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洪洲
摘要:增加字和詞的積累;從造句、寫段話、寫日記開始習作;引導學生把從課文中學到的寫作知識應用到寫作實踐中,逐步形成寫作能力;激發寫作興趣,樹立作文信心;鼓勵學生多觀察生活,多看書,提高寫作能力。
關鍵詞:小學生作文;字詞積累;習作;儲備素材;寫作能力
為了教好小學生作文,廣大小學語文教師作了很大努力,取得了許多優秀成果。本文中,筆者秉持“只要效果好,又可行,就該推廣”的原則和敢于“班門弄斧”的精神,將自己的成功經驗公之于眾,以期與同行共享。
一、增加字和詞的積累
雖然課本提供了不少字和詞,但常常不夠習作所需。必須從課外給學生增加字和詞的積累,方能使學生處于主動地位。可以安排適當課時讓學生多看甚至通讀《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以增加他們的字與詞匯量。一定要有足夠的字和詞匯儲備,才能有效開展造句、寫段話和寫日記活動,否則即便寫了,亦難保證取得滿意效果。盡管此舉增加了課外內容,教學進度可能會慢一些,但“磨刀不誤砍柴工”。
二、從造句、寫段話和寫日記開始習作
當字和詞積累較多后,造句可以要求用同一個詞或關聯詞造出幾個乃至更多的不同句子,并且布置課內外作業都要含有造句的元素在里面,旨在強化造句能力,為寫段話和寫日記做好準備。寫段話要由簡單到復雜,逐步提高要求。如第一次寫橡皮擦的形狀、大小和用途;第二次寫鉛筆的形狀、大小、結構和用途;第三次寫椅子或課桌的形狀、大小、種類、結構和用途,等等。學生基本會寫段話后,再要求寫日記。學生把當天自己做的事或所見所聞所感,以日記的形式表達出來,這不僅是作文的雛形,而且使學生逐步學習學習觀察生活,將生活融入習作中,為寫作文儲備了素材。因此,筆者認為,在小學階段,要把寫日記當做常規作業,至少兩三天寫一篇。
三、引導學生把寫作知識應用到寫作實踐中
能寫一半日記,就可以進行作文訓練了。教材課文為學生間接介紹了寫作知識。如《火燒云》間接介紹寫景記敘文寫法;《我的戰友邱少云》間接介紹寫人記敘文寫法,等等。如何引導學生把寫作知識應用到寫作實踐中,從而轉化成寫作能力呢?筆者認為,一是讓學生讀透課文,理解課文內容;二是讓學生邊讀課文邊想象課文內容畫面,使看課文好像看電視電影一樣印象深刻。同時,在老式的指導下,分析課文寫作順序和特點,總結歸納各種文體的寫作方法,然后多寫,多修改,并在小組或全班同學中展示自己經過修改的作文,請大家評改,以期取長補短,共同提高;三是教師根據習作需要,向學生展示不同的課件,如雷電交加、狂風暴雨、火災、地震、硝煙彌漫的戰場等場面,讓學生根據課件內容展開想象、聯想,模仿課文,而不是照抄課文,反復進行說和寫的訓練,從而提高寫作能力。
四、激發寫作興趣,樹立作文信心
具有一定的說寫能力,為作文提供了基礎。這時需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使他們喜歡寫作文。筆者發現小學生有愛玩玩具和愛聽故事的天性。于是:(1)讓學生把自己的玩具帶到學校和同學一起玩,并介紹自己玩具的來歷、樣子以及自己和它之間的故事等等。(2)筆者每1~2周給學生講1~2個有趣有意義的故事。檔學生沉浸在玩具的情境中時,自然會萌發表達玩具的欲望,會選擇最美好的語言來描述自己的玩具,這時一篇篇《我最喜愛的玩具》便在他們的筆下誕生了。筆者趁機鼓勵他們把筆者講的故事用文字語言表達出來,然后指出同學們所寫的這些,就是作文。此時,學生寫作興趣大增。
在一個措施是讓學生的好作文得到傳播。對于多數學生來說,都有寫得較好的某些作文,老師可以讓學生把這些作文在全班同學面前朗讀或貼到“學習園地”上展覽。對于那些特別優秀的作文,可以投到學校“校園網”或學校廣播站或投往報社、雜志社發表;對于作文能力暫時較弱的后進生,只要他們的任何一點進步,都要大力表揚。這樣做,不但能提高寫作興趣,樹立作文信心,而且使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煥發出新的創作熱情。
五、鼓勵學生多觀察生活,多讀書,提高作文能力
觀察要循序漸進。要指導學生先觀察自己身邊的實物,比如橡皮擦、鉛筆、文具盒、鉛筆刀、籃球、乒乓球等等,看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上面有什么花紋圖案,這些花紋圖案又是怎么樣的,這些東西有什么用途。然后再觀察校園景物及學校周邊的自然環境,本地風景,特別是具有名勝古跡的旅游景點,人物的動作神態,性格特點等。這樣,由眼前實物到社會生活,由景到人,就能逐步豐富學生的觀察內容,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到寫作文時就可以在幾分鐘內構想內容,信手拈來。
多看書,不但增加詞匯積累,而且能開闊寫作思路,學到寫作方法和技巧。要向學生明確指出,凡是文章寫得好的人,都讀過很多書。沒有讀書或讀書很少,要寫出好文章是不可能的。如果說生活與寫作是源與流的關系,那么寫作與讀書就是魚和水的關系。甘泉離不開泉源,魚兒離不開水。書讀多了,就會自然地潛移默化地在寫作中起作用。正如杜甫所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上述教法,是筆者執教小學生作文以來的教學體會和總結,不知在其他兄弟學校中是否可行,敬請各位同行朋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