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寶柱
摘 要: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同時也帶來嚴峻挑戰。本文主要闡釋了網絡環境下高校如何從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和學校實際出發,充分利用網絡這個有效平臺和新載體積極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并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提出了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舉措。
關鍵詞:網絡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11C-0018-02
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擴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蓋面,使人們思想觀念的傳播渠道日益多樣,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處在一個更加開放的環境中,為高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同時網絡內容的多元性、網絡溝通的交互性和信息傳輸的即時性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嚴峻挑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引導、重在建設、重在健康,我們要充分利用網絡這個有效平臺積極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網絡環境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新機遇、新挑戰
(一)網絡環境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一場新的革命
1.網絡環境提高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在某種意義上,網絡環境的海量信息做到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網絡環境增強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個新的、更加廣闊的平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挖掘大量、豐富的資源,也可以通過網絡主動、快速地傳播積極、健康的思想,及時與大學生在網上溝通和交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細、做實、做活,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實效,達到教育效果。
2.網絡環境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網絡的內容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當代大學生了解社會、認識社會的重要窗口。大學生可以在內容豐富的網絡環境中自由地選擇瀏覽信息,在主動的探索和尋求新的視覺聽覺內容的過程中潛移默化,有利于增強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自主性。同時網絡環境大大激發了青年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想象力,使他們更有創造性和開拓性,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3.網絡環境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空間和渠道。
網絡環境是以電子為介質的高科技文化,它能存儲大量信息而又靈活、快捷地傳播信息,日益成為一種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并顯示獨特優勢,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直觀、更深入。同時它還可以實現數字媒體、觸摸媒體、4G網絡、電子郵件、手機短信、手機視頻、圖像音樂、微信微博、客戶端、電話會議、QQ群、網絡論壇等多種形式傳播信息,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造了有利的環境因素。
(二)網絡環境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課題
1.網絡環境導致了主流價值觀與多元價值觀的激烈沖突。
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也是主流價值觀念。網絡環境對主流價值觀形成了強烈的沖擊,使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受到影響。在新的形勢、新的條件下,通過網絡怎樣加強主流價值觀的教育,如何利用網絡載體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當代大學生,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研究的現實重大問題。
2.網絡環境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觀念、環境和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戰。
在網絡環境條件下,信息不對稱的現象日益消除,固有的教育觀念遇到了嚴峻挑戰。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喚起學生的好奇、興趣和熱情,使受教育者學會創新、學會參與教育。怎樣利用網絡環境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利用網絡媒體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革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新的現實問題。
3.網絡環境使西方國家意識形態對大學生的滲透有隙可乘。
一方面網絡環境使大學生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寬,接觸面更廣,接觸的觀點更多;另一方面由于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在網絡環境下,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一些西方反華勢力利用網絡載體宣傳與我國對立的政治思想文化,對我國大學生進行價值觀輸出和意識形態滲透,并實施分裂活動。對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十分重視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引導、教育、監督和管理。
4.網絡環境影響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身心健康。
網絡環境在豐富人們文化生活的同時,網絡“病毒”、“木馬”、“黑客”和“垃圾信息”同步而至,充斥著色情、暴力、淫穢、欺詐、迷信等不健康的信息,敵對分子散布分裂民族、教派、種族的謠言和反科學、反社會、反人類信息,嚴重污染了網絡文化環境,嚴重危害了網絡生態和社會穩定。這會令大學生產生諸多的困惑和迷茫,進而妨礙健全道德人格的形成,導致大學生個體道德水準和群體道德水準的下降,嚴重影響著大學生的心理和身體健康。
二、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路徑探索
在新的歷史形勢和網絡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始終堅持以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遵循互聯網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規律,體現社會信息化進程要求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把校園網絡建設成為培養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重要陣地、傳播先進文化和弘揚主旋律的重要渠道、全面服務大學生的重要平臺。
(一)構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
高校要積極建設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優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環境,搶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陣地。高校的網絡建設要大力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黨的創新理論即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內涵,加大在互聯網上進行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教育的力度,努力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凈化網絡環境和引領大學生,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和擇業觀。校園各項專題網站應該辦出特色、辦出水平,既有理論探討,也有科學實踐,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二)校園網絡建設要堅持以育人為本
校園網絡要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就業、心理咨詢等的導航器,要大力推廣和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學術交流和科技文化活動。思想政治教育網站欄目和內容的設置要突出思想性、引導性、教育性、趣味性和適應性,要結合學校的實際和符合學生的特點,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滲透在學生喜聞樂見的板塊當中,適時引導學生分析和討論。要鼓勵領導、干部、教師、輔導員、班主任設立信箱,開設學術論壇,搭建師生交往平臺,加強網上互動交流,及時解決大學生關心的理論和實際問題,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寓教育于服務之中。
(三)加強對校園信息網絡的監控和管理
為了達到通過網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高校要通過綜合運用技術、行政和法律手段,全面加強校園網絡的監控和管理。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已是不爭的事實,之所以吸引大學生群體,絕不是它的陽光之處,我們應該把學校領導、黨團組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學生管理人員、網絡技術人員、思想政治理論研究工作者緊密結合起來,形成合力,共同抓好校園網絡管理。網絡教育重在梳理引導,要堅持“以疏為主,以堵為輔,疏堵結合”的原則,根據國家互聯網管理法規,制定校園網絡教育規章制度,切實加強校內網站和網絡用戶的統一管理,尤其是校園網BBS的管理,嚴防、抵制各種網絡犯罪、網絡色情和網絡垃圾信息的出現、傳播和泛濫,為廣大師生營造一個良好的網絡文化環境。
(四)加強學生的心理疏導,杜絕網絡成癮
網絡環境的虛擬性,助長了大學生的行為惰性,加重了人格心理障礙。當代許多大學生在人際交往、學業、情感及就業方面遇到壓力時,尤其在焦慮、煩惱、自卑、孤獨和憂郁之際都會轉向網絡尋求安慰和解脫。網絡對于身陷憂郁、孤獨、情緒波動的大學生只是一劑暫時的安定劑,它解決不了深層次的心理問題。不僅如此,長此以往還容易形成依賴性,即依賴于在網絡世界中尋求滿足人際交往的需要,這樣就疏離于現實的人際關系,更有甚者脫離現實,從而形成嚴重的網絡依賴和心理“自閉”,更可怕的是還可能成為“網絡孤獨癥”患者,最終走上自殺的道路。針對上述情況,高校要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疏導,幫助大學生轉變觀念,緩解緊張情緒,通過有效的措施引導大學生排除疑問、解除心理負擔,杜絕網絡成癮,減少對網絡的心理依賴。
(五)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全新的工作,不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熟悉規律,還要求熟悉網絡專業技術。高校要努力建設一支思想素質高、網絡業務能力強、熟悉大學生特點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專兼職隊伍。要繼續解放思想,從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中選派骨干,從網絡專業人才中挑選優秀人員,強化學習和培訓,組建一支政治立場堅定、業務水平較高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隊伍,以適應新形勢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要積極開設網上服務專欄,及時解決當代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困難和各種矛盾與問題,以滿足大學生不斷增長的求知欲望。
(六)建設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體系
要關注時代發展特點,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把握學生思想、心理特征,建設與高校改革發展相適應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體系,積極推進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動權,挖掘、整合、配置網絡資源,實現網絡資源向教育資源的轉化,努力形成規模大、功能強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依托體系;要突出學生主體性,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努力形成全方位覆蓋、全過程滲透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施體系;要唱響網絡主旋律,建設“綠色網上校園”,切實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優化校園育人環境,努力形成健康安全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保障體系。
總之,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化的發展是歷史進步的必然趨勢,是時代賦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只有準確把握互聯網的開放、交互、虛擬、快捷等特點,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適應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心理,主動開辟、利用、凈化和占領網絡陣地,才能積極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才能切實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單春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視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徐建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前沿[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3]劉燕,覃小林.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勵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6,(9).
[4]趙天睿.新視角下大學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20).
[5]趙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培育研究[J].北京教育,2016,(10).
[6]鐘世華,彭立嶸.大學生藝術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才智,2016,(30).
[7]陽素云,易海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視閾下的校園環境建設分析[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5).
[8]李中煒.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