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琰+潘春英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文是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網絡背景下高校學生外語學習行為研究)的一部分。2016年我們對黑龍江省普通高校進行了判斷式抽樣調查,研究對象為大一外語學習者。樣本院校包含不同層次的綜合型院校7所,理工類3所,師范類2所,農林類2所。每個院校選取6個不同專業的自然班級。另外,抽樣的性別比例(男:46.78%,女:53.22%)和專業方向比例(文史:55.25%,理工:44.75%)也較為合理。實際回收2950份有效網絡調查問卷。
本研究采用量化研究與質化研究結合的辦法。量化研究的工具是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含調查對象課堂使用手機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對課堂使用手機的認識;課堂中對手機的依賴,我們設計了量化研究的訪談內容,進一步剖析問題的原因和尋求應對措施。本研究的數據由SPSS17.0進行統計分析。我們使用的統計方法包含:信度分析、描述分析、頻率分析及獨立樣本t檢驗。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大學生對手機使用的總體認識
當被問及“您認為手機在你學習中是很重要的嗎?”,該問題的均值為3.54,處于“一般”和“很重要”之間。其中37.63的調查對象認為“一般”,47.12%的調查對象認為“很重要或非常重要”。人均每節課使用手機時間大于10分鐘。以上數據表明,手機已經成為高校大學外語學習者重要的學習工具。課堂使用手機已經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同時,學習者們已經發現課堂使用手機已經影響到自己的課堂學習效果,課堂使用手機弊大于利。
(二)課堂中對手機的依賴
86.1%的調查對象表示任何課程都要把手機放在可以隨時觸及的地方,68.81%的調查對象會在上課時有意識的找手機。甚至,近47.8%調查對象會在上課時出現手機來電震動的幻覺。62.32%的調查對象描述他們會在上課時查看和回復即時消息(短信、微信或QQ)。
此部分數據顯示,調查對象即使在課堂中也對手機使用存在依賴現象,以上事例表明課堂使用手機使調查對象無法專注于課堂學習,也干擾了正常教學秩序。
(三) 課堂使用手機從事的活動
當被問及“你在課堂上使用手機可來滿足你哪些需求?”,我們的數據顯示了這些需求的排行:學習辦公(均值為3.4)、溝通交流(均值為3.12)、娛樂消遣(均值為2.98)、生活實用(2.68)、彰顯個性(2.23)。
該部分數據表明,課堂手機使用的行為主要用來進行學習辦公和溝通交流,偶爾進行娛樂消遣和生活實用。
三、結論與建議
(一) 結論
我們研究可以看出課堂手機的使用已經影響到正常的課堂秩序和教學效果學生在課堂中有意識或無意識的使用手機已經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學習者在課堂上使用手機溝通交流、娛樂消遣、生活實用等已不是個例。調查對象認為課堂手機使用行為目前弊大于利,并且對自己手機外語學習效果不滿意。
另外一方面,我們注意到:學生課堂手機使用行為中“辦公學習”最為顯著。近44.07%的調查對象對“課堂手機使用是否應該被禁止”持中立態度,32.5%的調查對象認為課堂手機使用很可能或完全可能帶來積極作用。只有22.72%的調查對象認為手機外語課堂的結合完全不可能或不太可能帶來積極效果。這種可以更好的可能性和現實的令人不滿意的效果為我們教學提供了探索的啟示。
(二) 建議
1. 提高學習者的信息素養
信息素養是指計算機與互聯網時代或數字化時代,公民越來越應該擁有的一種能力。我們應該能明確信息需求、然后選擇信息源、并檢、分析、綜合和評估信息,然后加以利用信息能力。我們要在教育中認識到信息素養對于現代化教學的重要作用,將其融入到教學中,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的信息素養能力。
2. 規范科學化的課堂管理
我們的問卷和訪談顯示我們不能期望在上課期間屏蔽手機信號來改善手機使用行為。相反,我們應該根據自己學校、課程和學習者特點制定制度化文件,讓學生清楚的認識到哪些行為是合理化使用行為,哪些行為違反了課堂制度,并且和自己的課程成績和學業成績密切相關,“疏”與“堵”相結合,靈活的應用是更好的選擇。
[本文為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網絡背景下高校學生外語學習行為研究,項目編號:15EDD03)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哈爾濱劍橋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