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建軍
美麗中國·低碳發展 設備在行動系列報道
終結“看海模式”城市內澇該咋治?
文/李建軍
城市建設的日新月異,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長期以來普遍存在的重地上建設而輕地下設施的思想,給城市的管理帶來了始料未及的麻煩——全國多數城市存在遭遇暴雨襲擊則“看海”的現象。這種城市內澇的現象,已影響到民眾的生命及財產安全,給民眾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面對城市建設及管理的薄弱環節,人們在憂慮的同時,也在更多地尋求解決辦法,以期為建設宜居城市目標而不懈努力。
今年進入盛夏汛期以來,全國各地城市接連出現防汛抗洪的險情,紅色警報頻頻拉響,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了影響,生命及財產安全受到了威脅。以武漢為代表的眾多城市,出現了防洪排澇的困難,一時間城市“看海”成為了眾多城市的一大“風景”。面對“汪洋大海”,市民表現出了無奈,更有網民調侃說:以前在城市奮斗的目標是買房和買車,擁有一個溫暖的家,現在看來這些都不夠,還需要買一條小船,掌握游泳的本領才能生存。民眾的自嘲和不滿,無疑也在拷問著城市管理部門。
城市“看海”現象何時不再已成為不得不直面的一個問題。

走在城市的街道上,放眼望去,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一個個小區錯落有致,無論是地上景觀還是城市園林,都帶給民眾美的享受和愜意的感受。然而,在這些漂亮的“面子”工程下面,卻隱含著一些危情。
廣東:半小時積水超姚明身高
受臺風“尤特”影響,今年汛期廣東大部出現了暴雨到大暴雨、特大暴雨,不少縣市出現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澇災害。氣象部門預計,廣東仍有暴雨,部分市縣有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暴雨造成從化1人死亡,梅州五華縣4人死亡,1人失蹤。在暴雨影響之下,京廣、京九線部分列車持續晚點。
沈陽:城內積水嚴重路段塌方
遼寧多地在汛期遭遇暴雨襲擊,沈陽多路段雨中“淪陷”,出現不同程度的積水。據《遼沈晚報》報道,皇姑區長江街汪洋一片,位于其中的碧塘休閑購物廣場四周幾乎已被大水團團包圍,形成了一個小型湖泊,購物廣場儼然成為這個湖泊的孤島,被迫暫停營業。在沈陽攬軍路公鐵橋橋下,積水最深時達到5米。多路段、立交橋積水較深,致使沈陽交通出現嚴重堵塞。
鄭州:一場暴雨“癱”半城
今年8月,鄭州迎來強降雨,降雨使鄭州市主要道路嚴重阻塞。市區多條主干道被淹,多條道路水深近1米,交通一度陷入癱瘓,多路公交車被困,數以萬計的下班市民滯留各公交站臺,乘公交回家的人潮如同春運一般擁擠。有市民測算,12公里的回家路程竟耗時兩個多小時。
武漢:年年“看海”
經歷2011年6月“到武漢看海”的尷尬遭遇后,武漢市在今年7月初的梅雨季,出現城區大面積內澇現象,再度暴露出城市排水能力不足和設施建設滯后的“短板”,其內澇之嚴重,引起媒體廣泛關注。
長期以來,我國許多城市普遍對地上的建筑及設施較為重視,而忽視了對地下工程的規劃及建設,導致一遇到非正常天氣情況,諸多意想不到的問題接踵而來。有分析指出,地上工程看得見、摸得著,和日常生活關聯度大。而地下工程由于不在人們的視線之內,常常不被人們所重視。有的城市管理部門及人員,也認為地上的面子工程做好了,成績民眾看得見、摸得著。而地下工程,往往耗費資金大,需要協調的方面也太多,是費力不討好的事情。許多地方城市管理部門為營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也是在打造城市“面子”上下足功夫。往往是光鮮的城市面子背后卻是落后的“里子”。
然而,如果只片面地追求表面光鮮,往往收到的是大自然無情地懲戒,人們付出的往往是慘痛的代價。如今年發生的全國關注的鄭州道路塌陷事件就是一例。2016年8月1日19時許,鄭州市中原區中原路工人路交叉口發生塌方,一株高20米、直徑35厘米的雪松隨暴雨塌入坑中。塌坑面積隨著水流不斷擴大。據110指揮中心接警稱,先后有3人落入坑中,被水沖走。36歲鄭州某技校老師宋亞彬被救出,其同事張帆失蹤。后雖經多方全力營救,張帆雖被找到但還是不幸遇難。據了解造成路面塌方的原因是今年入汛以來,多次強降雨造成現場附近發生沉降,引起DN800主干管管道和閥門基礎下水土流失。
對于今年的暴雨,全國各地的人們都記憶猶新。下雨是不可控的因素,但馬路修得好不好,選址對不對,路基有沒有夯實,則是可以掌握的因素。遺憾的是,近些年來,鄭州總是會爆出馬路塌陷的新聞。尤其是在2014年,耗資數十億的鄭州西三環快速路在半年的時間里塌陷了15次。據有關媒體報道,第十五次塌陷之后,連來執勤的民警都覺得心里不踏實,總感覺會不小心掉到新塌的坑里。
無獨有偶,幾個月前,杭州一位資深協警因為發現路面情況異常,預判出可能會發生路面塌陷,及時設置交通繞行標志,分流了車輛人群,挽救了不少人的生命財產。
頻發的城市內澇以及血淋淋的塌陷案例都在警醒我們,地下管線工程萬萬不可疏忽大意。只要精神稍微麻痹,就可能出現意想不到可怕結果。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的一個項目組,歷時3年,奔赴全國諸多城市實地調研,結果發現,城市排水基礎設施的滯后,是造成內澇的一個直接原因。按照2011年最新修訂的《室外排水設計規范》,我國城市一般地區排水設施的設計暴雨重現期應為1~3年,重要地區為3~5年,但我國70%以上的城市排水系統建設的設計暴雨重現期卻小于1年,90%老城區的重點區域甚至比國家規定的下限還要低。大都市如上海,2008年城市排水管網覆蓋率約為60%,其他許多城市就更不容樂觀了。
這些城市為什么紛紛選擇標準的下限甚至超越下限?項目組專家分析,原因之一是有一筆經濟賬在作怪: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投資花費巨大,要花地方財政自己的錢,并且無法像住房、水電、通信等系統建設那樣可以慢慢收回投資。因而很多地方政府對這個不被計入政績的“地下世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以至于普遍存在遇暴雨時排水不暢、城市“泥水潭”、“看海”等現象。

面對汛期城市的“看海”現象,人們不禁要反思,到底是什么環節出現了問題。難道任憑暴雨肆意狂虐,人們就束手無策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如今,人們在城市治理上已取得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建設科學的城市排水設施、與國際接軌的海綿城市、智慧城市等方法在解決城市“看海”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前景看好。
2012年的那場“7·21”特大暴雨,生活在北京的人們記憶猶新。暴雨瘋狂肆虐,雨量歷史罕見。暴雨引發房山地區山洪暴發,拒馬河上游洪峰下泄。城區道路積水無處可排,立交橋下成了一片汪洋大海,交通癱瘓,緊急救援受阻,造成市民及政府管理部門措手不及,應對不力。據統計,在那場暴雨災害中,全市受災人口達190萬人,其中79人遇難,經濟損失近百億元,給首都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生命和財產損失。此次暴雨災害給城市的政府管理部門敲響了警鐘,建設一套完善的城市地下排水設施已刻不容緩。否則,城市將無法承載自然災害及異常天氣的襲擊。
時隔4年,當2016年7月19日特大暴雨再次襲擊京城時,政府部門應對措施得力,城市排水設施功能得到充分發揮,成功經受住了暴雨肆虐的考驗,向全市乃至全國人民遞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雖然此次暴雨量超過了2012年“7·21”那場暴雨,但城區基本沒有重現“7·21”“看海”場景,也未造成重大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
在全國其它一些城市接連“看海”的情況下,北京的經驗無疑值得推廣和借鑒。經采訪,找到了他們的防汛抗洪的“秘訣”。
一是改造70多座泵站,橋區防汛能力從兩年一遇提高到十年一遇。4年前廣渠門橋積水嚴重,是因為河水倒灌到排水方溝,抽出去的水又流回橋區。從今年廣渠門橋的情況看,提高重點區域雨水泵站排水能力,起到了提高城市排澇能力的效果。可以看到,積水不斷通過3臺大型水泵向外排,未見當年那種井蓋被頂起來形成涌泉的景象。
強力排水泵和大容量調蓄水池并肩作戰,有效增強了城市應對積水的能力。北京排水集團防汛辦公室主任夾尚寬介紹,從2012年起,北京分3期啟動了城區75座下凹式立交橋泵站的升級改造,按計劃今年底全部完成。此舉效果明顯:2012年“7·21”特大暴雨時,北京中心城區形成了91處積水點,其中84處為下凹式立交橋;今年中心城區主要道路積水斷路點減少到了17處。
二是在我國《室外排水設計規范》新標準出臺后,北京在部分有條件的城市新區進行了雨水管網改造,提高了行洪能力。比如,通州玉帶河大街以前的排水方溝只有1.5米寬、1米高,常被淤泥堵塞。改造后,地下行洪道增寬至5.2米,增高至2.8米,可以容納兩輛車并排行駛。
三是未雨綢繆,加強中小河道治理,疏通城市排水路。2012年“7·21”特大暴雨,北京房山區境內的拒馬河、大石河等都出現了較大洪水。特別是雨季才能見水的大石河,由于河道兩岸長期被各種農家樂、砂石廠、魚塘、圍堰等違建擠占,“7·21”那天洪水從山上傾瀉而下,在河道中遇到阻礙,沖毀河堤,沖上河岸,涌進村莊……
“7·21”后,北京市未雨綢繆提出2012~2016年底前,分4個階段完成1460公里中小河道治理。
今年暴雨,大石河瞬時流量峰值達到了驚人的每秒1080立方米。不過,由于河道疏浚有效,水面波瀾不驚。據房山區水務局工作人員介紹,經過治理,大石河防洪標準從十年一遇提高到了二十年一遇。
據相關專家介紹,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海綿城市”能夠很好地應對汛期從小到大的各種降雨,使其不發生洪澇災害,同時又能合理地資源化利用雨洪水和維持良好的水文生態環境。
從資源利用的角度,城市建設能夠順應自然,通過構建水源涵養型城市貯水體系,使城市內的降雨能夠被積存、凈化、回用、入滲補給地下。從防洪減災的角度,要求城市能夠與雨洪和諧共存,通過預防預警、應急等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洪澇風險、減小災害損失,能夠安全度過洪澇期并快速恢復生產和生活。而從生態環境的角度,要求城市建設和發展能夠與自然相協調,不污染環境、不破壞生態。
據中國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的專家介紹,目前海綿城市工程城區常用措施主要有三種:一是將水泥硬化路面改成透水鋪裝,有些地方還會在綠地下埋入蓄水模塊。二是把高于地面的草坪改為低于地面的下沉綠地,將雨水引至滲水能力更強的泥土中。三是建設雨水蓄水池。
從北京的情況看,在今年的汛期雨季海綿城市工程到底起到了多大作用呢?
位于西五環晉元橋東南角的西郊砂石坑,是北京目前最大的一塊“海綿”。北京市水務局建管中心主任薛文政介紹說,在今年的此次暴雨中,這里一舉蓄水300多萬立方米,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中心河道的排水壓力。
此外,北京很多人行道都換成了透水鋪裝,這也提高了雨水下滲能力。以雙紫園小區為例,通過鋪設5000平方米透水磚、建設5700米下凹式綠地、設置可蓄水600立方米的蓄水池,實現了日最大降水量144毫米的雨水無需外排。
北京市節水辦負責人介紹,今年6月1日入汛以來,全市1178處城鎮雨水利用工程累計收集利用雨水量達1276萬立方米,其中蓄水池蓄水1119萬立方米,其余為透水地面鋪裝和下凹式綠地收集雨水利用量。
而全國的其它城市,海綿城市工程建設情況又如何呢?我們不妨以武漢為例進行剖析。
近些年來武漢市的治水步伐從未停歇。2013年武漢市啟動了“排水三年決戰計劃”。但是3年過去了,武漢主城區內為何還是出現了嚴重的漬水?
武漢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說,“三年決戰計劃”雖然改善了一些排水泵站和地下管網的排澇能力,但處于大建設時期的武漢出現了許多大工地,有些或者將排水管道掩埋,或者破壞了管網。
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洪亮平認為,“原有的城市管網建設的確存在著一定問題,但把板子都打在城市排水系統上并不恰當”。他說:“管網只是一個輸送的過程,更關鍵的是城市對雨水的存蓄空間沒了,這才是第一位的原因!”
近些年,城市硬化面積日趨加大,在建設過程中還把原有的坑塘、湖泊、濕地等自然生態資源都侵占、填埋和破壞了,下雨后水就面臨著“無處可去”的尷尬,這無形中加大了城市內澇的風險。 “海綿城市的建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洪亮平介紹說,“目前武漢只選擇了38平方公里進行試點建設,還沒有完全完工,并且整個城市要升級為海綿城市,也不是一兩年內就能做到的。”因此,如果拿本次武漢的洪澇災害來懷疑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的成效,是站不住腳的,反而證明了海綿城市建設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在海綿城市的建設上我國與國外又有哪些不同呢?
據了解,美國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也經歷快速發展階段,地上地下是同步的,沒有基礎設施欠賬太多的現象,但到了70年代,發現一個新問題,就是雨水通過排水管網更快更多排到河里去后,出現了洪峰流量倍增、峰現時間提前的現象。于是70年代搞最佳雨洪管理實踐,目標就是削峰和減污,主要依靠大型工程措施。90年代針對城市面積擴大后外排水量增多的問題,又從源頭控制搞海綿城市這些分散、小型、綠色的措施。可見,美國是在前期20年雨洪管理實踐基礎上,再用低影響開發理念來解決問題。而我們是在前期欠賬多的情況下,希望用“海綿城市”這個概念解決嚴重的水問題,于是出現了一個成本非常高的現象。
隨著全球信息技術的加速發展,信息技術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信息資源也日益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智慧城市是在充分整合、挖掘、利用信息技術與信息資源的基礎上,匯聚人類的智慧,賦予物以智能,從而實現對城市各領域的精確化管理,實現對城市資源的集約化利用。
2014年9月,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公安部、財政部、國土部、住建部、交通部等八部委印發《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進行了全面部署,《意見》表明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智慧城市,使之聚集和輻射帶動作用大幅增強,綜合競爭優勢明顯提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務、創新社會管理、維護網絡安全等方面效果明顯。
統計顯示,目前我國已經有超過500個城市正在進行智慧城市試點,均出臺了相應規劃,計劃投資規模超過萬億元。從實際運行看,智慧城市在城市交通、醫療、政務管理等領域取得了廣泛成果。
智慧城市經常與數字城市、感知城市、無線城市、智能城市、生態城市、低碳城市等區域發展概念相交叉,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而互聯網企業以行業應用和云計算為切入點,通過開放的合作模式又推動了智慧城市的建設。以南京為例,看看互聯網企業——朗坤智慧軟件公司是如何協助解決城市“看海”難題的。

地下管廊作為城市公共設施的一部分,其建設是與人們生活關聯度很大。建設地下管廊,在施工之初肯定會給人們生活帶來一些不便,但從長遠看,它的作用卻是利大于弊。一條設計合理的地下管廊,即使是面對居民生活需求激增、面對更加極端的天氣,也能通過簡單改造滿足城市發展需求、應對突發情況,完全能夠避免那些如“拉鏈馬路”、“空中蛛網”般的有礙觀瞻的現象出現。建設地下管廊的第一個好處就是破解城市“看海”困境。治理內澇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味地增加排水管道不能解決問題,而是要通過地下管廊,打造“海綿城市”。建設地下管廊的第二個好處是解決“馬路拉鏈”問題,通過統一建設主體,既避免了重復建設,又改善了市容市貌。朗坤地下管廊解決方案為管廊運營公司、行政主管單位、管線單位提供全覆蓋服務,提高了城市綜合承載能力,破解了“城市看海”的內澇難題,改善了城市居民生活條件,打造了安全穩定的城市“生命線”,建設了宜居城市。
總之,城市“看海”何時不再?人們翹首期盼,也在為之不懈努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