現許多有影響力的譯著,翻譯方面乏善可陳。但是,被四面包圍的北宋和偏安的南宋都依然保持著活躍的對外貿易和交流的生命力,而不斷發展的海上交通也使得中原與外界的交流沒有中斷。尤其是元朝時,疆域的不斷擴張不但重新打通了絲綢之路,而且擴大了中華文化輻射的范圍,使得火藥、印刷術等都傳到的歐洲。也為明清時越來越多的西方傳教士到達中國奠定了歷史基礎。
二、明清的中外交流和明末清初的科技文獻翻譯
我國歷史上的第二次翻譯高潮始于明朝后期。明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就范圍而言,遠遠超過以往。不但日本、朝鮮及東南亞諸國這樣的近鄰和中國交流頻繁,甚至遠達西歐國家,官方、民間都有交往。政治使節、商業貿易、學習、傳教、移民以至戰爭,各種渠道皆起過作用。明代的交流涉及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的許多方面,中外雙方都大有受益。鄭和七次率船隊下“西洋”,直抵非洲東岸,更是中外貿易往來與文化交流的盛事。
此次翻譯高潮的興起,與歐洲一批耶穌會士來華傳教有關。其時,他們肩負羅馬教廷向東方進行宗教擴張的使命,為叩開遠東古老中華帝國緊閉的大門,又不讓中國人感到他們有侵略擴張的意圖,利瑪竇等人逐步采用了“學術傳教”的方針,通過大量的翻譯活動,來擴大其影響,抬高天主教的地位。他們的活動主要以傳教為宗旨,但同時也介紹了西方學術,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文化的交流。
然而和傳教士們的本意相違,他們似乎在另一方面影響中國人更多一些,比如“西學”。徐光啟、李之藻、李天經等與來中國傳教的耶穌會教士意大利人利瑪竇、羅雅各,德國人湯若望,比利時人南懷仁等相結合,開展了翻譯活動,介紹西方自然科學。中國在工業技術上等自然科學方面與西方國家的巨大差距使得西方傳教士為首的“文化或意識形態”傳播者變成了自然科學的傳播者。
另外,明末清初工場手工業的發展,使科學技術的重要性日益突現,從而使科技翻譯成為一種社會需要。明末清初傳教士作為中西思想文化交流的媒介,把西歐科學文化如歷算、天文、數學、物理、哲學、地理、藝術、生理學、醫學、動物學、植物學、美術、建筑等輸入中國,這些譯著使當時的中國第一次接觸到西方一些先進的科學成就,極大地豐富了中國文化寶庫,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使中國人認識到天下之大,遠非“九州”所能涵蓋。
不論是阪依者還是教外文人,很多都對西學表示了或完全或有所保留的贊同。但是,因梵蒂岡教皇干涉中國教徒“祭天尊孔”,1723 年,雍正帝驅逐西方傳教士,僅留少數幾名供職于欽天監。此后翻譯活動幾乎中斷,繼1744 年戴進賢譯撰《儀象考成》后,1767 年,蔣友仁、何國宗等譯述之《地球圖說》可能是鴉片戰爭前最后一本科學譯書。自雍正帝禁教后,雖然抑制了異教在國內的蔓延及洋人勢力在華增長的勢頭,但同時引入西方科學的翻譯活動及正常的外貿活動也隨之中斷。清代的統治在雍正朝后開始衰微,中國更為封閉,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差異進一步增大。
清朝政府在鴉片戰爭之前基本上采取鎖國政策,但并未能阻擋交流的勢頭。在文化交流方面,漢字文化圈中的日本、朝鮮、越南三國與清朝的文人學者之間在文字上的往來與友誼,留下了不少佳話。清朝的醫生、畫家們東渡日本,日本人的漢詩和有關中國古典的研究,受到清朝學者稱贊。大批華僑把中國的種植和手工業技術以及生活習俗等帶到東南亞,在那里生根開花。《三國演義》等著名古典小說,經華僑傳入泰國,譯成泰語,至今受到泰國人民的廣泛喜愛。有的教士從事繪畫、園林建筑等,圓明園就是他們融會了法國、意大利及東方園林藝術特征的精心之作,其“萬園之園”之稱,象征著東西文化交流的最高結晶。在歐洲,啟蒙運動者們初步接觸儒家學說,對于孔子倫理道德的主張和重視教育的思想,以及儒家的自然觀和政治理想如大一統及仁君統治,等等,都感到巨大吸引力,極為推崇,并力求為其所用。歌德(1749~1832)接觸過極其有限的中國文學作品,便頗為傾倒,說“他們開始創作的時候,我們的祖先還在樹林里生活呢”。
三、鴉片戰爭到“五四”時期的西學翻譯即第三次翻譯高潮
清末民初的西學翻譯目的很明確:“救國強國”。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使中國的有識之士痛感中國在技術裝備上的落后。于是林則徐、魏源等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從而引發了以學習西方科學技術與物質文化為目標的“中體西用”的洋務運動。他們認為西方的“船堅炮利”是中國失敗的根源,于是主張學習西方造船制炮的技術以強大清朝的軍事力量,對內鎮壓革命,對外兼御外辱。這是中西文化交流與沖突的物質層面。
但是中法戰爭和甲午戰爭的慘敗,使中國人認識到,中國落后于西方的地方不僅僅是在物質技術方面,更有制度和社會思想等方面的原因。這種情況使中國的文化輸入由科學技術領域轉到社會科學領域,維新派的西書翻譯主要是介紹外國歷史以為中國變法的借鑒,其編譯或撰寫的書文大致有四個方面:一、記述某些國家因循守舊、不圖自強而導致滅亡的情況,如梁啟超《波蘭滅亡記》,康有為的《突厥削弱記》等。二、論述某些國家因改弦更張、維新變法,而導致國事昌盛的情況,如康有為的《日本維新三十年史》等。三、綜合考察某些國家民族盛衰興亡的歷史,總結出“尊新必勝,守舊必亡”的規律。如唐才常的《各國種類考》等。四、為了反對和抵制人民群眾的暴力革命,講述近世資產階級革命的殘酷,以警告清朝統治者,勸其實行變法,如康有為的《法國革命記》等。
這次翻譯高潮的杰出代表是嚴復。嚴復被稱為中國思想史上第一個系統介紹西方學術,提倡用資產階級思想與文化挽救中國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他翻譯的《天演論》等著作在中國引起很大的震動。如蔡元培所說,此書出后,優勝劣敗等成為人人的口頭禪。嚴復參照古代翻譯佛經的經驗,根據自己的翻譯實踐,在《天演論》卷首的《譯例言》中提出了著名的信、達、雅翻譯標準。作為翻譯標準,這三個字的提法簡明扼要,層次分明,主次突出。因此盡管人們對這三個字尤其是對雅字的解釋存在著分歧,但許多年以來,翻譯工作者仍然沿用這三個字作為當今的翻譯標準。
可以說,這次西學翻譯高潮是西方列強船堅炮利的產物,同時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造成了強烈沖擊,引發了激烈的中西文化沖突。這樣的沖突使變革圖存的呼聲不斷高漲,最終導致了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
期間,洋務運動的開展和“西學東漸”的盛行推動了文化交流活動在社會各個層面的滲透,派出留學生、開辦西式學校等等各種學習西方先進制度和文化的活動開展的如火如荼。20世紀40年代的中國與鴉片戰爭前后相比,從思想、宗教、文學、藝術到衣食住行、婚喪禮俗,等等,幾乎社會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無論這些變化有利或不利于中國社會的發展,都是與外國文化交流的結果。
四、結語
縱觀歷史上的幾次翻譯高潮,都與中外交流的高潮幾乎同時,翻譯和文化密不可分,互為因果。每次翻譯高潮都以活躍的對外交流為背景,同時對外交流的需要又推動了翻譯高潮的產生。對外交流頻繁、廣泛,翻譯就興盛;對外交流減少、停滯(例如清朝中后期),翻譯活動也就邊緣化甚至乏善可陳。兩者相互影響又相互支撐,共同構成了我國歷史長河里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篇章。
參考文獻
[1]陳福康.中國譯學理論史稿.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周景剛.“從三次翻譯高潮看翻譯與文化的互動”.文化藝術研究,2006(1).
[3]黎難秋,徐萍,張帆.“中國科學翻譯史各時期的特點、成果及簡評”.中國翻譯,1999(3).
[4]梁真惠,陳衛國.“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西學翻譯對比研究初探”.昌吉學院學報,2005(2).
[5]周景剛.“從三次翻譯高潮看翻譯與文化的互動”.文化藝術研究,2006(1).
[6]馬祖毅.中國翻譯簡史—“五四”以前部分.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5
[7]陳宏薇.漢英翻譯基礎[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28.
(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