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光
◆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本文以前人的研究為基礎,以組織是一個具有認知能力的有機系統為假設條件,以演化視角對管理機制的概念、構成與分類進行詳細探析,從學理上揭示管理機制的演化過程,并在此過程中對管理機制、組織結構和組織行為之間的關系進行剖析。
關鍵詞:管理機制 分類 演化
管理機制的概念
管理機制是管理學家從物理學和生物學中借用并改造而來的概念。在物理學中機制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對熱能傳遞過程和效率的考察,據此,赫內斯(Hernes,1998)認為機制是能夠產生特定效果的一套有相互作用關系的部分或元素的集合,特定效果不是集合中任何一個部分或元素所能夠完全貢獻。機制不是機械部件或細節,而是傳動裝置和中介。在管理理論發展早期階段,組織環境相對穩定且組織結構也相對簡單,對物理學中的機制概念進行借用和改造是恰當的。隨著環境和組織結構日漸復雜,在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啟發下,管理學家開始認可生物學家將機制定義為生物體受外界刺激時而產生的一系列反應的觀點,并嘗試根據機制而不是規律來思考。對人們在公開場合觀察彼此并根據環境要求來調整自己行為的現象進行研究是社會科學家對機制探索的開端,但這僅僅是對個體間相互作用的機制進行探索。后來,莫頓(Merton,2010)利用生物學的機制概念對維持系統功能的結構和過程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這實際上是對社會與組織機制的早期研究。從此,管理機制在社會科學中的使用開始普遍。
管理機制的不同起源產生出二類不同的管理機制概念和相應不同的理論研究路徑。一類是起源于物理學而形成的個人主義方法論,另一類是起源于社會學而形成的集體主義方法論。第一類以均衡、最優和物理學隱喻為核心內容,將管理機制定義為具有強制性的約束(孫紹榮等,1995)、尋求分配均衡的辦法(張輝等,2002)等。期間,受到赫爾維茨(Leonid Hurwicz,1973)的系統性機制設計理論的影響,遵從這一研究路徑的學者開始從系統的角度對管理機制進行定義。往往將管理機制定義為管理系統內部的有機制約關系及運行機理(張勤生等,1997);是構成整體的各個部分和環節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合理制約,從而使系統整體良好發展的運行機構(李桂萍,2012);由系統結構、運行機理及作用方式等構成的工作系統(齊永智,2014)等。這類學者視組織為一個封閉的理性系統,以功能最大發揮為目的對管理機制進行定義。第二類以結構、文化和制度為核心內容,將管理機制定義為組織對外部刺激的系列反應(Selznick,1957)、系統內在運行和調節的方式及規律(方瑩,2009)。這類學者視組織為一個在環境中求生存的有機個體,完全被動地接受環境的選擇,以適應性為目的對管理機制進行定義。
管理機制研究者始終傾向去研究組織如何像一部傳動裝置一樣創造出效益,而忽略具有同樣社會功能的組織存在結構多樣化的事實。與物理和生物系統相比,社會組織是一種復雜的松散偶聯系統,組織結構和個體行為不一定都與管理結果有關(Buckey,1968;Ashby,1968)。因此,不僅要看到組織各部分的相互依賴,更要看到不同部分之間相互依賴程度的不一致(Wiener,1956)。組織中不但有制度和關系結構,而且還有從銘刻于人類身體和思想的習慣及技能中發現的具象結構,這些技能和習慣使關系與結構的再生產成為可能(斯科特、戴維斯,2011)。結構和關系是組織行動的基礎,組織行動使結構和關系得以再生產。因松散偶聯而形成的結構與關系中的冗余部分雖然被不斷再生產,但不產生任何效益。具象結構雖然在再生產過程中持續創造效益,卻不能夠通過關系和結構被描述。因此,通過結構和關系對管理機制進行定義是不科學的。
綜上所述,物理學中的機制概念是以能量跨時空傳遞為核心構建而成,生物學中的機制概念是以被動性適應為核心構建而成。對社會和組織機制概念的構建可以參考生物進化論的觀點,但不應簡單借用。雖然社會組織與生物組織同樣具有系統性、有機性、環境嵌植性和持續動態性特征,但是作為高級有機系統的組織具有主觀能動性,對環境是主動適應而不是被動選擇。環境對企業組織的影響主要是通過企業家的判斷來實現(伊迪斯·彭羅斯,2010),企業家認知是管理機制的核心內容。此外,任何組織都必須與其所處環境進行恰當交換以保證自己的生存和發展。但是在這個交換過程中,沒有哪一個管理者能夠完全清楚相關工作是如何完成的,因為組織能力零散地分布在不同組織成員手中(Winter,1990;Jansen,2008)。無論如何,在組織與環境之間以交換為目的而形成的信息流、物質流和人員流不但是組織與環境互動的本質體現,而且是組織行動結果的反映。這些流的循環往復使有效的組織結構和關系能夠被不斷再生產,將流納入到管理機制的研究中能夠很好解決冗余性結構和關系、以及具象結構所帶來的困擾。總之,管理機制是管理者認知觸發所帶動的物質流、信息流和人員流的循環往復及改變的方式和過程。其中,流對環境的影響屬于社會學研究范疇,流對組織的影響屬于管理學的研究范疇,這是界定管理機制研究邊界的標準。
管理機制的分類和演化
不同概念起源和研究假設導致管理機制分類出現多樣化現象。從泰勒(1912)創建科學管理伊始,組織就被視為實現目標的機器,因此,輸入機制、加工機制和輸出機制是重要的管理機制(Harbison & Meyers,1959),正反饋機制會提高組織效率,負反饋會降低組織效率(張輝等,2002)。同時,組織不是一成不變的,組織內部存在保持現狀的自然狀態機制和致力于改變現狀的人為干預機制(孫紹榮等,1995)。雖然受威廉姆森(2008)和西蒙(2011)的影響,嚴格機械式分類方法受到部分放松,信息成本控制機制和激勵相容機制也被認為是重要的管理機制(張勤生等,1997),但是將組織視為一部實現目標機器的前提假設并沒有改變,源自物理學的機制概念仍然主導研究思維。
隨著巴納德(Barnard,1938)和塞爾茲尼克(Selznick,1957)的研究逐漸受到重視,研究者開始將組織假設為在環境中求生存的有機體。有機體是復雜的適應性系統,內部具有為聚集和邊界而產生的標識機制、對大量外部輸入進行挑選并轉成內部結構的內部模型機制,以及通過對內部結構進行重新組裝以應對環境變化的積木機制(霍蘭,2011)。相應地,當源自生物學的機制概念開始主導管理機制研究思路時,對外適應和對內協調便成為管理機制研究的核心內容和分類基礎,巴納德(2013)甚至認為管理機制的核心就是協調。實際上作為有機自我調節系統,管理機制分為政策、控制和運營三種機制(Swinth,1974),政策和運營機制之間協作是解決干擾種類問題,運營和控制機制之間協作是解決干擾程度問題(Ashby,1952)。
在諾斯(2010)的經濟演化理論影響下,研究者開始將組織視為一個具有認知能力和主觀能動性的開放性有機系統。按照這種前提假設,從關系和結構角度看,管理機制分為技術、制度和文化三種機制(馮周卓,2005)。從行動和演化的角度看,管理機制分為取景機制(基于占據優勢地位的文化概念對相關問題的理解)、擴散機制(創建并傳遞觀念、結構和實踐)、轉化機制(被傳播的觀念和實踐被改造并應用到具體情境)和拼湊物品機制(對觀念和實踐等要素進行重組)四種(Campbell,2005)。從組織與環境的關系看,管理機制分為環境機制(環境影響過程)、認知機制(對外部影響進行概念化和解釋過程)、關系機制(個人、團隊和組織之間的聯結過程)(McAdam et al.,2001)。從組織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具體路徑來看,管理機制分為從宏觀到微觀的環境機制、從微觀到微觀的行動機制和從微觀到宏觀的轉換機制(Hedstrom、Swedberg,1998)。
綜上所述,組織尋求適應性的行為導致組織所處環境的復雜性增加,增加的環境復雜性反過來增加了組織尋求適應性的難度并使組織行為變得更加復雜,組織結構和管理機制也隨之變得更加復雜。上述學者的研究雖然客觀地反映了管理機制的演化過程,但對這種適應性與復雜性之間的互動過程描述并不完善。
首先,管理機制的內涵的確遵從變異、選擇和保持的演化過程。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機械式的管理機制在許多企業和組織中依然存在。此外,在組織中有些類別的管理機制變化速度較快,而有些類別的管理機制變化較慢,對于這種現象,目前的管理機制分類無法解釋。其次,組織是一個復雜的且具有認知能力的有機系統。既然是系統,內部必然存在不同的層級。根據組織系統的研究成果看,組織內部存在制度的、關系的和具象的三個相對獨立且彼此聯結的層面。目前的管理機制劃分不但不能將這三個層面有效地聯結起來,而且也不能作為三個層面通用的分析工具。再次,環境對組織的影響在進入組織之前是組織適應對象,進入到組織后這些影響就變成規劃對象和組織成員的認知對象,目前的管理機制分類忽略了這個過程。最后,由觀念、思想、制度、原則、現場經驗與技術共同塑造而成的慣例既是組織變革成功的保證,又是組織變革的障礙,目前的管理機制分類沒有對此提供答案。
為了克服這些問題,首先應該從組織整體層面將管理機制分為開發機制和探索機制。開發機制的重點在于對現有的物質流、信息流和人員流進行深入挖掘,以便提高組織管理的效果和效率。探索機制的重點在于尋找新的物質流、信息流和人員流,或者為這些流尋求新的循環方式。其次為了防止外部環境對組織技術實施過程的沖擊,組織往往構建隔離措施來屏蔽這些影響。隨著環境中制度的不斷完善,組織在合法性方面受到的影響越來越大,組織往往設置一些內部機構并采取一些行動來保證組織具有合法性。為了能夠使分布在組織中的能力和物質要素得到充分利用,組織必須對這些能力和要素進行整合。因此,可以在組織中間層面將管理機制分為保護性機制、合法性機制和整合機制。最后,根據信息流、物質流和人員流在組織與環境之間以及組織內部普遍流動的特征,可以考慮從組織內部基本層面將管理機制分為認知機制、規劃機制、建構機制、協調機制和解構機制。這種按流程順序的分類方法,不但能夠作為通用分析工具對組織內部不同層面進行分析,而且可以有效解釋慣例對信息流、物質流和人員流的影響。
結論
管理機制承載了過程和行動,過程和行動使結構與關系能夠被不斷再生產。管理機制是聯系組織與其所處環境的中介,能夠真實反映組織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和過程。管理機制是組織整體與其構成部分以及不同構成部分之間的聯結,能夠客觀反映整體與部分以及不同部分之間的互動關系和過程。管理機制是普遍性管理理論與特殊性管理理論之間的中層理論,能夠清楚地說明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的關系是如何產生的,是具體管理現象描述與普適性管理理論之間聯結。回顧管理理論研究的歷史,能夠被人們普遍接受且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管理理論不多,實踐指導性強的管理理論又由于過度情境化而難以推廣。因此,以管理機制為研究對象,大力開展基礎研究和經驗性研究是未來管理理論研究取得較大突破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莫頓,魯旭動等.科學社會學[M].商務印書館,2010
2.張輝,林鳳.管理機制創新[J].軟科學,2002,16(5)
3.李桂萍.論比較管理的研究對象[J].商業時代,2012(34)
4.齊永智.企業基因及其演化過程分析[J].商業時代,2014(36)
5.方瑩.基于遺傳基因視角的企業生態位結構分析[J].商業時代,2009(15)
6.W·理查德·斯科特,杰拉爾德·F·戴維斯,高俊山譯.組織理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7.伊迪斯·彭羅斯,趙曉譯.企業成長理論[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0
8.道格拉斯·C·諾斯,厲以平譯.經濟史上的結構和變革[M].商務印書館,2010
9.Leonid Hurwicz. The Design of Mechanisms for Resource Allocat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3,63(2)
10.Buckly,W..Sociology and Modern Systems Theory[M].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 Hall,1967
11.Ashby.W.R.The Effect of Experience on a Determinant System[J]. Behavioral Science,19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