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國梅
內容摘要:但是,現在的小孩普遍缺乏感恩之心,已經達到觸目驚心的地步。不懂得感恩的人格是不健全的,必將對青少年學生的成長產生不利影響。感恩教育是一種以人性喚起人性的人格教育。
關健詞:感恩教育 學生 健全人格
一.開展感恩教育的意義
首先,感恩教育是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需要。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優良傳統的民族,五千年歷史中孕育的許多優秀傳統美德,如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助人為樂、誠實篤信、戒奢節儉、防微杜漸、三省吾身、溫良恭儉讓的修身之道等,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感恩與圖報是社會上每個人都應該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的起碼的修養。
其次,感恩教育是健全學生人格的需要。感恩教育是一種以人性喚起人性的人格教育。通過感恩教育使學生明白,愛從來都是雙向的,誰都沒有只奉獻不回報的義務,誰也沒有只索取而不付出的權利。我們從父母、從他人、從社會那里得到多少恩惠,當以更大的誠意和實際行動給予回報。擁有一顆感恩之心,懂得知恩圖報的人,才是一個健全、健康的人。
二.小學生感恩報恩的要求
首先,學會說“謝謝”。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里或社會上得到同學、老師、家長和他人的幫助時,會說聲“謝謝”。在自己生日時,應該謝謝父母給了生命。
其次,學會關心他人、愛護他人。應主動關心老師的身體和生活,應主動去關心同學,特別是身體較差、學習困難、家庭特殊等同學。應主動去關心辛勤工作撫養子女的父母和年老體弱的長輩,記住父母的生日,在父母生日和母親節、父親節時獻上誠摯的祝福。應主動去關心需要關心的朋友和他人,特別是老弱病殘者。
再次,學會報答父母、他人、學校、社會和國家。應主動為老師和同學幫忙,以實際行動來報答學校和老師的關懷,主動為學校做好事。努力學習是對父母、老師和資助人的最好報答。愛護學校的公共財物和花草樹木,保持校園的環境衛生。如果條件許可,應該主動“施恩”去資助其他需要幫助的人,報答社會。
三.感恩教育的方法
1.情境滲透教育法。設計一些感恩教育情境,讓學生自己去體會“感恩”的重要意義很有必要。為此,學校可充分利用校園廣播、電視網絡、宣傳專欄、電子顯示屏、黑板報等各種宣傳媒體營造感恩教育的氛圍情境,如在每周一歌中教唱感恩歌曲,做到人人會唱感恩歌曲。出感恩教育專題黑板報和墻報。在廣播電視臺播出感恩歌曲專題和感恩電影專題以及《母子的生命之約》感恩節目等。在日常的學科教學尤其是人文學科的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在年段班級管理、集體活動和學校生活中應該滲透感恩教育。
2.實踐鍛煉法。感恩教育的實踐鍛煉法有多種表現形式。動手法。為你的感恩對象做一件事情,如學生親自動手做一些感恩卡片,在特定的時間獻給特定的人,或是在特定日子為特定的人做一些令其感動的小事情。寫作法。鼓勵學生在每周或每月把別人為其做過的比較感動的事情寫成周記或作文,在班上宣讀;舉辦“我最感動的人和事”感恩作文競賽。
3.專題活動法。在教師節、敬老節(重陽節)、母親節、父親節、中秋節以年段、班級等團體形式舉行大型的感恩活動,如母親節家長與子女聯歡活動,深情演唱感恩歌曲獻給母親;組織感恩教育主題班會;在寒假和暑假期間開展“我以什么形式感謝父母(恩人)”、“我為父母(恩人)做些什么”等報恩活動。
四.感恩教育的原則
1.針對性原則。實施感恩教育要了解學生對感恩的認識和期待,分析他們的心理特點(比如說逆反心理,你要他這樣做,他偏不這樣做)和接受能力,對感恩教育的內容選擇要合理而且要有震撼力,對感恩教育方式選擇也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要以理服人以情動人而不是一味灌輸感恩如何重要以及為什么要這樣做。而且,感恩教育的理想與現實可能有差距,老師要意識到并知道如何應對這樣的問題。
2.系統性原則。感恩教育要想取得實效,只靠學校單方面的努力還難以成功,需要得到家長們的大力支持與配合,也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幫助與支持。感恩教育不應只局限在課堂上老師的言傳身教,更應注意在現實生活中尤其是家庭教育中家長的言傳身教。
3.持久性原則。感恩的觀念和習慣的形成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期的持之以恒的努力。否則,可能半途而廢。全校教師特別是年段長、班主任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意識,把感恩教育貫徹到日常的每一學年、每一學期的教學、管理等本職工作之中,持之以恒地開展下去。學生學會了知恩圖報,就是當老師最大的幸福和財富。
4.情感性原則。感恩教育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在實施感恩教育的過程中要通過設置情景做到以情動人、以情感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在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的基礎上誘發學生的理性思考,避免空洞、枯燥、無情的說教。
基金項目: 2016年度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十三五”立項課題《在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中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的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16]GHB0053)》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甘肅省靖遠師范學校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