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現學生“自主化管理”的過程就是班主任“放手”的過程,放手也是一種教育智慧。
關鍵詞:放手;教育;智慧
班主任工作瑣屑而繁忙,如果事無巨細,親力親為,必然導致經歷分散效率低下。所以讓學生學會自主管理、自我教育不啻為班主任智慧工作的法寶。事實上實現學生“自主化管理”的過程就是班主任“放手”的過程,放手也是一種教育智慧。
在我的班主任成長計劃中,實現學生“自我教育”一直是我追求的教育理想。但是躬身自省,自己做得還差得太遠。我一直覺得,新生入學是養成習慣的重要階段,“無規矩不成方圓”,班主任應重點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不能“大撒把”;初二學生處于叛逆期,各種缺點漸次暴露,紀律約束、思想教育都不容懈怠,班主任工作處于“扶”與“放”之間。因此前兩年,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跟班、坐班上,看早、午自習、跟兩操,課間都不回辦公室。如今學生升入初三,面對中考的壓力,學生的課業繁忙,教師的工作量也加重,如果再不“放手”,繼續“嚴看死守”的舊模式,班主任何時才能從瑣屑的事務中解脫出來,用更多精力研究學科教學、關注細節教育?學生何時才能羽翼豐滿、自我成熟?放手是對孩子負責!我要改變。
改變的第一步,就是不再做“警察式”、“保姆式”的看管型班主任。初三開學伊始,我就對學生說:“老師和大家在一起摸爬滾打、同舟共濟了兩年,大家都成熟懂事了,應該是讓老師享受成果的時候了。從現在開始,老師將逐漸減少跟班的頻率,我希望看到一個自律、自主、自覺、自強的集體,希望大家在畢業季送給老師一份驚喜,請讓老師以你們為榮!”
首先我從早自習開始放手。我一改初一、初二早自習趕在學生之前進班的做法,而是等全體同學都入班后再進班。我的理由是:我家里還有一個高三的孩子,我要為她做早飯,來不了太早,我不僅是你們的班主任,也是一個母親,相信你們會體諒老師。同時老師也相信你們能在初三這么緊張關鍵的時刻珍惜每一寸光陰,自覺主動地學習。雖然大家口頭上答應得痛快,但我這顆心還是懸著。
第一周,不管有沒有早晚課,我都在六點半左右來校,五點半左右離校,暗暗地觀察學生的表現??偟膩碚f孩子們的表現很好,除一人遲到外,其余都能進班學習,就連以前淘氣的孩子也不再干擾別人了。我心中有點小竊喜。第二周,沒早課時,我嘗試七點多到校,和班長、任課教師側面了解到的情況是“自習狀態良好,無聲音”,我的一顆心逐漸放了下來。當我幾次在帶班領導的總結里看到“三年五班自主學習狀態好”的評價時,就馬上轉發到班級微信群里,借機表揚、激勵孩子們,同時也在班會上真誠的表示感謝。
現在,從自習到兩操我都很少跟班、坐班,有了自己的時間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備課、研究課題、批改、輔導,效率比以前有了提高。班級學習氛圍濃厚,環境清新,紀律井然,孩子們不是靠權威化去管理,而是憑借自覺性來遵守各項秩序。
我們的校長說過,班主任要學會智慧的工作,不要拼體力、靠蠻力。如果說放手是一種智慧,那么這種智慧來自于師生之間的情感溝通。著名教育家李鎮西說:要以心靈贏得心靈。教師要用真誠打動學生,信任與尊重是打開學生以心靈的鑰匙。說教是最蒼白的,情感才是拉近師生距離的法寶,實現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班主任要學會“煽情?!?/p>
為磨練學生的意志,增強學生克服困難的勇氣,學校組織了一次大型戶外遠足活動。因為第一次組織這樣的活動,活動前我預想了好幾種方案,如怕自己忙不過來想請家長協助帶隊;怕學生負重太多體力不支,請家長開車跟隨保障等。但臨行前孩子們的一句話驚醒了我。他們說:“老師,我們不用照顧,我們就是要借這個機會來磨練自己,否則遠足又有什么意義?”是啊,我忘了他們已經不是小孩子了,生活完全可以自理了啊,如果他們在照顧自己的同時又能學會幫助、照顧他人,這豈不是一個實現自主管理和團隊教育的絕佳機會!我于是故作軟弱狀:“老師年紀不小了,身體又衰弱,萬一跟不上隊伍,無暇組織活動怎么辦?”“放心吧老師,我們自己可以的,還可以照顧你。”“如果哪位同學走不動掉隊了,或中途去廁所,或過橫道時怎么辦?”“我們互相幫扶,結隊而行,有班長和體委組織呢,您不要擔心!”
隊伍浩浩蕩蕩出發了。我跟在隊尾,目睹著孩子們歡快前行,心里有說不出的愜意。他們的確不用我操心,二十多公里的路途,前一半比較輕松,后半途有的孩子就很吃力了。我看著他們當中有人把同學的背包放在自己背上,有人拉起掉隊同伴的手,跑著追上隊伍,有人陪著同伴找廁所,身材偏胖的高源一直用手拽著前方奚瑞陽的衣角,體委張欽赫吹著響笛跑前跑后的管理隊伍,前排的小個子同學為鼓舞士氣大聲唱起“打靶歸來”,愉快的歌聲飄蕩在鄉野村莊的上空。走在最前排的兩個大個兒男孩高舉著班旗,上面“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幾個大字在風中獵獵飄揚。一路上同學們相互關照,相互扶持,我也成為他們照顧的對象,一會兒有人遞給我水,一會兒有人送來巧克力,還有人不斷勸我上保障車,因為怕我累壞了。到了目的地,孩子們自動找好位置席地而坐,早有幾個男孩主動取回盒飯給大家分發下去,就餐,表演,照相,各項活動有條不紊,歸程,人走地面凈,秩序井然,竟沒有一樣讓我操心。大家用實際行動兌現了“我們可以的”這個承諾!
如果說在學校的放手是初步品嘗自我教育的成功滋味,那么,“遠足”活動則是我實現自主管理的一次完美體驗。這種完美體驗同樣也來自于放手的智慧,那就是班主任要學會“示弱”。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示弱”有時比行使權力更有力量。班主任在學生面前適當“示弱”,給學生自主管理的機會和自我成長的空間,何嘗不是一種教育智慧!
當然,放手教育,必然免不了出現各種問題,或者問題反彈,但這也恰恰說明實現班級“自主化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反復經營的過程。這就需要班主任有韌性,有恒心,見招拆招,經常給學生敲敲邊鼓,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及時把偏離軌道的孩子拉回到正軌上來。以一顆包容之心耐心等待,等待成長帶給自己的喜悅!
參考文獻
[1]張艷.師愛的藝術[J].新課程(小學),2015年09期
[2]戚慧芳.漫談教師的愛與孩子快樂的關系[J].考試周刊,2015年77期
[3]張宏君.師愛恒久——一個守巢人的自白[J].中小學德育,2016年01期
[4]王曉聰.以德立教“愛滿天下”[J].考試周刊,2016年21期
(作者單位:吉林省永吉縣第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