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玲
關鍵詞:小學作文;教學
題材陳舊,意義雷同,語言生硬,結構千篇一律是小學生作文的通病,為了有效地避免這些弊病使學生能寫出新穎的佳作,我查閱了部分資料并結合自己在教學中的實踐,談談自己對小學生作文教學的再認識。
談中小學生作文教學,自然要先來看看“什么是小學作文,”《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小學生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
搞清這一概念十分重要。第一,他提醒我們:小學作文僅是一種練習,對他的要求不能提的過高,否則很可能使他們產生可望而不可及的心理障礙;第二,作文既是一種練習,那就必然會有操作規范、程度、方法的問題,隨心所欲,興之所致是不會取得好效果的;第三,要讓小學生能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首先要他們做到“會看”、“會聽”、“會想”,眼要隨時隨處觀察,心里要裝著許多“事物”,換句話說,要做到心中有“話”說,必須有足夠的積累,如果這方面的積累明顯不足,那就無法作文。
綜合以上所述,搞好小學生作文必須解決三大問題。
一、對小學生作文教學提出的要求要適當
從各地聽的作文課及接觸一些家長看,我們覺得現在有個比較普通的傾向,就是對小學生作文的要求偏高,現在對小學生作文的評分,都摳得比較緊,別的作文有100分,作文教師就舍不得給學生打100分,覺得作文還能打100分嗎?他就寫的那么好嗎?有的老師總覺得班上學生的作文不行,家長也覺得孩子作文不行。他們把標準瞄在哪里呢?就是現在的一些作文選。其實作文選上的作文可能是千里挑一萬里挑一,就是說可遇而不可求。我們可能會遇到極個別寫作有天賦的,或者由于家庭的影響文章寫得比較好的學生,但是不能把這作為對一般學生的普通要求。這樣不僅為難學生,我們的教師也覺得苦惱,實際上“大綱”以及教材對小學生作文的要求提的還是比較明確的,低年級只要求學生能連成句,就是能把句子寫通順,寫一兩句話,寫三四句話,句子通順就行。中年級能連句成段,就是要句子通順有條理,到了高年級連段成篇加一個中心。而現在往往是低中年紀的教師要求偏高,就已經要求學生語句生動,要用比喻句,加上了一大堆比較高的要求,這樣就把這一階段應該抓的最基本的訓練沒有抓實。所以,每個階段還是要把握住作文訓練的階段性要求,不要撥高,如果開始要求過高,看起來走得很快,結果是欲速則不達,還的回頭再補課,我們還是要按照“大綱”教材的要求,一步一個腳印把每一層都搞扎實。
二、閱讀與寫作結合,教給學生觀察方法
小學生的觀察力低于較低水平,而且容易受新奇刺激的干擾。這就要求教師要交給他們觀察方法,使他們逐步學會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有系統的觀察。
教學中,我們充分利用語文課本中的典型范例,在指導閱讀理解的同時,引導學生認真體會作者觀察的重點、角度和順序,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比如了解觀察靜物一般方法后,我們訓練學生觀察手帕、文具盒、布娃娃等,由易到難,鞏固所學方法,這樣舉一反三,找出讀寫的結合點,真正做到了讀中學寫、讀寫結合。
三、要強化小學生的生活與語言積累
教學的實踐告訴我們,小學生作文最苦惱的,一是作文無“話”可寫,二是有“話”不會寫這里的“話”有包括兩個方面:一時心里的“話”(只存儲在胸中的生活素材),二是筆下的“話”(主要指規范的書面語言)。
原因何在呢?這非常簡單,大家都有目共睹的當今小學生的生活范圍本來就有限,再加上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和限制,他們就只能在“四角的天空下”活動了,一位小學生在日記里這樣寫道:“親愛的老師,每天擺在我面前的是沒完沒了的作業,除此之外還要彈鋼琴、練書法,我連個看電視劇的機會都沒有,哪有時間去想別的事呢?”所以要學生有話可寫,首先要盡可能地給小學生留出時間和空間,要讓作文教學的課堂面向社會,竟可能的創造機會,讓他們接出社會,走向大自然,有條件的學校要把社會搬進作文教學的課堂,利用現在化教學手段,把學生們見過和沒見過的事物,編輯以后輸入多媒體儲存,然后在作文課上展示給學生,開擴他們視野,便無意注意為有意注意,二期還要著力培養學生的觀查、思維、檢索的能力和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