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潔
摘要:在音樂領域中,合唱是一種多聲部、表現力較強的群眾性集體歌唱形式,對于小學生而言,和諧動聽的合唱不僅可以引導學生步入豐富多彩的音響世界,體驗人聲的無窮魅力,而且還能使他們得到情感的滿足,受到美的熏陶,進而培養良好的音樂感和高尚的藝術情操。然而如何在合唱當中解決和訓練高音在小學合唱隊中顯得尤為重要。小學生本身就存在音域高,唱歌聲音響亮等特點,但合唱中又追求和諧穩定的聲音,所以每次到高聲部的訓練就很關鍵,正文中就以自身通過合唱隊的訓練和感受總結了幾點。分別介紹了打嘟法,輕聲哼唱法,心理暗示法,高位置的歌唱訓練法這四種方法,對小學合唱隊訓練中解決高音獻計獻策。
關鍵詞:小學;合唱隊;高音;方法策略
合唱藝術是一種結構嚴密、聲音豐富的集體藝術,處在小學階段的童聲合唱就更富有自然、純凈的特征。高音區的歌唱方法和教學在合唱教育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整首作品的感受力,表現力和情感的理解能力都有著重大意義。但是解決合唱中的高音問題必須訓練得當,才能更好的體現和表達他的韻味價值所在。在合唱訓練中尤其是對高音區的演唱學生會出現兩種不同的現象:一種是學生面帶微笑,演唱狀態輕松自如,聲音鏗鏘有力;另一種是學生演唱高音時全身緊張,肌肉緊繃,唱的臉紅脖子粗,聲音反倒刺耳吊嗓。顯而易見,第一種是我們合唱訓練高音時想要達到的理想目標。那么在合唱教學中,該如何科學的進行高音的訓練,從而解決歌唱中音高問題的難度呢?經過一段時間合唱訓練的實踐和摸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打嘟法
初學聲樂時,聲樂老師就問我們會不會打嘟,當時只是在一知半解又帶有些趣味的情況下一試便會了,因為兒時的頑皮又像些男生,打嘟是最容易不過的了,可這與聲樂有什么關聯呢?在疑問的學識里也頗有收獲,在這之后的聲樂課堂上剛開始的練聲便都是打嘟,說來也好奇,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發現打嘟能輕松的解決音高,無論音的高低在打嘟的狀態下歌唱總是非常輕松愉快,尤其在高音區,很多歌詞在高音區便唱的非常吃力甚至會破音。但是每次練習打嘟什么高音都能演唱的輕松自如。
在偶然的一次聲樂講座里聽到了問題的答案,麗水市文化館舉辦的百家講壇活動邀請到了浙江省文化館的劉全來聲樂教授,劉教授的講座中經常提到打嘟這一方法,他說打嘟是最能檢驗出氣息的使用和流動狀態的,也是最能直接體會到氣息的方法。劉老師在給現場的學生上課第一條練聲曲就是用打嘟的方法模唱旋律,讓學生能快速的體會到氣息并能用上氣息歌唱。之后合唱隊的學生碰到高音唱不上去的時候我就讓他們去打嘟,很輕松的就能唱好高音,再問他們打嘟到這個音高時候自身的感覺,抓住這種感覺用同樣的方法把具體的音高或者歌詞填進去唱一唱,多試幾次,每次找不到唱高音的感覺和方法就打嘟。嘟打的越是流暢說明氣息越是通暢,氣息在歌曲演唱中就越能發揮出十足的力量,在演唱高音的時候就越能輕松簡單的完成任務。打嘟法后來在我的合唱教學中成為解決高音的重要方法。
二、歌唱中的輕聲哼唱法
歌唱中的輕聲訓練可以加強聲帶發聲機能的耐力,既能保持聲帶的健康,又能避免大音量練唱時聲音的粗糙、刺耳以及過分用力所造成的聲帶損壞。輕聲訓練還可以自然地使聲音里混進假聲成分,較容易的找到發高音的位置,增強演唱高音的能力。著名聲樂教育家、歌唱家田玉斌講道:“我經常小聲為學生做示范,尤其是為高聲部的學生做示范時,為了能唱出很高的音,我總是努力將喉嚨打開唱輕聲。這樣久而久之,我可以唱出連我自己都感到很吃驚的很高的聲音。”確實如此,在合唱訓練中經常讓學生練習輕聲哼唱,用閉口哼唱和開口哼唱交替練習,使聲音逐漸變豎、變圓、變集中,使集中的聲音往頭腔里輸送獲得頭腔共鳴。
通過輕聲唱法的訓練,對解決高音有著明顯的效果,既適合美聲唱法的訓練也適合民族唱法的訓練。
三、心理暗示法
心理暗示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它本身是指通過語音、形象、想象等方式,對自身或他人施加影響的心理過程。它在合唱團的訓練過程中能發揮積極的作用,尤其是演唱高音。首先要強調每一位同學的重要性,要設置有目的的暗示語音。如:在我們整個合唱團隊中,從指揮到每一位合唱團員都是合唱舞臺上的主角,用這種心理暗示來確立同學們作為一名合唱隊員的自豪感以及自身在合唱隊中的重要性,從而調動同學們的自信心和積極心態。其次在訓練高聲部的時候,可以有意識地對某些同學作心理暗示。如:“你這樣的歌唱狀態真的很棒!”“在老師眼里你一直是高聲部的主力。”“你的高音唱的非常輕柔自然。”等。看似簡單的幾句話,卻能夠提升同學們的激情和挖掘個別同學的潛能。最后在整體訓練高音的時候分散他們對高音的恐懼感,很多學生會懼怕唱高音,一到唱高聲部嗓子就會莫名的提的很高,還會出現干渴的現象,一唱高音就想到破音的尷尬。這個時候老師就可以暗示學生們別把唱高音當回事,放松心態,和唱中低聲部是一樣的感覺,越到高音越興奮,狀態打開并且想象著這是非常輕松自然就能完成的事情。這樣的心理暗示就能對唱高音起到很好的效果。
四、高位置的歌唱訓練法
高位置,顧名思義是指聲音在頭腔中的振動。在演唱高音區時運用正確的呼吸、弱小的輕聲演唱,然后從高音區下行練習音階或琶音,在以這種弱聲訓練的基礎上統一用頭腔共鳴占優勢的真假聲結合的混聲歌唱進行混聲發聲訓練,讓學生懂得歌唱不論強弱輕重,在高音區和低音區,均應堅持頭聲訓練的基本要求——聲音在頭腦中盡量高位置的發出。首先,在尋找高位置聲音時要集中精力去體會氣息與聲音的高位置,努力感受它。通常對高位置聲音的尋找與感覺,就是閉口哼鳴向上沖擊嗅覺區;其次,要正確的歌唱姿勢與振奮的精神;再次,要采用一些輔助方法,比如用“揚眉、打哈欠似的口腔動作”,“聞花香似的打開嗅覺區”以及“唱給遠方的人聽”等形象的方法,幫助合唱隊員們區獲得聲音的高位置。在教唱歌曲時,讓學生將歌曲中的關鍵詞組(或歌詞)用高位置的狀態先朗誦出來,帶有感情地大聲朗誦后再唱出來。這樣在高位置的歌唱訓練法能對演唱高音起到一定的作用。
合唱教學中解決高音的方法有很多,以上提到的四點只是結合自己在平時合唱訓練中得到的幾點思考和認知,實踐中還需對不同情況進行指導和練習。希望能多吸取經驗并不斷在合唱訓練中總結解決高音的方法和策略。
參考文獻
[1] 楊長安,周躍峰.合唱指揮與訓練教程[J].湖南文藝出版社2001.
[2] 郭瑤.嗓音訓練與合唱指揮[J].湖南文藝出版社,2010.
[3] 楊鴻年.合唱訓練學[J].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
[4] 中小學音樂教育.217.
[5] 中小學音樂教育.243.
[6] 中小學音樂教育.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