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研究生)
華北平原的繁華記憶
文/縱華政(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研究生)

華北平原的南部有我的皖北老家,北部有人潮涌動的首都北京。一如平原的擁擠稠密,我在平原上生活的記憶塞得已是滿滿當當,又如平原的四季分明,在這些記憶更迭里,自有欣然與失落,繁華與苦楚。然則,這一切的一切都曾被平原所容納。
說到記憶中的繁華,那最繁華之處莫過于在解放軍藝術學院學習的日子。我曾兩次在軍藝學習,一次是2008年,一次開始于2015年。軍藝于軍隊來說,呈現出了陽剛之外的柔軟,從而剛柔相濟,給軍隊硬朗粗獷的線條增添了美感;軍藝于藝術來說,呈現出了細膩之外的磅礴,從而使軍旅藝術大氣凜然,別具生面。因此,軍藝院子不大,從未有人小覷過。我第一次進入軍藝校門,誠惶誠恐,猶如劉姥姥進大觀園,生怕眼睛不夠看,耳朵不夠聽。
2008年短訓班結業前,系里讓同學們每個人給學校提一些意見建議。全班30名同學,幾乎一致地寫上“希望延長在校學習時間”這條建議。那時候我們都正是摩拳擦掌的年紀,準備在軍藝這肥沃的土壤里開花結果。記得當時老賈同學因為年紀較大,不大自信,說他自己已經是根“燒火棍”了,插在這樣的土壤里不知行不行。幾年過后,老賈筆耕不輟,不乏抽芽吐綠之作,“燒火棍”如今也已經枝椏張開了。2015年我再次進入軍藝攻讀藝術碩士,老師們是老面孔,同學們也是“老面孔”。因為同學當中許多已小有名氣,雖未曾見過,但有些許耳聞,一見如故。再或許,軍藝天生給人一種親近。無論在不在學院,都經常會聽到“某某的新作上架了”“某某的電影上映了”“某某參加全國比賽獲獎了”的信息,便會泛起一陣欣喜,擁有幾天的好心情。
華北平原自古以來具有黃河文明的豐富多彩,北京作為首都又有濃厚的文化氛圍,軍藝身處其里同樣是碩果累累,多姿多彩。名人佳作自不必說,單說這小小的院落里,學生的年齡從十幾歲的孩子到四十幾歲的大叔,穿著各軍種的服飾,雖然形態各異,但實質大同小異。藝術在此匯集,大家追求藝術的腳步在此錯落有致,從未停歇。有時走在校園里,你會看見舞蹈系的小同學頭頂著一摞碗疾步如飛,會聽到音樂系同學突然傳來的美妙歌聲,會聞到身邊走過的美術系同學散發出來的淡淡顏料味道。這樣的身影、聲音和味道,就是我熟悉的軍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