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古代的文人士大夫階層構成封建王朝統治的中堅力量。武士則是日本古代社會的重要倚仗力量。這二者皆屬于社會精英階層,對一個民族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力量。中國士大夫階層和日本武士階層為中日兩國的歷史文化都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培養了一大批人才,創造了無數文化薈萃,鍛煉出特有的文化內涵。通過對這二者在文化視野下的鑒賞比較,我們可以一窺這二個民族發生發展的規律和機制,借鑒其中的經驗教訓。
關鍵詞:日本武士;中國士大夫;比較;文化
一、古代中國的士大夫階層
士大夫階層,統稱士,是中國古代社會中介于統治者和庶民之間的一個獨特的知識階層。
最初它是指征戰沙場的武士。春秋戰國時期,士不完全是戰爭工具,他們成為侍奉諸侯貴族的管理階層,擔任各種官職。漢朝發明了一項獨特的考試,就是通過全國競爭性的科舉考試來選拔文職人員。三國時代,士人階層涌現了更多傳奇性的人物,著名如諸葛亮等軍事家和關羽、張飛等武將。兩晉南北朝及隋唐大力起用士人階層,對內增強國力,對外開疆拓土。宋代尊崇文士治國。元朝推行民族歧視政策,漢族士人少有被委以重任。明代與宋代類似,代之以日趨龐大的官僚士大夫集團。清元兩代類似,皆為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全國性政權。
二、古代日本的武士階層
在日本,“武士”作為特定身份的武士產生于 8 世紀并。10 世紀至 12 世紀出現了武士集團。朝廷公開承認其合法性,并借助武士維護社會秩序。平安時代后期,朝廷公開起用武士,形成 “文”令從京都朝廷出、“武”令由鐮倉幕府下的二元政治結構。德川家康于 1603 年實現統一,長久地凍結了武力,武士不可能再用疆場上的功名實現自身價值。但是,武士作為武士的主體身份沒有改變,還要以武力實現自身價值。而外在戰爭環境的缺失,逼迫武士轉入主體內在的觀念戰爭實現自身價值。正是這種觀念戰爭確立了日本武士道的真正基礎。
三、士人與武士的比較
(一)士大夫與武士的共性
1.相同的文化土壤,相近的價值觀
中國文明與日本文明有淵源,因此中國士人與日本武士有很多相似的價值觀。
中國的士人文化注重“義”。士人將忠君愛國視為最高精神追求,這是儒家社會的最高信條之一。在無法兼顧家庭與事業時,會義無反顧地選擇忠,在封建社會的家天下觀念中,忠貞者受到人們甚至敵人的景仰,而變節者則會遺臭萬年。日本武士為了自身和后代在武家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必要時不惜生命來效忠,“這是武者最大的本份”。為主君忠誠赴死的武士人人稱頌,背叛主人、不忠的武士在社會上無立錐之地。“曾輔佐足利義滿將軍的著名武將斯波義將,所著竹馬抄,訓誡子弟,為主君舍棄生命乃武士之本份”。[1]
2.作為優勢文化垂范于社會
中國士人主要目在于為主君出謀劃策,在為君主獻身的過程中尋求自身價值。他們奠定了中國文化傳統中最具影響力的兩大文化傳統體系的基本格局:儒家文化-上層文化的主體與武俠文化-大眾文化主體之間的相互抗衡與影響的基本模式。日本的武士發展了武士道。武士道(精神)是日本的一種特殊文化。它最初是以武士的行動為基點,逐步發展成武士群體的一種行為習慣,并隨著武士成為統治階級,這種行為習慣進一步內化為觀念和精神。
3.對社會文化產生深刻的影響
武士是日本社會的一個特殊階層,作為主宰歷史的重要階層,從文化的“硬性”角度來看,武士道已經消亡了,但如果從文化的“軟性”角度來看,武士道的文化因子已經擴散到整個日本民族。武士的生活方式及思想方式長期留存,武士道這種精神因素將伴隨著日本人的精神生活,影響后世。在中國,士大夫除了在政治建樹方面高低有別,在文化人格上也各有自己的建樹,他們每個人都帶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并作為人文精華遺留下來,影響著中華大地上的人民。
(二)士大夫與武士的差異
1.身份
中國的士人早期以封建主和幕僚居多,后來隨著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則演變為社會管理階層,主要是通過科舉選拔考試來取得官員身份的,武士身份一般是因戰功得來而世襲的。
隋唐以后中國的士人必須經過長期系統儒家經典的學習,并通過選拔考試脫穎而出才能獲得文官身份,越到后來越偏重于文士的范疇。從這樣一種制度產生的文化,勢必帶有一種封閉的、保守的文化,其文化精神也是一種知識分子文化精神。[2]
而日本武士的身份取得與晉升跟戰功休戚相關,通過戰爭來實現地位的攀升和財富的積累,帶有開放進取的特質,但也不可避免地沾染上血腥野蠻的痕跡。
2.價值觀
武士和士大夫共同擁有儒學這一文化土壤。我們發現中國士人信奉的是道,道義高于王權,捍衛道義是至高無上的使命,講究志同道合,道不同則不相為謀。相反,日本武士講究對天皇和主君的效忠,且將之與義聯系在一起,對主人盡忠,珍惜武士名分,崇尚勇武。[3]
武士道論者推崇純粹徹底的覺悟死,認為這是武士道強人之處。武士道一方面叫人無條件地服從死亡,另一方面又為了個人野心肆意地取人性命。[4]
中國的原始儒學提倡的士人之道是以孝為本,盡孝才是絕對的價值。如果“父有過”,子“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但是如果“君有過”,臣“三諫而不聽,則逃之”,“逆命而利君謂之忠”。(荀況,《臣道篇》[M])中國士人很早就明了“天下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水能覆舟,亦能載舟”的道理,這讓中國士人勇猛而不失理智,強悍而不忘仁義。
3.文化影響
成也武士道精神,敗也武士道精神。日本歷史上長期的戰亂,使得各位大名深信擁有實力才是生存與發展的根本保障。今天,日本武士的后代,又屢屢鬧出靖國神社問題、重整軍備、海外派兵等不和諧聲音時,曾飽受日本侵略之苦的亞洲各國又隱隱生出擔憂。然而,同是武士出身的中國的士大夫與日本的尚武理念確是漸行漸遠。
四、總結
中國士大夫與日本武士封建政治體制和社會道德規范的捍衛者和踐行者,時代的精英,民族精神載體和解讀其民族文化的鑰匙和捷徑,有很強的跨文化可比性。兩國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卻大相徑庭,武士和士大夫的文化典型地反映了這一事實。中國的古代文明曾經長時期處于領先地位,漢唐時代文明更是冠絕世界,但后期士大夫卻日漸衰微,讓中華民族一度陷入西方列強的爪牙下。日本武士引領其民族精神一再把外在的壓力轉化為動力實現了振興,中國的士人精神也應在比較中繼承發展。總言之,對武士和士大夫的比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婁貴書.《武士道嬗遞的歷史軌跡》[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79
[2]高小巖,吳中平.《從士人、武士的對比看中日文化差異》.衡水學院學報,2008年第 6 期,第117頁
[3]季紅.《儒學視野下的中日士人比較》.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第101頁
[4]野村浩一.《近代日本的中國認識》.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第75、77頁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初陽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