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彩宏
關鍵詞:散文;整體感知
近年來散文閱讀一直是中考的重難點。如何在短時間內讀懂散文,這固然與考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密不可分,但也有一定的方法可行。閱讀散文作品時若能做到“胸中有丘壑”,答題時“下筆如有神”就不會是奢求了。下面,筆者試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散文整體感知的途徑談幾點粗淺的想法,請方家指正。
一、擒賊擒王,標題預設法
語文語篇教學法中有一個著名的閱讀理論叫“自上而下”理論。這一學派認為,人們的閱讀是一種主動的“猜測——證實”過程,是一種心理語言的揣摩過程,是讀者與作者“相互交流”的過程。筆者認為這一思想同樣適用于散文的整體閱讀。一篇文章的標題就如同人的眉眼,眉目傳情,眉眼示意,抓住文章的標題,有時候就是抓住了文章的精神與靈魂。
筆者一次執教安寧的敘事散文《無法不對你殘酷》,就采用標題預設法啟發學生感知課文。筆者提問:“你能就題目生出哪些疑問?你能大約猜出這些問題的答案嗎?”學生紛紛發言:“‘誰無法不對你殘酷?”“‘你又是誰?”“為什么‘要對你殘酷?”“‘殘酷在哪里?”“是真的‘殘酷嗎?‘殘酷的背后有無真愛?”……學生揣著這樣的疑問以及初步的猜想開始讀文,通過閱讀,進一步求證自己的猜測。學生順利概括出《無法不對你殘酷》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姐姐利用一系列“殘酷”的做法,使初到北京讀書的弟弟快速走向成熟。姐姐的殘酷讓弟弟無法理解,卻帶給弟弟一系列變化:弟弟變得自信、堅韌、成熟。這是一種“真的殘酷”嗎?殘酷的背后顯然是一種大愛啊。這一環節通過圍繞標題的設問,完成了對全文的整體感知,貼切自然、水到渠成。這種方法要求學生必須養成“看題目、想題目、問題目”的習慣,尤其碰到淺顯的敘事性散文,如《往事依依》《阿長與(山海經)》等,都可以扣住題目大做文章。預設中淺顯的問題會一目了然,深層次的想法可能會與文本有些出入,但學生會通過不斷地比較、修正,提煉關鍵信息,興味盎然地探究出答案來。在“猜測——證實”“比較——提煉”中產生思維的碰撞,久而久之,學生的閱讀能力甚至寫作能力都會有所提升。
二、居高臨下,提綱挈領法
整體閱讀要求居高臨下,統觀全篇,駕馭整體。《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就明確規定:“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從文本角度來看,文章是一個由若干部分組合起來的有意義有聯系的綜合體,有自己獨特的結構關系。就散文而言,尤其抒情性散文,往往有一定的章法可循。一般來講,散文總扣住敘事、寫景、狀物等內容展開,在此基礎上言情、闡理、抒懷,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寫什么”和“為什么寫”兩大文本支撐點。“寫什么”意即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為什么寫”意即揭示寫作本文的目的與意義所在。
三、有的放矢,句段精讀法
我們強調從全局出發整體感知文本,但并不排斥對局部關鍵句子、優美段落的研讀。一方面,閱讀中引導學生學會抓住結構上的總領句、總結句、過渡句、照應句等,內容上的中心主旨句、議論抒情句、精彩優美句、含義深刻句等,并且用筆做上記號以示強調,這些關鍵句子往往明示出行文思路,凸顯出主旨內涵。另一方面,語段的作用也不容忽視。一個典型的語段,常常就是一篇濃縮的文章,解讀好一個語段,就是從一個側面解讀了這篇文章,因此讓學生抓句段精讀與整體把握全文在本質上并不矛盾。如《背影》一課,開篇總領句“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中間關鍵語段第六段,具體描寫父親過鐵道幫我買橘子的背影,包括三個“布”的細節描寫,結尾議論抒情句,“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這些關鍵的句段都表明了父親對兒子的關心體貼,兒子對父親的感激懷念之情,精讀細品,對文章“父子情深”的精髓自然心領神會。朱自清的另一篇抒情散文《春》也可以采用這種句段篇有的放矢的精讀法進行。“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抒寫盼春之情;結尾三組比喻構成排比,以飽滿的激情贊春;主體部分學生很容易勾畫出“草”“花”“風”“雨”“人”圖景的標志句,在此基礎上選擇一幅或幾幅圖景進行賞析,通過一番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讀之后,對作者的行文思路、感情主旨以及寫法特色就了然于胸了。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主要特點,其選材的寬泛性、自由性會讓散文呈現出搖曳生姿、不拘一格的行文風格,固定的章法套路也許無法大展身手,但是這種“有的放矢,關注關鍵句段”的捷徑會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捕捉到作者所要闡述的精氣神,從而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
四、旁敲側擊,知人論世法
孟子日:“……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淪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認為要與古人交朋友就要誦讀他們的詩文,了解寫詩著書的人,研究其所處的社會背景,這就是“知人論世”。初中生接觸到的散文家大多數都擁有自己的風格或分屬不同流派,作家在他長期的生活實踐和創作實踐中,逐步形成相對穩定獨特的人格精神、個性氣質,這種精神氣質往往體現在作品的選材、立意、寫法等方面。如果讓學生積累一些現當代散文名家的風格流派、寫作特色,一定能讓閱讀如虎添翼。散文家風格各異,只有走進作家的生活,了解他們的經歷,才可以更好地聆聽他們的心靈之聲。不熟悉魯迅,也許你就讀不懂《朝花夕拾》溫情背后的蒼涼無奈;不貼近冰心,也許你就不明白《小橘燈》微弱光芒里折射出的堅定信念;不了解郭沫若,也許你就不理解《石榴》精雕細琢里有著對真善美的渴望……高爾基在俄國最黑暗的時代,借翱翔的海燕發出“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的呼喊;屠格涅夫晚年離開祖國,在病痛折磨中描摹蔚藍的王國,寄托對美好世界、理想人生的執著追求;陸蠡因時局動蕩被迫南歸,“囚綠”又“釋綠”,展現他“優美的性格”和“黃金的心”……
鋪天蓋地的中考閱讀材料中我們總能看到許多當代散文名家的名字:梁衡、畢淑敏、林清玄、張曉風、遲子建、余光中、史鐵生、席慕蓉……走進他們的作品,了解他們的生活,涵泳他們的文風,即使接觸到的是他們陌生的文字,但心里的那一份熟悉與親切卻怎么也揮之不去,這不正是閱讀的最高境界嗎?
閱讀教學中教師若能引導學生遵循以上思路去解讀文本,使他們迅速地走進文本世界,走進作家的心靈世界,讓答題“下筆如有神”,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