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旅游產品的公共產品屬性已為人認知,但此屬性如何影響邊緣地旅游業仍被忽視,需從公共產品視角研究邊緣地旅游發展以厘清該影響。本文在對廣東肇慶案例的分析中發現:公共產品性質導致核心地通過旅游活動對邊緣地進行剝奪,而旅游消費主體的異地性、消費內容的廣泛性、消費后果的破壞性、消費過程的隨意性是旅游剝奪發生的主因。因此,邊緣地發展旅游需要開辟區外市場、豐富旅游產品、強化過程控制。研究結論益于準確認識邊緣地旅游發展效果,為應對旅游剝奪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旅游剝奪 公共產品 邊緣地
旅游已進入大眾化時代,各地競相發展旅游業,冀以旅游業帶動區域發展。旅游業的帶動作用是不穩定、不可靠的,珠三角邊緣地發展旅游業并未縮小與珠三角的差距,這使人反思旅游業的屬性、功能與作用。旅游產品是公共產品、準公共產品是近年反思的結果之一。旅游產品具有非排他性,是競爭性與非競爭性的綜合體(王玲,2010),旅游景區具有地方公共產品特征(姜真林等,2014)。作為公共產品,旅游產品需要全社會共同建設,但欠發達的邊緣地大量承擔公共產品生產是否合適,尚未引起人們的思考。針對此問題,本文從公共產品消費視角分析旅游活動對邊緣地的影響,并提出應對策略。
公共產品視角下的旅游產品
旅游產品分單項旅游產品、組合旅游產品與整體旅游產品,單項旅游產品與組合旅游產品都內含于整體旅游產品之中,旅游消費是對整體旅游產品的部分消費。整體旅游產品由區域內各種要素綜合構成,是區域地方性的綜合表現。在承載力范圍內,整體旅游產品具有非排他性與非競爭性,符合公共產品的特征。
旅游產品主要由旅游業提供,旅游業有三大支柱產業:景區業、酒店業與旅游交通業。景區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國家公園是純公共產品,中國由于行政性壟斷導致國家公園供給價格偏高(馬梅,2003),但不能否定它的公共產品性質。改革開放后,中國將風景名勝區的管理權力下放至地方,屬地管理強化了旅游景區的地方公共產品特征(姜真林等,2014)。旅游交通由公共交通與旅游專用交通構成,公共交通是公共產品,使旅游交通具有公共產品特征。由于散客與自駕游比重增大更使旅游交通演變為公共交通。散客出游主要依靠公共交通,自駕游主要利用道路等公共基礎設施,二者均依靠公共產品而成行。酒店業為例外,但酒店不是旅游核心吸引要素,不能影響旅游產品的本質屬性。
旅游產品的吸引力(競爭力)是以地方性為代表的目的地社會、文化、經濟及自然環境的綜合體,其中文化與自然環境最為重要。歷史文化是先民遺留給后代的寶貴財富,屬于全體民眾。文化是當地民眾的精神力量,服務于當地居民與旅游者,具有公益性。自然環境為居民生產生活提供空間,優美環境為生活提供良好氛圍。自然環境中的優秀部分成為旅游資源,是旅游吸引力的載體。它們是居民生活與旅游活動不可缺少物質載體,為居民與游客共用。旅游產品是區域文化與自然的精華部分,為居民共有共享資源,利于當地,服務周邊,既服務當地居民、也服務于其他民眾。
公共產品消費導致邊緣地旅游剝奪
旅游產品由旅游業產品和目的地公共產品構成(韓春鮮等,2008),特別是景區產品是地方公共產品(姜真林等,2014)。旅游產品生產不限于旅游企業內,也延伸到相關部門,如交通、通訊、環衛、零售等部門。旅游產品生產成本不僅包含旅游企業成本,還應包括相關部門部分生產成本,或稱之為社會成本。公共產品由當地政府使用本區收入(稅收)生產或購買的產品,供居民使用。在行政區經濟模式下,轄區居民才能享用公共產品,但旅游產品的公共屬性使區外人員能夠消費公共產品。在旅游城市,旅游者對公共產品的消費更為普遍。旅游者的介入對目的地產生的后果是當地居民對公共產品的消費減少,甚至被剝奪;加快公共產品的消耗、損壞速度,更多的財政資金用于公共產品的維護、保養、維修、建設,即增加用于公共產品的財政投入相當于投入旅游活動。對客源地產生的影響則相反,本應用于居民周末休閑所需的公園、廣場及娛樂等公共設施因外出旅游而可以減少,該部分投入減少的資金用于其他公共產品及福利設施建設,或提高了客源地民生及福祉。廣東肇慶是珠三角的邊緣地,也是珠三角旅游目的地;廣州是核心地,也是肇慶的客源地。比較兩地的公共預算(見表1),肇慶財政支出遠大于收入,財政赤字占財政收入的70%左右;廣州財政支出與收入比較接近,財政赤字占收入的20%左右,表明肇慶財政收入用于公共產品的數量大、比例高,超出按肇慶當地實際水平應負擔的公共支出。因此,旅游活動使目的地公共產品費用增加而客源地公共產品費用減少。換言之,通過旅游活動使公共產品的費用實現了由目的地到客源地的轉移,相當于客源地借助旅游活動實現對目的地的利益剝奪。
邊緣地與核心地的特殊關系使它們成為目的地-客源地(D-O)關系,二者之間旅游活動頻繁,核心地成為邊緣地最大的客源市場。基于近便關系的邊緣地與核心地,二者間旅游活動呈現客流量大、時間短、重游率高等特征。核心地游客對當地政府提供的旅游設施使用率高,私人部門提供的設施使用少,甚至不使用。核心地游客在邊緣地主要消費作為公共產品部分的旅游產品。公共產品消費的利益轉移現象更為突出。既有發展路徑還在強化二者的D-O關系,核心地憑借其優勢地位通過規劃等手段促使邊緣地作為區域綠地保護好環境為其提供公共產品,邊緣地為迎合核心地客源市場不斷按其需求建設旅游設施。二者D-O關系的加強更強化二者間的旅游剝奪。在珠三角邊緣地肇慶,廣州等地與肇慶之間的旅游活動正成為肇慶旅游產品價值流失的主要介體,造成廣州等核心地對肇慶的利益剝奪。大量廣州人周末到肇慶休閑旅游(見表2),且多是自駕游、一日游。據廣東省旅游局2007年調查,肇慶自駕游比重按景點與住宿問卷計算分別為55.15%和36.64%,全省為28.30%和28.31%,肇慶遠高于全省水平;一日游游客比重肇慶為38.37%,條件相當的惠州與陽江僅為6%和6.67%,全省平均為27.70%,肇慶比例也偏大。肇慶旅游減輕了廣州市政府建設市內公園、綠地等設施的壓力,肇慶各景區幾乎成為廣州的郊野公園。隨著交通的便利及私家車的普及,這種趨勢日益嚴重。
旅游產品消費中旅游剝奪產生的原因
旅游剝奪是一定條件下以旅游活動為媒介的利益由目的地向客源地轉移的現象(廖繼武,2015)。游客消費旅游產品時并未完全按其所含價值購買,而是以低于價值的價格交換,由此導致旅游產品價值流失。流失的價值并未消失,而是通過旅游消費活動發生轉移,由目的地轉移到客源地,導致目的地利益受損。旅游消費成為旅游剝奪發生的關鍵環節,旅游消費主體、消費內容、消費過程與消費后果都能引發旅游產品價值轉移。
(一)消費主體異地性引致旅游剝奪
旅游產品提供既有公共部門-政府,也有私有部門-企業。公共產品價格與價值存在差額,差額部分由政府財政支付。政府財政來自稅收,稅收取之于民眾,公共產品最后由民眾消費,形成價值在行政區內的有效循環。旅游消費中外地游客的參與,打破了價值的區內循環模式,因游客并未向目的地政府納稅,而是納稅于客源地政府。游客消費本應由核心地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借助旅游活動由邊緣地提供,邊緣地稅收通過旅游產品消費轉移到了客源地,減少了核心地財政支出,增加了邊緣地財政支出,即核心地通過區內居民往邊緣地的旅游消費實現對邊緣地的利益剝奪。核心地游客前往邊緣地越多,價值轉移越多,剝奪就越嚴重。遠距離游客旅游活動消費私人部門提供的產品多,如住宿部門、餐飲部門等,旅游剝奪不明顯。
(二)消費內容廣泛性產生旅游剝奪
旅游產品是由目的地提供的所有與旅游活動直接間接相關的各種要素的總和,既有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也包括私有部門提供的市場產品。公共產品未能排除區外旅游者消費,而核心地游客消費內容包含相當多公共產品。在旅游活動中,若消費公共產品較多,則消費私有產品產生的收益不能抵消公共產品的生產成本,則此消費對目的地旅游經濟產生負向影響,即增加了公共產品生產成本,造成政府支出的擴大,因旅游活動而多支出的部分相當支付給旅游者所在地。肇慶旅游線路產品中一日游與二日游占多,考察廣州旅行社提供的線路產品,一日游的經典行程是七星巖-宋城墻-牌坊廣場,此線路中宋城墻與牌坊廣場均為免費景點。肇慶尚有眾多免費景區,如波海公園、環星湖綠道等。它們是廣州旅行社線路產品中的常見內容。再考慮散客與自駕客,則游客對公共產品的消費更為普遍。由于消費內容廣泛且不限定,致使邊緣地旅游消費更多地演變為公共產品消費,從而產生旅游剝奪。
(三)消費后果破壞性引發旅游剝奪
旅游消費是綜合性消費,游客更追求享受性與發展性活動。肇慶作為旅游城市為迎合此消費傾向加大該服務投資,2010年娛樂業投資額為26451萬元,2013年猛增至70782萬元,4年間增長了167.59%。享受性與發展性消費是非低碳的,會造成資源消耗,并產生污染。旅游者消費公共產品的不良后果包括對道路橋梁等公用設施及旅游硬件設施的破壞,加大維修成本;使之老化速度加快,增加維護成本;旅游活動對公共設施的廣泛使用增大公共設施管理費用。由于旅游發展,對肇慶公共設施管理提出更高要求,政府加大對該行業投資力度以促其發展。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額近年呈增長趨勢,且在全市投資總額中的比重逐步上升(見表3)。旅游消費的不良后果使政府公共支出增加,增加的公共支出應由游客所在地承擔,實際為邊緣地負擔,因而產生了利益轉移。
(四)消費過程隨意性催生旅游剝奪
旅游產品消費過程是動態的,是游客活動與旅游業相互作用的過程。旅游消費過程并非由單方面決定,而是旅游者與旅游業共同決定。旅游業為更好滿足游客需求,有意提供多種產品供游客選擇。游客需求的多樣性與公共產品低成本性促使游客對公共產品形成特殊偏好,更愿意消費公共產品。公共產品主要為當地居民服務,更能表現地方特色,游客消費公共產品更能體驗當地文化與習俗,也增加游客選擇公共產品的機會,增強游客的選擇權。上述原因使旅游消費過程隨意性大,隨意性增加游客消費公共產品的幾率。散客與自駕客消費過程隨意性更為明顯,對公共產品更為偏好。游客對公共產品的偏好加劇對目的地公共產品的消費,加劇旅游剝奪。
邊緣地旅游發展對策
核心地與邊緣地的不對等地位使二者間旅游活動帶來雙方利益的轉移,形成對邊緣地的剝奪。邊緣地要減少此種不良影響,需要在旅游市場、旅游產品等方面做出改進。
(一)開發外地市場,實現消費主體多元化
以核心地游客為主體的旅游活動產生旅游剝奪,改變游客構成則能有效減緩旅游剝奪。肇慶邊緣地則應開發珠三角以外市場。肇慶珠三角區外市場僅有陽江客源稍多,其他市場均需大力開發,特別是省外市場。廣西市場已有一定基礎,要利用二廣六市旅游合作機遇,鞏固擴大六市基礎旅游市場;二廣高速懷集連州段開通,湘南、湘中、湘西地區到肇慶距離縮短,利用此便利條件開發湖南市場;貴廣高鐵開通,肇慶成為大西南通往珠三角的首站與近便通道,宜大力開拓大西南市場。此外還應擺脫廣州中心城市的屏蔽效應,開發長三角、京津冀等發達旅游市場,鞏固港澳市場,開發東南亞市場。通過改變市場結構,減少核心地旅游市場對肇慶的旅游剝奪。
(二)完善產品內容,延長消費過程
核心地游客具有消費公共產品的偏好,需要改變旅游產品、延長消費過程,引導游客消費私有產品。肇慶景區以星湖景區為龍頭,其他景區遠為遜色。要按高中低端旅游產品協調發展的原則開發旅游產品。肇慶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可開發文化旅游產品,重點開發宋文化、國硯文化、包公文化為主題的景區,傾力將其打造成潛質景區,與星湖景區形成產品群,構成眾星捧月的旅游產品群,讓游客在肇慶能有多次、多種消費,提供游客消費時間長的旅游產品。酒店中奧威斯、星湖兩店較好,其他多為三星級以下酒店,檔次低,缺少四星級中檔酒店,需要增加中檔酒店,滿足不同游客需要。通過不同旅游產品的協調,實現一次肇慶行的多要素同次消費,延長消費過程。
(三)改善產品類型,減少負面后果
旅游活動對環境存在負面影響,但不同類型旅游產品影響相異,可以開發對環境影響較小的旅游產品,如生態旅游產品、觀光旅游產品、體驗旅游產品等,達到減少負面后果的目的。針對自助游與自駕游,需要加強對旅客的引導,建立該類旅游規范,減少環境影響。旅游過程中產生的垃圾可設置分類回收制度,回收垃圾達一定數量贈送優惠卷或門票等。對團體旅游,需要加強導游與領隊的環境意識,明確他們在旅游活動中的環境責任,通過導游與領隊約束游客非綠色行為。在旅游活動中規范線路設計,鼓勵旅行社產品設計中增加收費旅游設施的利用,減少公共設施的使用,從而減緩公共設施的破損與老化。
(四)提供專業化服務,減少消費的隨意性
由于旅游消費的隨意性使旅客的消費過程不可控,出現旅客對公共產品的過度消費,引發旅游剝奪。減少旅游剝奪的關鍵是對消費過程的控制:一是加強旅游產品設計與規劃,使旅游活動過程緊湊而連續性強,從源頭上減少旅客的隨意行為;二是提高旅游服務的專業化水準,通過服務水平的提高滿足旅客的多樣需求,引導旅客消費,使旅客行為與旅游服務相匹配;三是實行旅游產品的精品化與大眾化,以滿足多數游客的旅游需求,將大部分游客的消費行為控制在有限線路中,減少旅客對公共設施的使用;四是充分發揮旅游標識的引導作用,通過標識系統盡量引導旅客前往收費景區,減少對公共設施的使用。
結論
核心-邊緣是一種普遍空間結構,邊緣與核心之間的特殊關系使二者之間旅游活動頻繁。邊緣地作為目的地吸引大量核心地居民,核心地成為邊緣地主要客源地,邊緣地為核心地提供旅游產品,核心地與邊緣地形成單向的O-D關系。本文選取存在核心邊緣關系的廣州與肇慶作為案例,通過對雙方旅游活動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核心地與邊緣地間旅游活動存在不合理現象,主要有單向旅游流、邊緣地旅游市場單一化、一日游比重大等。這些現象導致邊緣地利益向核心地轉移,即為旅游剝奪。
旅游產品的公共產品屬性是導致不合理現象的重要原因,邊緣地旅游產品成為本地與核心地二者的公共產品,在公共產品免費消費未能實現等價交換的條件下,生產主體與消費主體的錯位導致邊緣地利益通過旅游活動轉移到核心地,即核心地憑借二者的核心邊緣關系形成對邊緣地的剝奪。
旅游剝奪是通過核心地居民對邊緣地旅游產品的特殊消費實現的,旅游消費中消費主體的異地性、消費內容的廣泛性、消費后果的破壞性、消費過程的隨意性導致核心地居民偏向邊緣地公共產品消費,而非私有產品消費。
強化對消費的控制是邊緣地應對旅游剝奪的關鍵,具體應對措施包括:開發外地市場減少核心地游客比重、完善產品內容提高私有產品消費比重、改善產品類型減少旅游污物排放、提高專業化服務水準減少公共產品消費機會等。
本文結論有益于準確認識邊緣地旅游發展的作用,為邊緣地旅游政策制訂提供理論依據,并為邊緣地旅游業提供發展思路。
參考文獻:
1.Fleischer A, Felsenstein D. Support for rural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27(4)
2.王玲.國際化大都市的旅游產品公共屬性研究[J].世界經濟情況,2010,23(6)
3.姜真林,蘇志平,朱珠.旅游景區地方公共產品性質分析[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4(2)
4.馬梅.公共產品悖論——國家公園旅游產品生產分析[J].旅游學刊,2003,18(4)
5.韓春鮮,馬耀峰.旅游業、旅游業產品及旅游產品的概念闡釋[J].旅游論壇,2008,1(4)
6.廖繼武.旅游剝奪:邊緣地旅游旺丁不旺財的學理解析[J].旅游學刊,2015,30(9)
7.李爽,黃福才,李建中.旅游公共服務:內涵、特征與分類框架[J]. 旅游學刊,2010,25(4)
8.徐菊鳳,潘悅然.旅游公共服務的理論認知與實踐判斷——兼與李爽商榷[J].旅游學刊,2014,29(1)
9.李爽,甘巧林,劉望保.旅游公共服務體系:一個理論框架的構建[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5)
10.李爽,黃福才,錢麗蕓.旅游公共服務多元化供給:政府職能定位與模式選擇研究[J].旅游學刊,2012,27(2)
11.宋慧林,蔣依依,王元地.政府旅游公共營銷的實現機制和路徑選擇——基于扎根理論的一個探索性研究[J]. 旅游學刊,2015,30(1)
12.熊元斌,蔣昕.區域旅游公共營銷的生成與模式建構[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11)
13.黃燕玲,羅盛鋒,丁培毅.供需感知視角下的旅游公共服務發展研究——以桂林國家旅游綜合改革試驗區為例[J].旅游學刊,2010,25(7)
14.吳國清.跨行政區旅游公共服務一體化提供機制設計[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4(5)
15.程浩,管磊.對公共產品理論的認識[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2,23(6)
16.廖繼武.邊緣地旅游形象的層次構建——以肇慶為例[J]. 旅游論壇,2013,6(6)
17.Gronau W,Kagermeier A. Key factors for successful leisure and tourism public transport provision[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07,15(2)
18.Karamustafa K. Tourism public policy and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failur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5,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