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
摘要:《縣域內協作區教研引領和促進小學英語教學質量提升的行動研究》系2014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重點課題,立項編號:JCJYB140515108。本課題于2014年9月通過專家論證,開始立項研究,到目前進行中期報告為止歷時1年2個月。其間,在課題研究的理論層面上,本課題初步形成了縣域內協作區教研活動開展的理論體系,對我縣持續10年開展的協作區教研活動作了理性的思考、深化與創新;在課題研究的實踐層面上,初步形成了利用協作區教研平臺,以英語專題教研為基本活動形式,促進全縣小學英語教學質量整體提升的操作方略。無論是理論層面還是實踐層面均較好地完成了課題研究的中期目標。
關鍵詞:協作區;教研;小學英語;質量提升
一、課題簡介
1、課題由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各區域、各學校之間的教育教學交流與合作越來越重要,新老教師之間的教研協作與成果共享也越來越迫切。然而,由于地域和經費的限制,農村教師的橫向交流不甚通暢。人數少、時間短的培訓會議僅起到了在點上的交流,而無全局意義。自2005年起,光山縣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室(以下簡稱縣教研室)從均衡教育資源,共享教學成果的角度出發,按照地域特點,構建基于校際合作的教研協作區。以新的教研機制,新的教研方式,搭建縣域內教學交流與展示的平臺,邁開了引領全縣中小學協作教研的時代步伐。縣教研室以傳統的就近原則為基礎,按照強、校弱校異質組合、城鄉兼顧的原則,分區域組建了11個縣級教研協作區、38個鄉鎮教研協作區,力求以形式多樣的教研活動,豐富多彩的教研內容,科學的考核與評價機制,全方位鍛煉課改實施隊伍。
英語教師的教科研素養是小學英語教學質量提高的關鍵。目前我縣小學英語教師的教學及教科研現狀還處于起步發展階段,教學中還存在一些疑難和困惑。主要表現為教師專業職務普遍較低,專業化和師資水平有待提高;教師任教課頭多、課時量大且存在非專職現象;班額大、教學任務重;校本教研形式單一,有時流于形式;課題研究范圍較窄,深度不夠;教師的理論學習意識和主動性不強,個人教科研能力不高等。鑒于此,縣教研室以小學英語教研員為主持人,向省教研室申報了本課題研究。目的是基于全縣縣鄉協作區教研平臺,發揮縣教研室教研員、協作區中心教研組成員、骨干教師的示范、指導作用,引領小學英語教師將協作區教研活動和日常課堂教學緊密結合,借鑒、融合和創新更多更好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實效性,促進全縣小學英語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
2、課題界定。(1)校本教研:為了改進學校的教育教學,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從學校的實際出發,依托學校自身的資源優勢和特色進行的教育教學研究。校本教研是基于校級教研活動的制度化規范,其基本特征是以校為本,強調圍繞學校自身遇到的問題開展研究。學校是教學研究的基地,教師是教學研究的主體,促進師生共同發展是教學研究的直接目的。(2)教研協作區:它是一定區域內鄰近的幾所學校之間,為著自身發展的需要,根據同質促進、異質互補的原則而構建起來的一種校際間教學研究協作共同體。(3)協作區教研:教研協作區內開展的區域層面的校本教研,一般包括協作區層面的集中教研、學校層面的分散教研、教師個人層面的反思教研三類活動形式。
3、研究目標:(1)探尋縣域內協作區教研活動對于小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的引領作用。(2)探尋縣域內協作區教研活動對于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促進作用。(3)探尋縣域內協作區教研活動對于小學英語教學質量的提升作用。
4、研究內容:(1)小學英語協作區教研模式研究;(2)協作區教研活動對小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的引領作用研究;(3)協作區教研活動對小學英語教學質量提升的研究;(4)縣級教研室及教研員在協作區教研活動中的作用及教研工作策略研究。
二、研究情況
1、主要工作。(1)學習教育理論,掌握研究方法。①成立課題研究領導小組、專家指導組。②擬訂課題研究方案。③組織教師學習相關理論,統一思想,明確目標。④研究小學英語協作教研的基本形式、操作流程和效果檢測方式。⑤收集、整理協作區教研計劃、專題研究材料、視頻專題片、教師課例、與會教師心得體會、教研簡報圖片等。⑥撰寫中期研究報告。⑦召開全縣小學英語協作區教研總結會,開展教研先進學校和個人評比。⑧組織開展小學英語協作教研優質課、論文評比。(2)開展教研活動,促進課題研究。課題組基于11個縣級教研協作區、38個鄉鎮小學教研協作區,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教研活動。開題至今,課題組主要開展研究活動16次,每次活動后及時編印《課題研究工作簡報》,共16期,利用縣小學英語教師QQ群,讓課題實驗教師與全縣教師活動同步、經驗共享。
2、辦法措施。(1)支持與保障。縣教研室高度重視,給予人力和物力支持,成立課題實驗領導小組,由縣教研室主任李聲榮任課題實驗領導小組組長。確定了縣一中、磚橋中心學校、縣實驗小學和紫水學校為課題實驗學校,上述學校的5名骨干教師李佳、劉穩、胡慶齡、王毓雯和孫云為實驗教師。課題組建立了課題研究QQ群,組織實驗教師利用網絡學習與交流。課題主持人和成員結合課題研究進度,定期到實驗學校指導、交流工作。(2)思路與策略。在課題的準備階段,課題組多次召開專題性的研究會議。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相關理論。經研討,確定開展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實施策略:①學校要從各方面(包括資金、師資、課時安排等)支持課題的開展。并確定教學水平高,經驗豐富,勇于創新的專業教師擔任實驗教師。②根據全縣的實際情況,擬定實驗學校。每周安排教研時間,學習《英語課程標準》,結合課標指導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改革。③實驗教師要根據新課程理念改進英語課堂教學,目的是使英語教師教得更好,使學生學得更好,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④實驗教師每周進行交流,每月進行課題研討課并作口頭或書面的總結和反饋,教學方式不求相同,但改革觀念要轉變,持之以恒,不斷改進。
三、階段成果
1、理論成果。協作區教研是區域層面的校本教研。隨著新課程的深入推進,許多學校的教研活動已經不再囿于校內,而是趨向于組建校際教研共同體。基于小學英語學科的層面,及時總結縣域內十年間在新課程推進背景下的協作區教研活動的實踐意義,對于引領教師專業發展,促進小學英語質量提升,以及重塑縣教研室和教研員在區域教研中的作用,有著重要的參考和借鑒意義。
(1)課題組認為開展縣級協作區教研活動,以其為平臺是教研機制的創新,更是校本教研形式、內容的拓展和延伸。
(2)形成了《縣域內協作區教研引領和促進小學英語教學質量提升的行動研究》中期報告。
(3)我們初步提煉的專題教研活動流程:“提煉問題—專題研究—展示交流—應用推廣”。
首先是提煉問題。協作區教研專題往往是由一個或幾個問題引發的,但并非所有的問題都能成為協作區層面研究的問題,只有當教師持續關注課堂并提煉出有意義的教學問題時,才能成為課例教研的問題。學年初,我們分協作區召開教研會,結合各校個性特色和共性問題,確定一年的教研專題,寫入協作區工作計劃,具體到時間、展示方式、作課教師、主評學校等。為活動的成功開展提供了保障。小學英語集中教研活動形式多樣,可以是英語課堂教學展示,可以是學生英語主題活動,也可以是英語教學疑難專題研討。如:北向店中心小學兩次承辦協作區集中教研活動,主題都定位于“如何構建快樂的小學英語課堂”,就是針對小學生學英語“一開始好奇,沒多久放棄,只剩少數尖子”的現狀。如何激發并保持學生持久的學英語的興趣是他們一直關注的問題,在學校自己開展的校本教研中的不能得到有效解決,所以拿到協作區活動這個大平臺中進行研究,取得了較好效果。
其次是專題研究。協作區平臺搭建之后,學校的提出教研專題既是校本教研,又是協作區共同的研究專題。我們強調,一是基地學校對協作區成員學校有指導和服務的義務,要建立“接待課制度”,開放課堂教學和教研活動,開展協作區內的相互送教與研討活動,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二是各校也可以組織教師有選擇性的參與他校的校本教研活動。通過教研互動,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使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根本性轉變。如紫水學校(司馬光外語小學)立足學校特點,以“學校英語特色建設的研究”為專題,研究學校英語辦學特色的形成和辦學內涵的提升。縣一小以“開展小專題教研,構建高效課堂”為內容,有效地解決了英語教學中教師困惑的問題。
第三是展示交流。協作區專題匯報展示既是教研成果的展示會,也是破解英語教學疑難的診斷會。一般先由承辦學校作匯報課,然后集中觀看展示學校專題教研過程的視頻短片,再由學科組長作專題講座,成員學校中心發言人進行課例點評,最后由縣教研室教研員綜合評價。專題發言人介紹問題提出的背景,研究的收獲,提出要共同解決的問題;執教教師說思路,說策略,談亮點,談不足;主評教師結合自己學校平時的教學實踐談這節課落實新理念的立足點,解決問題的突破點,設計意圖的出發點,以及執教過程創造性的表現等;教研員在最后不再是單一的評判者,而是變簡單的課堂約束為促進教師教學特色和特長的發展,激發教師的自省和自評,使自己成為一線教師真正的朋友,在教研活動中與一線教師共同發展。
最后一環節是應用推廣。承辦學校于活動結束后及時編印簡報,印發到各成員學校。并報縣教體局和教研室,在教體局網站和宣傳櫥窗展示相關教研動態及成果。縣聯絡員組織對每次活動進行評價,關注各校的研究質量及活動的總體效果。評價結果納入教研先進單位和個人的表彰。我們還對有價值的協作區教研專題進行再提升,引導其申報省、市、縣課題立項,提高研究的規范性和應用價值。
2、實踐成果。(1)協作區教研引領和促進了小學英語教師“教”的質量提升。通過課題實驗教師的學習意識逐漸濃厚。整個課題研究也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活動,提高了教學素養,老師們經常在一起備課、互相聽課、研究評價方法等。日常教學也能立足與學生的全面發展,用新課程的評價理念,指導教學實踐,以發展和欣賞的眼光來欣賞學生,促進了學生生動活潑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了教師之間的合作和協商,在互相賞識中融洽了關系,教師的科研意識和能力在課題研究中獲得了培養和鍛煉。(2)協作區教研引領和促進小學生英語“學”的質量提升。在課題引領下,學生的學習方式得到了較大的轉變。學生充分體驗到了成功的愉悅,極大的激發了學習的興趣,樹立了自信心,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3)協作區教研引領和促進小學英語“評”的質量提升。基于課題,指導教師將形成性評價有機的融入教學過程,用個人與小組結合的方式進行評價,鼓勵學生、同伴、教師和家長共同參與評價,實現了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探索區域性的小學英語終結性評價模式,以評促教,使學生在英語課程的學習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全面發展。
四、疑難困惑
我們的課題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有以下問題需要注意,并在實踐中不斷解決與完善。
1、縣域內協作區教研引領和促進小學英語教學質量提升的任務艱巨,難度大、困難多,需假以時日。
2、教師質量提升是教學質量的提升的重要保障,協作區教研活動重要任務之一在于對教師專業素質的引領和專業能力的提升。當前,教師職業倦怠和農村教師自我職業認同感較低,都影響和制約了課題研究向縱深層次的發展。
3、在下一個階段的研究活動中,要進一步總結經驗,通過多途徑學習新的教學方法和教育方面的資訊,讓更多小學英語教師,尤其是村小教師和特崗教師參與到縣級協作區的教研活動中,讓課題實驗帶動和影響更多熱愛小學英語教學的同仁。
4、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關注日常教學的多,關注課標,尤其是關注教學評價較少。如何指導教師基于課標,在“教、學、評”三方面形成一致性,是課題研究達到最終質量提升的關鍵點。
五、后段設想
基于前段沒有完成的工作和研究中的疑難困惑,下階段,課題組將借力此次全省重點課題研討推進會議。及時調整研究思路,細化研究安排。重點基于協作教研平臺,結合教師全員線上(“一師一優課”等網絡“曬課”)和線下(常規優質課等“賽課”)活動,指導教師將信息技術手段與小學英語教學有機整合,并努力實現教、學、評方式的轉變,形成教師專業發展,學生英語能力提高,社會重視程度加強,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全縣小學英語教學教改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