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燭之武作為《燭之武退秦師》中的重要人物有其鮮明的性格特征與重要的啟示意義。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表現出他深明大義與有擔當精 神,能在垂老之年為國家力挽狂瀾,使鄭國在群雄紛爭的動亂時代里能夠化險為夷站穩腳跟,他的形象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學習他的形象對學生學作文和學做人,對如何任用人才才能促使自己(企業和國家)發展壯大都有著深刻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深明大義;擔當精神;作文;做人;用人
《左傳》長于敘事,善于描寫戰爭和記述行人辭令。《燭之武退秦師》所記述的,是秦晉聯合攻打鄭國之前開展的一場外交斗爭,作者以其敏銳的觀察力,深刻的認識和高度的文學修養,對秦晉聯合攻打鄭國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動的記述,更是塑造了鮮明的形象。
為論說方便現將與之相關段落摘引如下: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此段交代故事背景是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時。在此之前兩年(公元前632年,即魯僖公二十八年),爆發了晉楚爭霸的城濮之戰,結果楚國戰敗,晉國稱霸。在城濮之戰中,鄭國曾經出兵幫助楚國,因而結怨于晉,晉國為什么要聯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也需要向外擴張,可以去“撈上一把”(實質這戰爭與秦國幾乎沒有關系),所以,秦、晉聯合也就是必然的了。鄭國被秦、晉兩個大國包圍,危在旦夕。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可以想象得到,那時的鄭國王宮大殿上,一定是每天都齊聚了文臣武將,想盡了各種可能的辦法。然而,每一個冥思苦想而出的計謀,或許只是片刻之后,便被同僚們用不爭的事實輕易地就否定了。直到所有的方法都已用盡,所有的守戰之路,都已堵死。于是,佚之狐手捻長髯緩緩開口,他說“若使燭之武見秦軍,師必退”,讓燭之武來吧。我了解他,他一定行。說明佚之狐對燭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夠的了解。大軍壓境,鄭國朝野上下自然不會束手就擒。能和鄭王直接對話,可見佚之狐不是等閑之輩。然而,這樣的國家重臣,在危難降臨時刻,卻無計可施,這實在是一件丟面子的事情。但佚之狐的可貴也正是在這不怕暴露自身才智不足中呈現出來的:國家危急了,我佚之狐已無力拯救,但我知道,國內有比我更有才干的人存在著。所以,我需要把他舉薦給國王。哪怕國王從此就重用了他輕視了自己。我們不知道他說了哪些讓鄭王放心的話,更不知道他是否用身家性命做擔保,竭力把燭之武推到歷史的前臺。佚之狐,確實算作是慧眼識英雄的伯樂,總之,鄭王依從了他,信任了他。于是,燭之武這只藏在口袋中很久的鋼錐終于有了脫穎而出的絕好時機。這種將國家命運系于一個不顯山不露水的人物身上的膽識,如果不是有著對對方才干的真正了解和欣賞,又怎么敢在如此危險時刻,完成如此重大的舉薦?
總之,接下來 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鄭伯,可以說被逼無奈,也可以說善于納諫,勇于自責者。當鄭國所處危險境地,需燭之武退秦師時,燭之武也流露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的滿腹委屈與牢騷。然而,惟其如此人物形象才真實。設想假如鄭國滅亡的話,對燭之武也無好處,這種透徹的分析,誠意的表白,終于至此,這位半生不得志,羸弱傴僂,步履蹣跚的老者感動了,臨危受命,義無反顧赴敵營。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秦、晉圍鄭,完全與秦無關,秦國所以出兵,一是與晉國有同盟關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撈一把,以擴張自己的勢力。當他知道亡鄭只能對晉有利,而對秦不僅毫無好處反而有害的時候,他就會一改過去的所為,反過來幫助鄭國。燭之武看準了這一點,緊緊抓住了秦穆公的這一心理,曉之以利害,一開頭就指出亡鄭于秦無益;但接著又退一步說:“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以此作為緩沖;緊接下去就緊逼一步說明亡鄭對秦不僅無益,而且有害。這就使秦君不能不聽從他的說辭。燭之武斗爭策略的巧妙還表現在,他奉命去說秦君,完全是為了鄭國的利益,而他在說辭里表現的是處處為秦國著想,處處替秦國說話,這就更使秦君易于入耳。一個面臨亡國之危的小國使臣,面對大國的君主,卻能夠不亢不卑,從容辭令,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語言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處。全部說辭只有短短的125個字,卻說了五層意思,說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從亡鄭于秦無益,說到秦、晉歷史關系,說到晉國滅鄭之后必然進犯秦國,步步深入,層層逼緊,句句打動對方,具有很強的說服力。至此“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秦晉聯盟瓦解,秦鄭聯盟達成,助鄭防晉,鄭國獲得了強有力的支持,鄭晉雙方力量隨之產生變化,緊接著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鄭國的威脅解除。
綜上所述,經過層層鋪墊秀出的燭之武形象是相當真實而豐滿的。文章通過簡明生動的語言,充分展示了他的“志士”“勇士”“辯士”的性格。
一、志士。燭之武的外交才能通過佚之狐的話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一個“必”字,盡顯燭之武的才華。由于長期未被重用,燭之武滿腹牢騷與委屈溢于言辭,以至于以“老矣,無能為也已”來推辭。但鄭伯的一番誠意和對國家形勢與個人利益關系的透徹分析,最終感動了他,他決心以國家利益為重,出使秦師。這足以說明他是個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
二、勇士。兩方交戰,生死未卜;出使秦師,成敗難料。燭之武“夜縋而出”,勇入秦營,其知難而上、義無反顧的冒險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三、辯士。燭之武在到了秦營之后,面對強敵,不卑不亢,侃侃而談。他先論說滅亡鄭國對秦國有害無益,只是增加了鄰國(晉國)。然后承諾,保存鄭國將會對秦國大有好處,“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這是鄭國請求秦國退兵所施予秦國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對方感興趣,以權衡利弊,又不失本國尊嚴。一番利誘之后,燭之武就從秦晉的歷史關系入手,揭示出晉文公過河拆橋、忘恩負義的本質,公開挑撥秦晉兩國關系;并且用發展的眼光,引導秦伯認識到晉的貪婪會給秦國帶來的危險,這就使秦伯認識到晉是敵而非友,并最終和鄭國結盟。這樣一來,“攻守之勢易矣”。燭之武一字未提鄭國的利益,卻成功說退秦師,充分展現了他的“辯士”形象。 所以說,《燭之武退秦師》一文展示的燭之武是一個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是一個勇于出使,直入敵營的勇士,是一個機智善辯的辯士、外交家。
至此對于燭之武真可謂:睿語老驥挽狂瀾,滄海橫流勇擔當。
當然,《燭之武退秦師》這篇文章,用意可能是編寫介紹這段歷史,介紹這場戰爭,交代戰爭的雙方及戰爭的經過結果,讓后來人借鑒其中的得失。但細讀原文,我們發現單單這一人物,我們就可以從他身上學到很多,他的形象不僅有光彩照人的特征,今天我們學習他更有不一般的意義。如:
從學生的角度可以學做人學作文。學作文方面可以把燭之武作為作文素材,用燭之武的形象特點(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深明大義、勇于擔當,善于利用對方的弱點,善于利用語言溝通交流等)來證明諸多觀點。可以借鑒本文塑造人物的手法,通過他人的鋪墊烘托(佚之狐和鄭國面對強敵束手無策的一干人等),通過人物的言(見到秦穆公的一番言語)行(夜縋而出)塑造血肉豐滿真實可信的人物形象。(當鄭國所處危險境地,需燭之武退秦師時,燭之武也流露出“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的滿腹委屈與牢騷,唯其這樣才真實)做人方面可以學習燭之武的積淀自己的知識,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深明大義、勇于擔當,知己知彼,對敵方形勢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預見性,面對強敵不卑不亢,從容應對,曉之以理,動之以利,運用智慧兵不血刃地化解了鄭國的危難。學習他運用智謀,更要學習他為國家大義置個人生死于度外的精神和勇氣。
從任用人才的角度,領導要善于發現人才,盡量做到人盡其才,多聽取底下人的意見,遇到有牢騷的,還要善于疏導,這樣小到一個企業,大到一個國家,才能發展壯大自己的實力,上下擰成一股繩,還有什么不能戰勝呢?
(作者單位:河南鄲城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