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舜堯謝洋慧廖芳鐘詠冰(1.湖南師范大學工程與設計藝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2.湘繡創新研發中心,湖南 長沙 410081;.湖南信息學院,湖南 長沙 410151)
產學研背景下藝術設計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研究
——以“非遺湘繡創新研發”產學研合作項目為例
孫舜堯1,2謝洋慧3廖芳1,2鐘詠冰1,2
(1.湖南師范大學工程與設計藝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2.湘繡創新研發中心,湖南 長沙 410081;3.湖南信息學院,湖南 長沙 410151)
以非遺湘繡創新研發為切入點,提出“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將成為藝術設計專業研究生培養的一種新常態,結合現有設計學研究生專業建設的具體實踐,構建并完善具有地方特色、適合高校辦學實際、反映市場和產業需求的設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為藝術設計專業研究生實踐教學,乃至非遺保護與創新提供實踐依據。
產學研;創新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非遺;湘繡
在全球物資、能源日益匱乏的狀態下,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是促進經濟發展的良好途徑。順應新時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展的大趨勢,加快實施創新文化發展戰略,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大眾創業,教育先行;萬眾創新,文化先行”。
隨著城市人均GDP、國民經濟開始進入持續穩定增長、經濟結構快速升級、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的新階段。社會消費結構向發展型、享受型轉變,更多消費開始向教育、文化、旅游等領域轉移,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廣泛的市場需求。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研發展示出獨特魅力和生命力,以此加強產學研背景下藝術設計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在世界各地的文化創意產業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是具有區域性和文化影響力的瑰寶。湖南地處中部地區核心發展區域,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5項,其中民間美術8項,傳統手工技藝7項[1]。目前,湖南“一區三帶、四輪驅動、兩翼齊飛”,“長株潭城市群”,“湘江新區”等產業布局已基本形成。在未來發展中,該區域的人才工作無論是從數量還是從質量都要有一個很大的提升,才能保障其戰略性新興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健康、快速發展,更好地促進中部崛起、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加快內陸地區創意創新發展。
首先,湖南省文化創意產業有藝術設計人才需求。早在2001年出臺了《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隨后又陸續出臺了《湖南省文化強省戰略實施綱要(2010—2015年)》等一系列政策,極大地促進了湖南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2008—2012年,文化產業連續4年成為湖南7個千億產業之一。因此,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前景廣闊。
其次,湖南省文化旅游產業有創意人才需求。2014年,國內旅游人數達36.3億人次,同比增長11.4%;國內旅游收入達3.1萬億元,同比增長16.3%[2]。,為湖南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重點培育以教育科研孵化和文化創意為核心的文化旅游產業高地,提升文化旅游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
再次,培養具有設計理念與應用能力緊密結合的創新型師資,切實保障中部地區職業院校藝術設計教師能力提升。長江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搖籃之一,人才薈萃,科技事業發達,技術與管理先進。因此,優先發展專業學位人才培養,能促進中部地區職業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我國的現代設計教育發展里程,從20世紀80年代開設現代設計課程以來,只有幾十年的歷史。2010年我國設計類院校已達1448所,近40多萬名在讀學生,設計教育已發展為超常規模[3]。高等院校藝術設計類本科生培養呈現低端化傾向,專業規劃存在覆蓋面雖廣,但周期短、遠期目標盲目等問題。研究生的培養相對來說“術業有專攻”,專業規劃周期遠優于本科生。但是,長期以來,高等教育大多側重理論,尤其是高等師范院校的設計專業的研究生培養,偏向于培養理論型教育人才,在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方面有所不足,對非教學行業的企業了解不夠多,使學生進入社會有力不從心的感受,在學校所培養的人才與社會,企業的要求上存在差異。畢業后走入高校成趨勢,進入企業或以自主創業來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較少。
隨著研究生教育向應用轉型,傳統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已不能完全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出現迎合了時代需求應運而生,它是提高高校辦學環境,培養研究生綜合素質和競爭力,為企業儲備、輸送高素質綜合性人才的重要途徑:
(1)以產學研合作推動創新教學方式,依據高等師范院校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的特點,突出實用型和創新性,相應縮短理論課程學習時間,增加實踐教學內容;改變藝術設計專業研究生課程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思維是創新實踐的前提,通過創新實踐來推動和驗證創新思維。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適合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創新人才。
(2)以產學研合作建立專業方向明確、合作穩定的研究生聯合培養平臺。現代藝術設計學研究生培養應當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位一體的和諧教育和發展。產學研合作研究生培養的開放式辦學模式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實踐和技術創新平臺;這種培養模式的實施在科研選題和經費支持方面為學校人才、尤其是研究生的培養提供了更豐富的內容和更有力的支持,極大地加強了所培養人才對社會的適應性;與此同時,也極大地提升了學校科技工作的能力和推動了學校學科基地的建設。
(3)以產學研合作平臺為核心,完善高校科研和教學團隊建設,提高研究生及導師的科研水平,促使導師應用轉型。依托高校科研機構,緊密結合企業生產實際情況,構建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培養新體系。研究生的指導采用雙導師制或指導小組聯合指導,聘請基地單位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和豐富的設計實踐經驗的技術骨干,共同參與研究生的課題研發指導,實現校企雙方優勢互補,提高了高校的整體科研水平,加強了教學團隊的建設。
(4)以產學研合作創建藝術設計專業的研究生創意設計孵化器。一是根據校內產學研合作基地需要衍生出設計公司或事務所;二是學校與企業共辦校內研究開發基地,幫助企業開發項目;三是學校與企業共建創意產業基地,學校負責實現各種創意作品,與企業進行洽談,將創意轉化成經濟效益,同時為企業挖掘和儲備人才。
隨著高等教育的快速成長以及科學水平的提高,日益刺激產學研合作的進一步繁榮和深化,產學研合作教育教學將成為教育新常態。
湘繡創新研發中心,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湘繡為核心,圍繞“先保護,后傳承,再開發”的模式,從湘繡創新品牌研發、湘繡產品創新研發、湘繡旅游紀念品研發、湘繡高端禮品研發、湘繡智能化關鍵技術研發、構建數字湘繡系統整體解決方案、湘繡文化與工藝教育等方面,實現湘繡傳承、科技研發、科研隊伍建設、高校人才培養、企業人才輸送等目標。成立4年以來,經過不斷的嘗試和探索,湘繡創新研發中心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專業學科建設方面獲得了一些經驗和成果。
3.1 立足當地,科學規劃,強化特色,凸顯學科優勢
2011年3月,湖南師范大學與湖南沙坪湘繡股份有限公司在長沙市政府、開福區政府、湖南省科技廳、長沙市科技局等各級政府部門和相關單位的支持下,聯合創建了湖南省最大的產學研基地:湘繡創新研發中心(以下簡稱研發中心或中心),基地設在湖南師范大學工程與設計學院內,占地500㎡。中心的建立響應了國家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結合了湖南地方特色,適合高校藝術設計專業辦學實際,整合了政府、企業、學校三方的資源及需求。在藝術學和美術學大學科的背景下,通過完善的機構設置(圖1),以湘繡的保護與開發研究為出發點,從文化、工藝、結構、生產、包裝、推廣等多個方面著手,整合了高校多個學科資源進行研發。研發中心的自有成果在湘繡行業有不錯的反響,在高校內也突出了學科的特色和綜合院校跨專業研究的資源優勢。

圖1 湘繡創新研發中心機構設置
3.2 產教融合,注意人才培養的專業化和職業化
社會需求是人才成長的催化劑,人才要能服務社會。人才的培養只有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才有更強的生命力和價值。中心人才培養模式以市場為向導,立足湖南及中部地區,培養適應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高層次、創新應用型人才。中心主要以“項目制責任制”進行教學實踐,培養模式主要包括“兩化”、“三新”兩部分(圖2)。

圖2 項目實踐中的學生
“兩化”是指多樣化、差異化。“三新”是指“1+1+1”創新模式:創新型校內、校外培養、創新型學習。
(1)多樣化:以藝術與工學相融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滲透、校內與校外相配合。倡導師生積極參與重大社會實踐和服務地方經濟建設,通過科研研發使它進入社會、進入經濟的連接帶,帶動或者啟發湖南省以及我國中部地區高新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2)差異化:根據產業集群發展特色鮮明、人才需求各異的實際,推行人才差異化定制培養,不斷提升人才服務產業發展能力。方案中突出分類別、分層次、分產業;分委培、分定向;分地域等個性化培養。
(3)“1+1+1”創新模式:“1+1+1”是指一年在校內完成理論課程體系學習,一年在校內實訓中心完成專業實訓學習,最后一年在校外實踐基地完成專業實踐學習。通過階段式教學,構建“課堂教學+校內實訓+校外實踐”為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搭建多樣化的專業教育與創業實踐平臺。教學安排以藝術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水平為標準,以社會需求為依據,既強調專業知識、設計能力、藝術修養等方面的培養,又重視職業精神與應用能力的鍛煉和提升。
創新型校內、校外培養: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出發,重點開設與發展緊密結合的課程,優化課程體系與結構,拓寬培養口徑,推行以專業方向課程模塊化,實現以“實訓平臺+專業模塊化”的校內創新培養模式和以“實踐基地+專業模塊化”的校外創新培養模式。
創新型學習:實施“展覽工程”,充分利用學校展廳,作為重要的實踐創意空間,舉辦師生系列作品展覽活動;打造“設計沙龍”,讓學生了解設計行業動態,把握設計時代脈搏;培育“學術講壇”,通過積極舉辦大師、企業領導者和自由設計名師、名家的學術講座,開闊學生視野,了解前沿設計思潮;建立“多導師制”,利用產學研平臺、校內外設計工作室,建立交互式多導師機制,對參與實踐環節的學生進行多導師、跨界聯合指導,建立起了理論實踐緊密結合、校內校外交互配合的指導機制;畢業設計由行業校外專家和校內教師共同評價給分;推進“工作室學習方式”,學生進入導師工作室,結合工作室科研內容進行學習體驗,以項目制為引領,指導學生更為專業化和職業化的發展,提高了學生的設計創新思維和綜合素質能力。
中心重視基礎研究,著重提倡應用實踐研究,利用產學研合作建立起的實踐教學體系和順暢的運行機制,讓課堂走進企業、研究所,在生產、科研的第一線感受鮮明的職業氣氛;使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通過校內實習和校外實訓基地的具體實踐,獲得最為直接、有效的崗位經驗及與知識相應的專項技能,在最短的時間里完成從理論到實踐,從學校到社會的銜接。
第一、加強交流與協作,推動研究隊伍整體發展。
隨著跨專業的合作與學科的交叉,看似無關聯的學科在一個市場化的項目中被緊密結合,學生除了自身縱向的專業發展,還要主動擴展橫向知識面,了解項目其他模塊的運作形式,有利于各環節的溝通,推動工作。同時,中心注重培養學生的管理意識,不停留在做好設計的層面,要“顧設計而管其他”,將項目分解至多人,了解設計項目從無到有到生產的每一個細節,加強其思考整個項目的運作、生產進度、市場、成本等意識。

圖3 研發中心與多機構合作、交流

圖4 注冊商標
產學研基地在設計藝術領域擁有一支教學實力雄厚、創新活力一流、實踐經驗豐富的優秀師資團隊。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3人,碩士學位的教師20人,其中80%以上的教師參與重大社會實踐。中心在湘繡創新研發方面組建了一支權威的研發團隊,擁有藝術顧問2人,首席設計師3人,國家工藝美術大師2人,湖南省工藝美術大師3人,繡齡達25年的繡娘10人。從文化、工藝、設計等多個方面形成了較為權威且全面的專家指導氛圍。中心每年組織1到2次外出考察同行業或同方向的研究機構、行業產業鏈、相關市場的最新情況。同時,加強與其他設計院所、行業翹楚、協會合作,加強交流,開拓研究隊伍的視野(圖3)。
第二、注重研究成果保護,合理選擇平臺推廣研究成果。
中心重視知識產權,在成立的3年時間里,注冊了自研品牌(圖4),獲得了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7項,外觀專利10項,著作權62項。在一定程度上以良好的姿態促進行業間良性競爭,在設計創新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中心通過與湘繡行業、高校、企業、研究院所、媒體等多方合作,代表湖南參加國際旅游產品博覽會、文博會等方式,成功驗收了自研成果,推出了自己的產品,收獲了好評,擴大了影響。中心與行業翹楚合作,如2010年與再紅湘繡合作巨型湘繡屏風《四季美景》,獲得了專利,并在行業內獲得好評;與高等院校合作,如2013年與湖北美術學院合作武漢市市政賓館大型雙面繡《黃鶴樓》,獲市政領導關注與好評;與企業合作,如2014為“長沙艦”繡制大幅原創湘繡《橘子洲頭》,與湘風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合作湘繡屏風《三生萬物》,收獲企業好評,擴大了影響力;與設計院所合作,如2014年與湘風中國合作開發的《瀟湘八景》,與昭山風景區合作開發的《昭山八景》等湘繡旅游產品,以書裝的形式,首次改變了湘繡傳統的包裝方式,一舉在中國旅游商品大賽中獲得金獎,再一次收獲關注和好評;與媒體合作,如2015年與好樣傳媒合作《星動亞洲》開播國禮,推出“水晶湘繡”,與湖南衛視《漢語橋》欄目合作漢語橋專屬水晶湘繡,獲得中外各界人士一致好評。同時中心的湘繡研發產品,在各文博會和國際旅游產品博覽會中屢獲佳績,受到各商家的關注與合作。如此,中心通過成果轉化,獲得經濟收入,從而支持中心研發的可持續發展。
通過3年的研發與總結,小范圍內的市場測試與推廣,更為準確地確立了湘繡的新產品研發的類型和生產研發模式,推出了自主湘繡品牌。在此基礎上以湘繡傳承與保護為基本目的,在科技、文化、設計與市場等方面,確立了一個智能化湘繡生產模式,確保湘繡精品質、高品相。一方面提升當代湘繡產品的藝術附加值和應用親和力,在促進當代湘繡產品銷售的同時,也能有效推動中國刺繡工藝重現輝煌,更是對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代變革和傳承創新。在人才培養上,中心為沙坪湘繡培訓了500名繡女,為學校培養了創新人才50人(其中研究生16人,本科生34人),為企業培養創新人才20人。
良好的合作模式、完善的機構設置、科學合理的運營與研究模式及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中心取得產學研成果的有力保障。研發中心取得初步成績,優勢在于結合了當地文化特色,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從理論到實踐、從計劃到實施的教學與實驗過程。在研究選題上較好地對接了企業,解決企業技術問題,重視研究生在產學研模式下的參與性,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大了應用型研究的比重,有明確的目標,有經費的支持,投入充分的研發精力,整合了高校綜合學科的研發資源,從設計、研發、生產到投入市場,學生作為參與者甚至領導者最大限度的發揮了他們的綜合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基礎研究對于湘繡品牌文化、定位起到了重要作用,應用研究支撐品牌的創新。在人才培養中,通過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中相互穿插,雙管齊下,既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鍛煉,能力得到提高,又確保了項目的順利進行。產學研合作教學為研究生的培養提供了大量的實踐平臺,湘繡創新研發中心推出的自主研發產品收到了市場反應,但是如何擴大市場,讓產學研成果經受住更大市場的檢驗,做到研發中心的自給自足,保障產學研合作平臺長久運行,需要時間來實踐。
[1]孫文輝. 湖湘文庫?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3-15
[2]杜炎. 旅游產業發展潛力的測度與評價[J]. 經濟地理,2014,34(6): 176-181
[3]徐靜. 藝術設計專業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研究[D]. 西北師范大學,2012.
湖南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125000-0137);湖南省研究生創新基地湘繡創新人才培養項目(編號:125000-3012)
孫舜堯(1972-),男,湖南師范大學副教授、湘繡創新研發中心主任、碩士生導師。E-Mail:ssyao1199@126.com
2016-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