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讓孩子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新課程標準》也要求學生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45萬字。”許多老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時,過于看重課內文章,認為那是考試時“用得著”的,而課外閱讀則有點“浪費時間”。殊不知課外閱讀對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同樣具有重大意義:
一、課外閱讀能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增加學生的文化積淀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總結和傳承的重要載體。“語文素養”觀的提出,要求我們不僅要注重語文課程的知識性,還要注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注重語文課程的文化積淀。幾千年來的民族優秀文化世界文化需要理解、吸收、創新和發展,這僅靠課堂遠遠不夠,只有學生在課堂學習之外廣泛博覽群書,上下五千年,廣泛涉獵,多讀一些代表先進文化方向的優秀作品。讀一些時代新著、流行佳作,能感受時代脈搏。讀一些傳世經典、中外名著。這些名著名篇中融會了世態百相,沉淀了歷史精華。除了讀純文學作品,還要涉獵科普、文化等各類讀物,這樣才能形成豐厚的文化底蘊。他們在愉悅的閱讀中,把歷史文化的積淀慢慢就化作了自身的文學素養。
二、課外閱讀能提高學生的情感素養,增加學生對社會的體驗
“語文素養”觀要求教師要重視學生情感的涵育和發展。語文是一個情感的世界。“如果說語文的工具性價值在于培養語言形式的應用能力,那么,語文的人文性價值即在于養育人的氣質、情操、境界等情感能力。”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的感染力對人有著重要的影響。學生在廣泛的課外閱讀中與古今中外的智慧生命對話,感其情,稟其氣,將會使自己的思想情操得到全面升華,精神世界變得廣闊而高遠。通過課外閱讀,學生還可以間接地向社會、向自然、向生活、向實踐學習,對他人的經驗教訓進行反復體味、咀嚼,從中不斷發現、豐富、完善,超越自我。
三、課外閱讀能提高學生的語文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文情操
初中學生感性思維比較強烈,教師可以給他們講一些生動有趣的故事吸引學生,告訴他們這些故事就在哪些書中,激發他們課外閱讀的興趣;教室或閱覽室張貼名言警句,喚起學生對書的熱愛;鼓勵學生選取有關書的格言作為座右銘,張貼于家中自己讀書的房間,時時警策自己多讀書,讀好書;還應該利用初中學生對名人的崇拜心理,選取名著名篇對其動之以情;注意課內外結合,在講某個名家的作品時,介紹他的其他作品,讓學生主動尋找閱讀。最重要的是在閱讀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個性,建立閱讀的信心與興趣,讓閱讀真正成為學生自己的精神活動,只有這樣,他們才會真正自主閱讀。
同時,教師在選擇、推薦閱讀內容時,應摒棄傳統的教育性標準而選擇反映學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符合當代少年閱讀口味的書籍。實踐證明:一個人的興趣是與心理需求緊密聯系的。只有在學生潛在的閱讀興趣被激發起來后,他們在閱讀中才會投入更大的熱情和智慧,才會在閱讀過程中自覺地、自主地去嘗試、體驗、思考與實踐,主動與文本的思維碰撞,主動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從而使學生的語文知識不斷豐富,語文情操也得到提高。
四、課外閱讀能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提高學生發現美、表現美的能力
視覺、聽覺是審美感知的兩種主要官能。朱光潛說:“美感起于形象直覺。”文學作品是作者用來表達思想感情和審美觀點的,語文的審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語言。通過閱讀,讓學生體會語言文字的韻律美,同時把語言文字化作鮮明的視覺形象再現在學生面前,喚起學生的想象,激發學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讓學生與作者、與文章產生共鳴,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華,從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學生在優秀的文學作品閱讀中,感知審美對象,心理上喜、怒、哀、樂的情緒反應被激發,在感受其內容上的形象美、內涵美和思想美的同時,通過對作品語言的感受,也能體會其形式上的音樂美、結構美、情感美。作為課內閱讀教學的有效補充與擴展,學生必能在廣泛的課外閱讀中受到美的熏陶,全面提高審美素養,形成高雅的閱讀品味和審美情趣。
五、課外閱讀能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素養觀”的提出要求發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概括的間接的反映,是人的一種高級、復雜的認識活動。思維能力是作為思維主體的人的最重要的能力,是思維發展的內在標志,在智能結構中,它是人的一般能力的核心。“語文思維能力既是對語文思維方法的一種運用能力,又是一種充分發揮各種思維形態作用的能力。它主要包括感悟力、反應力、預見力、轉化力、想象力、發散力、適應力、轉換力、判斷力、概括力、批判力、洞察力等方面的內容。”
長時間有步驟的閱讀,多積累,多背誦,慢慢就能體會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感覺。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克拉森的實驗研究已經表明:學生充滿趣味的課外閱讀對發展其寫作的能力,遠勝于機械的寫作訓練。建立在持續的、大量的課外閱讀基礎上的練筆,形式隨意,短小輕松,對于豐富學生詞匯量、提高其駕馭語言的能力、養成個性化的寫作習慣,具有顯著功效。優秀的課外讀物都是作者對客觀事物(世界)認識的結晶,學生對它們的閱讀包含了感知、理解、體會、評價等一系列心理過程,它們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的良好載體,在閱讀過程中,學生思維的針對性、廣闊性、深刻性、敏捷性、創造性都得到空前發展。落實到具體層面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等各項語文能力也得以全面提升。
因此,教師要非常重視課外閱讀,通過充分挖掘課外有價值的閱讀資源,改善學生對多種閱讀資源的管理,提高其利用效率。通過豐富的課外閱讀形式,喚起學生閱讀熱情,在化解學業負擔的同時,提高學生閱讀興趣。通過組織多種閱讀比賽,開展各樣的閱讀活動,提升學生的閱讀原動力。將閱讀活動納入學習評價范圍,使閱讀成為學習活動的組成部分,成為學生體驗成功的有效途徑。
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課外閱讀對提高初中生語文素養的研究》(JCJYC16011652)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河南省商水縣初級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