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靈
某次聽一位青年教師上二年級北師大版《平行四邊形的認識》一堂課,在學生玩平行四邊形的學具后,教師問學生你發現平行四邊形有什么特征時,一學生回答平行邊邊形的四個角都是銳角。學生出現這種錯例,教師竟不知道如何引導,對學生的問答不置可否,模棱兩可,一笑而過。其實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有很多老師不知如何機智處理,置學生的思想實際于不顧,也不去剖析其錯誤思想的來龍去脈,幫助梳理思路,給課堂留下遺憾,也使課堂質量不高其實,學生的錯例就是很好的教學資源,若能有效的利用,加以生成,將是一堂課的亮點,它對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極有好處。
一、錯例是一種教學資源
1、學生的差錯必然存在,要辯證的看待。數學課堂的教學是一個學生不斷的探索與嘗試的過程,在這樣的一個教學活動中,學生勢必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這些錯誤能提醒教師把握好教學的起點和方向,并通過這些錯誤的資源對知識進行科學的驗證,使學生真正理解知識,掌握知識,運用知識。
2、錯例展現學生錯誤的思維方式。學生的錯例通常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要糾正學生的錯誤,必須找到學生錯誤的根源,而這種根源就是學生錯誤的思維方式。教師要在錯例中學會分析學生錯誤,挖掘學生錯誤的思維方式,使錯例得到有效的利用。
3、錯例暴露教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如果錯例是普遍存在的,那這種錯例就是暴露教師教學中的存在的問題。教師可以根據錯例,及時調整教學,降低起點、改變學習方式、改變教學的環節等,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化。
二、有效利用,加以生成
課堂因學生的差錯而精彩,而這種精彩的本質就是有效的利用學生的差錯,加以生成。筆者認為,學生錯例的利用就是利用錯例生成新知。
1、利用錯例,在辯論中生成。錯誤只有越辯越明,對于課堂上學生出現的錯誤,作為教師不必急于解說,或下結論,而是可以把錯誤拋給學生,將錯就錯,把錯例作為教學內容,讓學生分析,辯論。使學生在爭論中明確錯誤的原因,進一步理解算理,達到知識的內化。
如,有位教師在教學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后,在練習中安排了這樣一道解決實際問題的習題:長嶺小學有一塊正方形的實驗圓地,邊長32米,一邊靠墻,學校將圍上籬笆,籬笆的長應是多少?學生的計算出現了兩種情況:32×4=128米與32×3=96米。這時,教師沒有直接告訴學生應如何思考,如何計算,哪一種方法是正確的,而是先根據計算方法,把學生分成兩個組,每方要說出自己這種計算方法的理由,并指出另一方不合理的地方。有學生認為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就是邊長乘4,所以乘以3是錯的;有學生認為一面靠墻,這一面不需要圍了,所以應該乘3;有學生辯論說,題目中沒有說靠墻就不用圍,還是應該乘4。最后學生比較明確的把辯論的焦點放在了靠墻的這面圍不圍?這時,教師適時引導,于是,這題的結果學生也統一認為32×3=96米的結果應是正確的。教學中,教師利用學生不同的計算方法,通過學生的辯論,不僅使學生進一步明確的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更使學生明白實際問題要實際分析的道理。
2、錯上加錯,在引入死胡同中生成。要站在學生的立場去“順應”他們的觀點和認識,幫助學生摸清其錯誤源頭,對“癥”下藥,找到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如在《圓的認識》一課堂上,學生通過量一量、比一比,發現了“圓的直徑、半徑都分別相等,且直徑與半徑是2倍關系”這些規律。學生洋洋得意。接著,教師從學生那兒收了幾個大小不同的圓,讓學生驗證是否還符合這些規律?怎樣才能使這個規律成立呢?再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最后一致認為必須加上“在同一個圓里或在大小相等的圓里”這樣一個前提條件。教師沒有自己指出學生的錯誤,而是“順應”學生的發現的規律,再次提供素材和探究的時間與機會,讓學生發現規律敘述的不完整性,通過進一步的探究,完善了規律,生成了新知。
3、知錯改錯,在反思中生成。學生的錯誤不可能單獨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復的練習得以糾正,必須有一個自我否定”的過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思作前提。利用學習的錯誤,及時引發觀念沖突,促使學生對已完成的思維過程進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以求得新的深入認識。這不僅有利于問題的解決,更有利于學生反思。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求總數、求部分數應用題〉時,設計了這樣一道題:“學校為貧困山區的孩子舉行捐書活動,小王捐了9本書,小張捐了6本書,小紅捐了8本書,小王和小紅共捐了多少本?”這是一道多余條件的應用題,目的是讓學生學會選擇有用信息。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這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題型,在學生列式計算中出現了下列五種情況:①9+6=15(本)②9+8=17(本)③8+6=14(本)④9-8=1(本)⑤9+6+8=23(本),對此,這位教師并沒有馬上發表意見,只是鼓勵學生,“還有不同的算式嗎?”這時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很高。接著又讓學生自己來進行評判,并說出對、錯理由,在大家交流評判中得到了驗證,一致認為9+8=17(本)是正確的。在以往的教學中,到這里教師就結束了這個教學環節,而這位教師則“將錯就錯”,用質疑口氣問:“那另外的四個算式不是求小王和小張共捐書多少本,那是求什么呢?”根據算式學生都能對照條件說出每個算式表示的意思,特別是算式⑤9+6+8=23(本)這是一道連加應用題,學生“將錯改錯”不僅拓展了知識,而且充分體現了這道應用題的價值,一題多用,學生的知識面得到了拓寬,學生的思維也得到了訓練。
4、正誤并存,利用錯例在比較中生成。學生出現錯例后,教師也可以通過引導得出正確的理解或算式,并把正誤加以比較,在正誤的比較中讓學生進一步明確算理,掌握算法。
總之,錯誤是課堂教學的寶貴資源,是正確的先導、思維火花的閃現,在教學中更要善于把握、正確地創造性地對待學生的錯誤資源,相機誘導,從錯誤中獲得更多更完美的知識,讓錯誤成為數學課堂教學的一個亮點,為課堂教學再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