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開剛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學
一、農村中學語文教學現狀初診
1、隨心所欲,系統性差。循序漸進的教學規律誰都清楚。可是,在語文教學中這一規律往往黯然失色。教者沒有潛心鉆研教材編寫意圖,也就沒有宏觀的全局安排。課堂的隨意性很強,課文中有什么就講什么,走到哪算哪。如此教學,一是學生的知識極其零亂;二是因教材更換,誰也弄不清楚學生到底學了什么,給后段教學帶來麻煩。出現這種局面,學生的能力不可能按部就班地提高。
2、落于窠臼,目的性差。學生強烈反應,課堂教學中,從小學三年級開始一直到中學,一個死呆八板的模式到底:劃分段落,逐層逐段的分析,概括段意,歸納中心,總結寫法。從小學就寫“我的母親”、“一件有意義的事”,到中學卻“濤聲依舊”,照寫不誤。從小學到中學都是這些陳詞瀵調,老掉牙的“彈詞”,沒有明確的目的,或者是有一個目的也被無情地分散或打亂了。學生戲稱這種教學是“炒剩飯”。如此這般,無論教者耗費多少心血,學生的素質卻提高甚微。
3、拘泥原文,實用性差。在教學中發現,教者對課文的分析只是拘泥于原文,沒有鋪展開去,更沒有上升為理論指導。或者分析本段記敘如何生動具體;或者分析本段抒情如何情感動人;或者分析本段描寫如何細膩,但未及分析記敘為什么讓人覺得生動具體,為什么如此抒情能動人;為什么這樣的描寫表現得細膩。教學指導思想出現偏差,囿于教材這個小圈子,學生的知識不能從特殊到普遍,從普遍到特殊地運用和總結。教的問題實用價值不高,碰到具體問題就束手無策,對寫作水平的提高幫助也不大。所以,這種教學也無益于提高學生的能力和水平。
4、貪多求全,示范性差。農村中學語文教師普遍存在著閱讀教學貪大求全的弊端。看教案,扎扎實實,兢兢業業。枝枝節節、點點滴滴與課文相關的知識都寫在教案中,唯恐有遺漏。課堂上旁征博引,口若懸河,一股腦兒搬上來。教者良苦用心可以理解,但難以抓住重點難點。一口吃不出個大胖子,貪多的知識講授往往是講而不深,學生聽后是似懂非懂,就談不上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從而導致教學失去示范性。其結果是知其皮毛,不著要領。
由此看來,農村中學語文教學仍要繼續深化改革,那么主要措施是什么呢?
二、農村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的策略
1、教師帶頭,全面輻射。有什么樣的教干就有什么樣的學校。教干的個性、教學能力、興趣愛好直接影響著學校的教學工作。在教學的百花園里,能人輩出,備領風騷,盡管改革浪潮的沖擊越來越大,但是不少的老師不為之所動,仍死守老本,結果大家都在傳統教學模式的跑道上作馬拉松賽跑,不分上下,難見昏曉,如果學校領導敢于站在教改的前沿,少喊口號,多作教改試驗,吹起校本改革的春風,那么教學的活力是難以估量的。我們發現,不少學校的管理不夠科學,利用工作量來衡量老師教學的好壞,以升學率來卡老師的脖子,結果扼殺了老師教學的個性,限制了老師的特長。這種做法欲速則不達,弄巧成拙,往往是個個唉聲嘆氣,校長怨老師,老師怨學生,學生怨自已。總結會上,校長臺上陣,老師臺下抖。讓學生被動地獲取知識,不如讓學生主動地獵取知識,一句理,就是要根據學生的個性、愛好、生理特征,施以科學的管理,做到因材施教。學校領導應當充當教學改革的火車頭,并言傳身教地帶動整個學校的教改,讓每個老師都具有教改意識,真正知道“在改革中求生存”的重要性。
2、解放思想,大膽嘗試。我們說的教學改革,并不是完全拋棄傳統的教法,而是舍棄傳統教學中不合理不科學的部分,采取新型的教學管理,借鑒傳統教學的有聱成分進行教學實踐的改革。在改革中難免要承擔風險,只有廣大教師有參與改革的意識,敢于面對現實,不怕失敗,就不會有危機感,從而產生緊迫感。從目前來看,農村中學語文教學改革步伐不快,力度不夠,還有待升溫。部分教師的思想還套在傳統教學的框架里,“滿堂灌”、“填鴨式”的教法仍然牢固地占領著課堂陣地。所以,只有解放思想,敢于大膽嘗試,語文教學才有出路;才不至于陷入傳統教法的死胡同里不能自拔。
3、改革教法,培養興趣。一個語文教師,如果一走上講臺,學生就知道你要說什么,做什么,那一節課肯定不會生動,沒有特色,因為師生的思維處在同一平臺上。凡是知識淵博,經驗豐富的老師都注重教法和學生的學法,他們常常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讓學生覺得老師有使不完的錦囊妙計,節節翻新,課課不同,使語文殿堂璀璨奪目異彩紛呈。我聽過不少的語文老師的課,有的老師的教法確實很新穎,如課堂競賽,音樂引導,課前導語等等,都很有借鑒價值。語文者師各有各的特點,備有備的優勢,有的善于表達,有的善于寫作,有的愛講自話,有的愛上古文,如能取長補短,教學相長,語文教學一定會相得益彰。我認為,當好一個語文教師,應具備四個條件:一口普通話,一筆好書法,一手好文章,一套好方法。“一套好方法”尤為重要,它是叩開語文教苑大門的金鑰匙。語文教學的改革關鍵是教法的改革,無論老師采用什么樣的方法,施行什么樣的手段,只要能有利于教改;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改革就算成功。
4、取利除弊,推廣經驗。我們要抓住機遇,深化改革,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在教學過程中,取得的成績要加以肯定,出現的過失要加以糾正,要做到一步一個腳印,邊實踐邊總結。教改的對象是學生,要在班上建立反饋系統,隨時了解學生的建議、要求,以免出現教學中的“疲軟”現象,欲近不能,欲退不得。語文教學是一項宏大而又長期的育人工程,教改的步子不宜邁得太大,以免學生接受不了而埋怨老師,喪失了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一定要抓住學生的生理特征、基本素質和生理愛好,循序漸進地誘導,真正做到把知識轉化成能力的教改訓練。在教改過程中-要肯定有明顯效益的教改內容,并加以推廣,摒棄不合理的做法,力求做到老師教的愉快,學生學的輕松,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語文殿堂里受到熏陶,真正把語文變成“一切學科之母”的基礎學科。
三、農村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忌諱簡說
目前,農村中學語文教學改革雖在進行,但不深入,或者蜻蜒點水,流于形式。原因在于學校工作量嚴重束縛著教師的手腳,廣大教師不敢越雷池一步。再則,也有不少的語文教師缺乏教改意識,雖然教改風吹強勁,但是春風不渡玉門關,依舊沿襲于傳統,因為它前有模式,有據可循,不動腦筋也可以講得頭頭是道。這兩者嚴重地影響著中學語文教改的開展,說得嚴重一點,就是影響著教育前程。我們都知道,外地出現了不少的語文教學改革家,揚起了“在改革中求生存”的旗幟,給語文教學注射了幾只興奮劑,讓人們看到了語文教學的曙光。然而有些地區便紛紛效仿,派了不少的教師去取經借寶,其結果是高唱教改調子,死水不泛漣漪,新媳婦.穿舊衣——老一套。鑒于此,農村中學語文教學改革應忌諱如下幾點:
1、形式主義。只講轟轟烈烈,不講扎扎實實,做表面文章,擺花架子,使教改流于形式。
2、一曝十寒。搞教改只不過是自己的五分鐘熱度,轟一陣,喊一陣,淺嘗輒止,最后還是走老路。
3、簡單化、概念化。一些先進的教師經過刻苦實踐,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一個教學體系。如魏書生老師就有自己的一個教育體系。而有些老師學習魏式教學法,只學課堂上的六步教學法,殊不知六步教學法僅是魏書生整個教學體系的一部分,只強調六步,其作用如同斷章取義,把魏式教法簡單化、概念化了,其效果自然不好。
4、急于求成。不做深入細致地調查研究;不為實施自己的教改方案準備或創造條件;不是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而是一開始就定下一個不切合實際的高指標,準備一勞永逸,一口吃個大胖子,結果是揠苗助長,適得其反。
5、生搬硬套。不管學生的基礎情況和接受能力,也不先做好學生的思想動員工作,以期得到他們的配合,只是一味盲目地照搬別人的一些做法,最后就像邯鄲學步弄巧成拙了。
6、否定一切。認為過去的教法都是不好的,必須全部推倒重來,抹殺了一些傳統教法中的科學性、藝術性,對其只予以批判,不予以繼承和發展,將語文教改和傳統的語文教法截然對立起來。
總之,農村中學語文教學改革任重而道遠,我們要不斷探索新路子,不斷總結經驗,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戒驕戒躁,不怕失敗,勇攀巔峰,相信我們一定會看到艷陽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