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鋒
摘要:新課改的重要理念就是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和發(fā)展,實施個性化的有針對性的教學,是體現(xiàn)學生個性發(fā)展的有效途徑,也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保證。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把這一理念作為自己永遠的課題進行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分層
所謂分層教學就是在目標教學中實行目標分類,學生分層。目標分類即把目標分為達綱目標和發(fā)展目標。達綱目標教學大綱規(guī)定要達的目標。達綱目標又可分為基層目標和高層目標。發(fā)展目標即是提高目標,它高于大綱、教材要求的目標。學生分層是指按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把學生分層,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培優(yōu)扶差,使全體學生,特別是基礎差的學生達到大綱、課本的基本要求的教學目標,又使各層次的學生都在各自的起點上前進一步,實現(xiàn)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目的。
一、以人為本,合理分層
學生受到“先天的遺傳因素”、“心理因素”和“社會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影響,形成了千差萬別的性差異。學習方式、接受知識等都各自不同。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就必須把他們以分層方式地契區(qū)分開來,根據他們各自的學習基礎,心理素質,學習習慣,學習能力,以及交際能力,并結合教材的要求把他們分成若干組、若干層面分別上課,分別指導,以促使每一個學生在原來學習的基礎上有所提高。我們一般采用以下方式進行分層教學。一是按學生現(xiàn)有掌握的基礎知識情況;二是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三是按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等。每個學生在不同的課例中,他們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況是不可能一致的,還有他們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他們的綜合素質也會相應地發(fā)生變化。正如恩格斯所說的:“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為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始終注意這些變化,及時地進行調整。這里必須著重說明的一點,就是在分層教學中,為了課堂教學的方便,簡單地把學生分成一、二、三層,而忽視了每個學生的差異,忽視了層次中又有多種層面的存在,這種分層教學勢必無法擺脫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只能是“換湯不換藥”還是老一套。我們必須要提高對分層教育、教學的認識,把它作為一種理念,并落實到教學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才能使每個層次,每個層面的學生都能得到較大的提高。
二、制訂教學目標要體現(xiàn)層次性的要求
設計教學目標,提出學習任務要從各層次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出發(fā),使各層次學生都有自己的奮斗目標,這樣才能讓他們“跳一跳,摘果子”。小學語文教學要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即是聽、說、談、寫的訓練,而每一課又有每一課的具體要求,有每一課的訓練點。制定教學目標就要從大綱、教材出發(fā),從各層次學生可能達到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出發(fā)去考慮達綱目標和發(fā)展目標(即提高目標)。這樣制訂出來的目標才恰當、全面、具體,體現(xiàn)了層次性。如一位老師執(zhí)《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第三課時,制定的目標是:(1)讀懂第5自然段,會回答課后5、6兩題。(2)認識課文開頭提出問題,中間記事,結尾照應開頭,點明中心思想的寫作方法。(3)能用提出問題開頭的方法,自選內容寫一、二段話。從課后題目、教材內容、大綱要求來看目標(1)、(2)是達綱目標,是全體學生都應達到的,而制定的目標(3)就是提高目標,是部分學生能達到的。以上的教學目標,是老師充分考慮各層學生的實際。體現(xiàn)了目標分層的特點。
三、分層評價,及時調整層次
成功的評價反饋是對學生學習的最高獎賞,是激勵學生學習的有力手段,對不同層次學生應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對學困生采用表揚評價,尋找其閃光點,及時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對中等生采用激勵性評價,既指出不足又指出努力方向,促使他們積極向上;對優(yōu)等生采用競爭性評價,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促使他們更嚴謹謙虛,不斷超越自我,而及時調整層次是分層教學中的重要一環(huán),如果固定學生的層次,久而久之,就會產生一種不求上進的消極現(xiàn)象。因此,要及時調整層次,使每個學生都有升級或降級的可能,具體做法是:如果A組中的某些學生成績下降,還不如B組中的某些學生,就把A組中成績下降的學生調到B組,而將B組中成績進步的學生調換到A組;同樣,C組學生經過努力成績進步了,也可以調換到B組,B組學生成績退步的也可以調換到C組。這樣,通過評價,成績進步的學生上到高一層次,成績退步的學生降到低一層次,從而在班級中形成競爭意識,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成功的機會。在語文教學中,分層是根據學生的興趣、個性、學習過程中的方法運用等方面的不同進行的,標準不同,層次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動態(tài)的,可以根據學情做出新的選擇。雖然每個層次的劃分標準不同,但各個層次都要堅持一個原則,即要把鼓勵、喚醒、鼓舞學生的主體意識貫穿教學的始終。
四、因人而異,分層評價
每個學生的差異總是客觀存在的,不管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還是文化知識方面各自都有不同之處。因此,我們對每一個學生的評價也應相應地采取不同的法、形式和標準,在應試教育中,人們用一把“尺子”衡量每一個學生,即文化知識考試成績好,一切都好;文化成績差,那就一文不值。結果造成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局面,大量的學生被迫厭學、棄學,成了應試教育的犧牲品,給社會帶來了極為消極的負面影響。它的最大弊病就是忽視了學生客觀存在的著差異,直接壓抑了大部分學生的積極性,而釀成惡果。課程的改革就是要改變這種與當今社會發(fā)展不相適應的教育、教學局面。可見,評價學生的改革,是教育、教學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總之,對學生進行分層教育,要根據學生的智力、思維方式、學習習慣等因素確定,然后把學生進行分組,這一步是為教師的備課和教學做準備和提供依據。通過學生層次目標的確定,教師在進行備課和教學過程中,應該為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進行科學地規(guī)劃,為他們的學習和進步做好指導,促進他們的潛力發(fā)展和能力的形成;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及時采取鼓勵措施,促進他們不斷進步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陳文藝.對小學語文“分層教學”實踐探索[J].科技信息,2011,(11).
[2] 周亞萍.淺談小學語文有效開展分層教學的實施策略[J].讀與寫,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