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的人力資源開發對農村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從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農村經濟增長和農民收入的提高,但就我省現階段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現狀并不是很樂觀,農村勞動力資源的普遍存在著勞動力資源雖然豐富,但整體素質較低、缺乏有效的開發制度、沒有注重培養農村建設需要的人才等問題。
關鍵詞:農村人力資源;現狀;開發
哈爾濱地區農村人力資源豐富,如何開發和利用好農村人力資源,使農村豐富的人力資源轉化為雄厚的人才資本,對于哈爾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具有重大的戰略與現實意義。
一、哈爾濱地區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現狀與困境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教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哈爾濱地區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整體水平仍較低,隱含著一系列的問題,嚴重影響著哈爾濱地區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
1.農村人力資源數量巨大,大量勞動力剩余
從哈爾濱地區農村人力資源總量上看,哈爾濱地區農村人力資源是十分豐富的。人力資源量大的現狀,給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帶來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人力資源量大意味著勞動力供給充足有余,據預測,按一個農業勞動力5 畝耕地計算,哈爾濱地區有近1000萬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迫切需要轉移就業。導致這種狀況的原因,有歷史、文化、經濟方面的原因,但主要還是由于國家對農村計劃生育政策比較寬松導致的。從數量上講,農村確實有豐富的勞動力,而豐富的勞動力數量相伴隨的是農業勞動力的低素質,這樣,形成數量對質量的劣性代替。
2.農村人力資源的文化、科技素質亟待提高
人力資源素質是勞動者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發揮勞動力潛能的綜合表現。提高勞動者素質是人力資源開發中質的方面的集中反映。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對勞動者的素質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來說,隨著社會文明、經濟發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目前經濟增長中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市場競爭能力更多地取決于科學技術。近年來,哈爾濱地區農村人力資源的素質不斷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的農村人力資源素質和我國一些發達省份的農村人力資源素質相比,哈爾濱地區農村人力資源的素質還有明顯的差距。從農業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來看,哈爾濱地區農村人力資源的受教育程度還比較低。
農村人力資源素質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農村教育事業發展滯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的科學文化教育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但是按照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要求,還存在很大的距離,農村的各類教育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一是農村教育投入的嚴重不足導致了農村的低教育水平,影響了農村教育的發展和農民素質的提高。二是農村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總體水平不高,農村兒童輟學率居高不下,每年有大量的適齡兒童會失學、輟學。三是教育體制改革的不完善導致農村教育成本過高,嚴重制約著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
3.農村信息化滯后
(1)農村信息化所需的基礎設施落后
農村信息化的建設和實施必須有一定的基礎設施作為基礎,而我國農村地區基礎設施落后、農民收入低及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不高等因素都直接影響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因此要想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步伐,必須解決好這一問題。
(2)信息采集、信息處理比較落后,信息發布、傳輸滯后。
二、加快哈爾濱地區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對策建議
1.加快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
從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考慮,應實施以下五大戰略措施,切實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出路問題。
(1)非農產業轉移戰略。
(2)組織農民進城戰略。
(3)異地擴張就業戰略。
(4)現代農業吸收戰略。
(5)勞務市場輸出戰略。
2.加強農村教育水平,提高農民文化素質
加大農村教育投入,改革農村教育方式,提高農民素質,是突破人力資源瓶頸的根本措施。加速人力資源開發,必須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原則。要構建以農村基礎教育、農村職業技術教育以及農村成人教育為基礎的農村教育體系,以更高層次地搞活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
(1)加大農村基礎教育投入,提高農村基礎教育的普及度。
第一,增加農村教育基金投入。第二,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基礎是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的主要渠道。
(2)改革農村教育,培養實用人才。
深化農村教育改革,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農村中學既要為高等學校輸送品學兼優的人才,同時也要為農村提供受過基礎教育,有能力接受新知識、新信息,掌握新技能的勞動者。因此,在抓好農村基礎教育的同時,也應對現行的農村教育法制、農村中小學的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改革。
(3)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和農村成人教育。
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訓懂技術、懂科學、會種田的新型農民,這一教育有利于促進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增加農民收入。農村職業技術教育要有超前意識,要根據哈爾濱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結合本地特點和實際情況,設置專業化課程,確定具體辦學模式和途徑,以便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培養出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實用型人才。同時,還要建立和完善農村成人教育體系,舉辦各種形式的專業技術、技能、知識、文化培訓班。
3.改變農村信息傳播方式,搞好農村信息化建設
目前,在農村大多數農民還在依靠農戶間的交流和示范來獲取信息,再者就是依靠農業技術人員的當面傳授。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獲取信息和技術的手段大大改善。據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和農業部的調查研究,家有電話機、有線廣播、電視機、收音機、電腦、能上網的農戶的比例都有不同層度的提高,還有訂閱報刊、購買農業技術書籍的農戶比例也有了增長。
三、結論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提倡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所以在農村勞動力開發過程中也需要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的科學文化素質精、市場駕馭水平高、創業致富能力強的農村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隊伍,來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帶領農村共同富裕,這是加快農村建設的最根本保障。
作者簡介
李平,男,研究方向:農村與區域發展。
(作者單位:黑龍江農墾通信有限公司紅興隆分公司、吉林大學生物與農業工程學院在職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