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大凡圣賢哲人必有非常之家教、良好之教風,也必重視管理家庭,注重后代家教,傳承優秀家風。曾子殺彘深刻詮釋圣賢用實際行動教子誠信的身教精神,孟母三遷道盡圣人母親選擇良好人文環境培養兒子的用心良苦,岳母刺字悲壯地展示了英雄母親教子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顏氏家訓》《曾國藩家書》和《傅雷家書》系統全面展現了古今大家的家訓、家教和家風。
古人家風、家訓令人深受啟發,每每讀到那些諸如“文章華國、詩禮傳家、書乃至生寶”之類的句子,無不感嘆古人家訓意境之高遠、用詞之優雅、精神之可貴。出身于貧窮的農民家庭,我家的家訓家風父母沒有寫出來,而是用最平凡的語言和樸實的行動來表達和影響我,父母的言傳身教永遠定格在我難忘的記憶里。
小時候沒有游戲玩,就一個人在院子里抓螞蟻,然后放進裝有水的瓶子里。母親責怪了我一頓,告誡我:“螞蟻也是命呀!以后再也不準抓螞蟻了!”母親是農村婦女,她不會用“掃地恐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這樣的語言來教育和啟發我,但這讓我對生命的悲憫和平等認識在以后的生活中逐步形成。在處理好干部與群眾關系中多了一分同情,在處理與同事關系時多了一分尊重,在處理與下屬之間的關系時多了一分理解和照顧。做一個善良的人從對待弱小的螞蟻開始,母親的責備深深影響著我。
上學交學費是我小時候最難過的時候。我們家孩子太多,好多次父親和母親為了多掙點錢為我們兄妹幾個上學交學費在工地上干完活后在蒼茫的夜色中回到家,這樣的夜色在我的腦海中記憶猶新,也是在這夜色中,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艱苦奮斗、勤儉持家和勤勞致富的道理,我相信,那個年代任何一個農村走出來的孩子都會有這樣無言的家訓。
工作后工資太低,生活壓力很大,看到別人到南方打工掙錢是我的好幾倍還多,我一度感到彷徨。父親勸我說:“你是吃公家飯為公家干事的,工資低才是光榮的。”走上領導崗位后,父親經常告誡我千萬不要干違法違紀的事情,不然就不認我這個兒子。是的,父親大道理并不會說太多,但為人民服務是光榮的、當領導干部要清廉這樣的道理卻深深地烙在他的心中。
為人要正直善良、老實厚道,做事要艱苦奮斗、勤勞勤儉,工作要為民服務、清正廉潔,這就是我們家沒有書寫的家訓、家教和家風,我將繼續把這些優秀的家訓傳給我的下一代。近年來,我學習了很多與家訓、家教和家風相關的書籍,這讓我對如何開展成功家教,培育良好家風有了一些體會和認識。
要運用好書這個做到“三個注重”的重要媒介。熱愛讀書、重視文教本身就是家風,書中也自有家教。“一個人通過讀書,在幽幽書香潛移默化的熏陶下,濁俗可以變為清雅,奢華可以變為淡泊,促狹可以變為開闊,偏激可以變為平和。”讓家人多讀一點陶冶情操的書籍后會變得博學、謙遜、高雅、悲憫情懷,具備良好的素質。一名與書為伴的干部必然會凈化朋友圈,必然會自覺效法先賢先烈忠誠干凈擔當,必然不缺理想信念之鈣。一個熱愛讀書的家庭必然充滿詩禮之家的高貴之氣,少受世俗風氣影響和困擾,不用管家人而家人自管,能夠自覺抵御外界的誘惑。
要提升“三個注重”的能力和技巧。嚴格要求是形成良好家風的重要保障,采取適當的教育方式是關鍵。《世說新語·假譎》篇載:“謝遏(即謝玄)年少時,好著紫羅香囊,垂覆手,太傅患之,而不欲傷其意。乃譎與賭,得即燒之。”在魏晉名門望族中,謝氏家族是最富于文學修養、最有成就的一支。謝安是一代名相,他極其注重對子侄輩進行人生理想及品格氣質教育。侄子謝玄喜歡佩戴香囊之物,但謝安并不是粗暴地批評、訓斥,而是巧妙地以“打賭”的形式來獲取謝玄的覆手香囊當面燒毀,這既未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又收到了應有的效果。古往今來,良好的家教常常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啟發中使被教育者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要在繼承中不斷適應新形勢。在全面從嚴治黨的今天,審計部門任務繁重,面臨比較多的誘惑和挑戰,我們不僅要學習古人經驗,繼承優良家教、家風,還要適應新形勢。要管好自己,只有以身作則、身體力行,行得端、走得正,才能為家人樹立榜樣。管好家人,要引導家人樹立自覺接受監督、習慣接受監督、依法接受監督的意識,常教育常提醒。要經常同家人一起算好貪腐的政治賬、經濟賬、名譽賬、親情賬、自由賬、健康賬,形成相互監督提醒、共同清正廉潔的良好家風。
作為一名受過教育的基層審計干部,我不會用像父輩那樣的家教來教育下一代,我將在繼承樸實的家教、家風的基礎上更加主動和全面,通過主動落實習總書記提出的“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做一名合格的審計干部,用優質的家教教育好子女,引導好親屬,主動培養良好的家風,使我的家庭成為社會健康的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