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立鳳
一、問題的提出
高中化學課程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化學教學中一定程度上存在著“重知輕能、重結果輕過程、重理論輕實驗”的傾向,導致一部分學生對化學失去興趣。化學學習的受迫動機處于較高位,這啟示教師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理解并運用動機原理尤為重要。
ARCS動機設計模式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凱勒(J.M.Keller)教授于1983年創造性地將心理學相關動機理論與教學設計相互整合提出,該模式圍繞核心要素——“學習動機”的激發與保持進行教學設計,注重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對學習動機的激發,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凱勒教授認為,可以從注意(Attention)、相關(Relevance)、自信(Confidence)、滿足(Satisfaction)四個策略激發與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依據該模式,結合“氯氣的性質第一課時”探索其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以期為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習動機提供參考。
二、注意策略
德國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學家赫爾巴特的統覺理論認為,“只有通過注意這個感官的大門,才能使新的刺激進入意識閾,進而才能發生統覺”,可見注意是一切教學的先決條件,只有引起了學習者的注意力,才能更有效地進行后續學習。為了能吸引學生的注意,教師要做到以下兩點。
1.知覺激活,引起興趣
在導入新課之時,教師可以先挖掘教材信息,尋找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接著利用圖片、視頻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創設情境,再設計出吸引學生興趣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動機。氯氣的性質第一課時教師可以播放二戰期間德軍使用氯氣導致英法聯軍慘重傷亡的視頻,學生觀看視頻,引發思考氯氣的物理性質,提問“士兵用濕毛巾捂住嘴巴,這樣做合理嗎?”從化學的視角對這一事件進行審視,激發了學生求知的興趣,他們迫切的想知道氯氣與水發生什么樣的反應,在氯氣泄漏之時怎樣做合理,引入課題。
2.探究激活,強化注意
教師在探究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有利于開發學生智力,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自學能力,形成內在學習動機。學生開始緊跟教師的問題提出假設“水可以吸收氯氣:可能是溶解(物理過程),可能是反應(化學過程),或者兩者都有。教師對學生的假設予以肯定,之后引導學生思考并開始驗證試驗,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得出兩者都有的結論,獲得滿意感和成就感。
3.教學多變,維持注意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的注意力往往容易被變化的、新奇的、互相矛盾的或者無法確定的事物所激活。教師要根據課堂實際情況調整教學手段,讓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動筆動口進行學習。例如在講了氯氣與水(非金屬)可以發生反應之后,提出問題:氯氣能夠與金屬發生反應嗎?激起學生的好奇心,通過觀看氯氣與鈉、鐵、銅發生反應的視頻,觀察化學現象,總結化學反應方程式。使學生對各種感官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形成概念,這樣的課堂教學有足夠的思維流量,思維密度也是比較高的。
三、相關策略
凱勒教授認為,當學生知覺到一項學習活動會滿足他的基本需求時,其動機水平會升高。將學生的需求,興趣和動機聯系起來,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內容與學生自我價值之間的相關性才能維持學習動機,為此,教師可運用以下方式。
1.明確目標,激發學習欲望
當學生知道為什么要學的時候,他們才愿意去學。在講解氯氣的性質時,氯氣泄漏,要怎樣做才正確呢?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教師在備課前要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注重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需要聯系起來,讓學生明確所學的知識與個人生活密切相關。
2.關注愛好,貼近學生生活。
將生活中的情景運用到化學教學中讓他們在“樂”中學。氯氣為什么可以用來消毒自來水?引起學生探究次氯酸的性質;明確次氯酸鈣可以與水,二氧化碳發生反應之后,引發學生思考該如何保存漂白粉。這樣學生根據所學知識,解決與自己相關的生活問題,增強學習動機。
四、自信策略
ARCS模式認為要讓學生產生及保持學習動機就必須發展學生的信心。否則,即使引起了注意并產生了知識相關性,如果學生沒有某種程度的信心以及自我效能感,他們也無法順利完成認知活動,甚至可能放棄學習任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滿足學生的自信需要。為此,教師要做到如下幾點。
1.挑戰適中,享受成功喜悅
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教師要提供一些“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任務,增強學生對自己能力的認可,提升自信心。在驗證氯水具有漂白性之后,通過問題設置。“應選用何種化學試劑驗證氯水中的什么成分具有漂白性?”、“用什么實驗材料最好?”、“應如何控制實驗的操作順序?”、“可能會出現的實驗現象是什么?”等問題,讓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在不斷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在成功的結果中看到自己的能力,增強興趣和信心。同時,在探究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地對學生的方法、過程和結果進行好評,激勵學生產生積極的心理。
2.正確歸因,建立成功期望
當一個學生把學習上的失敗歸因于自己努力不夠這個不穩定的和可控制的原因時,他就會激發自己學習的動機,從而在失敗的情境中能夠不怕困難,努力堅持下去。在教學中,教師應堅持正面激勵,寬容和理解學生,鼓勵學生自己思考問題,允許學生的錯誤存在,不求全責備,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建立對成功的期望。
五、滿足感策略
滿意通俗地說就是意愿得到滿足。學生對某件事情心里感到滿意,能在他心里持續一段的時間。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滿意是維持和增強學習動機持久與穩定的關鍵因素之一。凱勒教授對于滿意策略分為了內部強化、外部獎勵、公平性三個范疇來闡述,針對三個子范疇對應的問題,提出以下的策略。
1.運用新獲得的知識與技能
如學生通過氯氣的性質的學習,知道氯氣泄漏時如何逃生,明確學習內容的實用性,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獲得滿意感,并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強化化學學習的內在動機。
2.正確使用表揚
教師適時、合理的表揚,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教學中,如果學生的每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每一次精彩的發言或每一次成功的操作,都能得到表揚,會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獲取滿足并增強繼續學習的欲望。
3. 公平的評價標準
如學生一直有進步,但比其他學生來說還有一定的差距,我們的評價應該是積極的,因為我們教學是有效果的。學生對評價標準有所了解以后,要鼓勵他們積極地結合自身具體情況進行自我評價與反思,彌補不足,最終取得滿意的成果。
注意、相關、自信和滿足是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整體,缺一不可。此模式是一個啟發性的模式,而不是一個處方性的模式,因此,教師在具體應用這一模式時,應該根據具體內容,結合學生特點,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有選擇的運用,而不是簡單依賴。
(收稿日期:2016-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