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華夏文明被稱為“禮樂文明”,禮儀在中國社會的悠久歷史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禮儀存在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宣揚“德\"的存在,這種“德”指的是一種道德、仁德,從大來講可以用“德\"治理國家、穩定社會,從小來說能夠維系家族和睦、教化世人。儀指的是儀式,是禮儀發生作用的有效手段,禮儀用品是實現禮儀活動的載體。由于歷史發展的曲折和政治因素的介入,中國禮文化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中國禮儀制度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不斷發生著變化。這種變化的出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藝術品的變化,在禮儀用品的顯著部位也就反映了這種變化,無論是外部形制、表面裝飾,還是內在結構都會依據禮儀制度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關鍵詞:禮儀制度;藝術文化;關系;禮法結合;自我約束
一、中國古代禮與法相結合,現代禮儀乃自我約束
在古代中國,札之所以能在治理國家上發揮作用,是因為禮與法相結合。禮包容了法,為法的靈魂;法是禮的后盾,是法的體現。法與禮互為表里,互為補充,成為統治者統治人民的兩件法寶。<周禮·天官·太宰> 云:“禮典以和萬邦,以統百官,以諧萬民。”典者,法也。禮典就是禮與法。孔子認為“禮樂不興則刑罰 不明”,把興禮樂當作執法的前提。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茍子在‘茍子·勸學>說得更加明白,“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即認為禮是法的總綱,法是禮的派生物,他在<茍子·修身>強調。“非禮是無法也”。即沒有禮就沒有法。‘庸律疏義·名例>云:“德札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猶昏曉陽秋相須而成者也。”宋代理學家朱熹從理學的角度闡述了禮法一體的觀點,他說:“禮者,天理之節文”;“法者,天下之理”。因而,得出“禮字、法字實是理字”的結論。用“理”把“禮”與“法”融合在一起。在實際的運作中。嚴重的違禮就是違法,不僅會招致輿論的譴責,而且會帶來刑役之苦,甚至滅頂之災。大臣若僭禮穿天子的服飾。是犯了十惡不赦的彌天大罪,要下獄處死,甚至族誅。從三國魏<新律> 始,將大量屬于禮的內容納入法律條文中,此后的晉律、北齊律、北周律和唐律、宋律、元律、明律、清律,無不如此。如屬于違禮行為的不孝、以妾為妻、居喪期間入仕、服飾違制等,都明文規定屬于違法,要處于年數不等的刑役。這種以禮人法,以禮代法,禮法互為依托的現象,在現代法制社會是無法想象的。現代的法制社會,禮與法有嚴格的分野,違法則以刑律處之,違禮則屬于個人修養道德問題的范疇,最多受到議論或輿論的批評絕不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禮儀與藝術的聯系
禮儀本身就是藝術。我們講究禮儀、學習禮儀、實行禮儀,有一個根前提,即大部分情況下是針對他人的。所以它天然地就具有表演性,就是說它是“表演”給他人看的。例如著裝禮儀要求:衣服不能穿得過于華麗,過于華麗的衣服會給人一種炫耀或缺乏教養的感覺。即便不這樣,人們也會認為你不太會穿衣服。但也不能過于樸素,在一些隆重盛大的場合,穿得過于樸素,也會讓人覺得失禮。服飾本身除了保暖、遮羞外就是給人看的,講究著裝禮儀,說明它和一些藝術形式一樣具有有很大的表演性。
另外禮儀是教給人們交往技巧的,強調與人溝通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幽雅的談吐更容易達到溝通的目的等。某些場合下的禮儀確實讓人感到這已經不單純是禮儀,而是上升到藝術的高度了。為什么“彬彬有禮”的人會讓我們感到溫暖、親切和愉快呢,關鍵就在于他實際上已經將禮儀藝術化了,將禮儀的表演性融入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以一種藝術的方式去行禮了。這也是演員之所以能夠感染人、吸引人、打動人的原因。
古人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標準的方和圓能夠給人一種流暢的完滿的、美悅的感受,因為它們是按照一定的規矩畫出來的。如果我們隨意地去畫一個方或一個圓,就不會有那樣的效果。人學習禮儀也是這個道理,每個人的行為都按禮儀的“規矩”去做,這個人是美的,這個社會就是美好的。總之,當禮儀變成你生活的藝術,你也就獲得了美。
禮儀與審美,禮儀與文化藝術素養之間有著內在而直接的聯系。文化藝術活動是通過塑造具體、生動的感性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的審美活動。藝術作品是藝術家能動的創作,其中包含有豐厚的民族文化藝術積淀,更凝聚著藝術家的思想、人生態度和道德觀念。因此我們在欣賞藝術作用時,必然會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同時也受到藝術家世界觀、道德觀等方面的影響,從而傾心于藝術作品描繪的美的境界之中,在審美的陶醉中獲得感情的升華。思想得到啟迪,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習慣就會培養起來。追求美是每個人自覺自愿的行為,“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高爾基曾說過,“照天性來說,每個人都是藝術家,都希望把美的事物帶到他的周圍。”人們追求美的儀表,美的裝飾,更追求美的語言,美的行為。所以,加強審美修養和文化藝術方面的修養,對提高禮儀素質大有裨益。
三、結語
廣義的“禮”是指包括禮儀、倫理道德和等級制度三層在內的一整套規范體系;狹義的“禮”則只是指其中的儀式層面,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禮儀”。從當今社會上講,“禮”是人民在社會生活中由于風俗習慣而形成的為大家共同遵守的儀式,“禮儀”即為禮節和儀式。藝術,屬于文化的范疇。人類是因為有了藝術,才有了文明,進而有了文化。然而作為精神產品藝術,終究屬于人類文化圈的范疇。藝術作品可以幫助人認識生活,也就是說,人們在欣賞藝術作品時,思考意識必然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然后又通過人們的意識去影響實際生活。
參考文獻
[1]十三經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張良才.中國傳統禮儀教育及其現代價值[J].齊魯學刊,2000.
[3]鄧劍華,陳萬陽.德育視閾下的禮儀教育[J].教育探索,2009.
作者簡介
趙田田(1992—),女,聊城大學美術學院15級研究生,專業為美術學,研究方向為中國畫研究。
(作者單位:山東省聊城市 聊城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