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聽
摘要:隨著我國市場競爭和市場不確定性越來越激烈,各行業均認識到內部優勢取得對企業持續發展的重要性。目前企業各類間接成本占總成本的比例不斷上漲,急需引進一種全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論。而作業成本作為替代傳統成本方法的有效方法之一,近幾年備受關注。作業成本法不僅可以提升企業的作業效率,減少間接成本比例,而且可以優化企業財務結構,科學、合理的分配費用。但是就目前的作業成本研究而言,主要集中于作業成本方法研究,而鮮有整體性的研究作業成本的推廣與應用現狀、途徑等。鑒于此,本文試圖在系統的歸納與總結作業成本基本知識和可行性分析基礎上,著重提出幾方面作業成本推廣的途徑。期望對企業優化作業有所啟示。
關鍵詞:作業成本;應用;對策
作業成本法最早是由1941年美國會計學家埃里科克勒提出的作業會計衍生而來,之后在1998年第一次在美國一家企業開始實踐試用,并獲得巨大成功,從此便推向全世界。作業成本法雖然是供財務系統使用的,但是分析特定時間的盈利能力才是作業成本法的本質作用。作業成本法目前在西方國家得到了普遍應用,但是在我國仍然是難以推廣,其中存在許多限制因素,例如技術落后、財務人才缺乏等。因此,作業成本法是否可以在我國推廣應用以及如何推廣應用成為了當下理論界與企業界急需回答的問題。本文試圖在對作業成本基本情況闡釋基礎上,著重對其在我國的推廣應用可行性條件及途徑進行研究。
一、作業成本概述
作業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簡稱ABC法,它彌補了傳統成本分析方法的不足,是推動成本管理由傳統管理模式轉變為現代化管理模式的重要動力之一。成本作業法的運用,改變了以定額、定時等單一方式的分配基礎,找到了資源消耗與成本對象間的分配因果關系,能夠更加精確的進行成本分配。作業成本是一種以作業為中心的成本管理和成本核算方法,主要通過實時跟蹤作業活動并及時對其成本進行確認和計量,在此基礎上完善可增值作業、剔除不增值作業并獲得科學有效的決策依據的成本管理和成本核算方法。作業成本運用的前提主要有兩個:一是企業產品是消耗作業的;二是這種作業是消耗資源的。它的原理主要是根據成本動因的不同進行成本庫設置,然后根據不同產品消耗的作業量不同分配至各自的成本庫當中,最后再計算各產品的總作業成本和單位作業成本。實際上,作業成本的分配過程主要是兩個雙向階段:一是資源-作業階段,資源到作業是資源動因的傳遞,而作業到資源是作業消耗;二是作業-成本對象階段,作業到成本對象是作業動因的傳遞,而成本對象到作業是成本消耗。
作業成本法與傳統成本法既有聯系又有差別。二者具有聯系,它們均是對成本進行分配的核算方法,其中成本的構成要素是相同的,均是由人工費用、原材料、折舊、制造費用構成。二者具有差別,傳統成本分配是以企業部門作為成本庫,這樣就會隱含著一個前提,就是產品產量和投入資源的增加比例是相同的,因此傳統成本法一般均會以定額或者定時作為計算標準。這種方法的弊端在高新技術企業和制造業中體現異常明顯。而作業成本法是以物流鏈、價值鏈及作業鏈為計算基礎的,根據各自的動因計算分配率,然后將作業成本按照分配率進行分配。這將極大的提高企業資源利用率。
二、我國作業成本法推廣應用可行性分析
根據以往文獻歸納總結,作業成本法的推廣應用條件可行性可以分為條件可行性和前景可行性。
(一)可行性條件分析
目前我國運用作業成本法存在許多限制因素,例如觀念落后、社會環境并未形成、企業技術水平落后、財務人才缺乏等。同時隨著我國科技發展,企業對外交流日益頻繁,也逐漸涌現出了許多可行性條件因素。根據以往文獻,作業成本的運用條件總體上可以歸納為四條:一是間接費用在總成本中占的比例較高,且管理者對對其財務系統的信息及時性、有效性等均不滿意;二是企業的產品種類很復雜,生產環節很繁瑣;三是財務核算系統和生產作業的調整頻率不一致;四是企業已經很好的運用和實施了精益生產管理方式。
同時我國的大環境也存為作業成本可行性因素提供了條件。首先作業成本法不再是針對定時或者定額標準核算,而是針對供應鏈、價值鏈和作業鏈進行核算的,剔除了不增值的作業環節。而目前我國很多企業已經實現去除無效作業、有效降低企業的資源耗費;其次作業成本法對制造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的資源高效利用更加有利,隨著我國分享經濟政策的實行,我國的互聯網環境日益成熟,計算機系統運用日益頻繁,高新技術企業逐漸增加;再次我國的工作效率仍然有待提高,而作業成本法可以及時的提供準確信息;最后我國的企業對管理方法及管理決策有效性越來越重視,這也為作業成本法的推廣與應用創造了條件。
(二)可行性前景分析
目前我國有少數高新技術企業和制造業已經采用了作業成本法。作業成本法在我國還是具有很好的前景的。首先,就我國國情而言,作業成本法中包含了先進的管理思想,它對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目前我國計算機自動化越來越普及,企業管理越來越需要打破傳統的管理模式。因此,作業成本法將會是推動我國互聯網環境與管理思想發展的重要動力 。其次,作業成本法可以將作業與產品聯系起來,通過作業成本法可以提升產品的質量,這很符合當下我國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最小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管理效率。最后,作業成本法可以及時的提供準確的信息,它主要聚焦于間接費用的減少,去掉不增值環節,這也對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重要意義。因此,作業成本法未來在我國企業中將會大為推廣。
三、我國作業成本的推廣和應用途徑
(一)強化人才培訓與招聘機制
強化人才培訓與招聘機制是我國作業成本推廣與應用的有效途徑之一。首先,要對現有人才進行專業培訓,目前我國高校財務專業學生學習財務知識已經實現電算化,計算機能力也逐漸成為大學生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就新引進的作業成本法而言,這些人才還不能及時的上手操作,需要經過專業的作業成本培訓才能為企業的作業成本推廣貢獻價值。其次,要強化招聘機制,招聘也是人力資源的重要部分,要嚴格把關招聘程序的公平、公正和合理性,對新進人員要實行“老員工帶新員工”機制,并將此機制放入績效管理考核中。此外,在測試應聘人員能力時,要側重于成本管理和計算機操作知識測驗,為推廣和應用作業成本奠定基礎。總之,人才培養是作業成本得以大力推廣的關鍵所在,沒有人才,任何措施都是“華而不實”。
(二)搭建信息系統平臺
搭建信息系統平臺是當下互聯網環境的特殊要求。在互聯網+、大數據、智能機器時代,任何行業、領域均需要互聯網系統平臺進行聯結。一是要建立網絡化的作業成本中心,利用網絡的快速化對作業鏈進行分析,確定作業成本中心和主要的作業成本。二是要利用信息系統平臺及時匯總企業資源,以系統為資源庫,對其分配至各作業。三是明確成本對象,對所有的商品進行匯總,并將市場、顧客、作業中心納入成本管理系統中。四是根據成本動因分配至各商品,強化成本控制,利用互聯網實時監督作業鏈動態。五是強化對成本作業的績效評估,利用系統平臺交換財務信息,及時對其成本進行績效評價和績效管理。總之,以上作業成本的任何步驟均離不開當下互聯網環境。
四、結語
作業成本是當下去掉不增值環節、縮小間接費用最有效的方式,也是與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密切契合的方法之一。它的引進不但益于我國企業更有效的利用有限資源創造價值最大化,而且可以獲得企業財務系統與財務結構的優化升級。但是目前作業成本法在我國的推廣與應用還不是很普及,有待進一步推廣。鑒于此,本文主要達到了三個研究目的:一是綜述了作業成本的概念、原理、過程及與傳統成本法的區別與聯系;二是分析了我國實施作業成本的條件可行性和前景可行性;三是提出了兩方面我國推廣作業成本的途徑,分別是人才強化與系統平臺的搭建。但是鑒于篇幅限制,關于途徑方面并不能更加詳細的闡釋,希望后續研究可以進一步深入探討。
參考文獻:
[1]葉林虎.作業成本法在我國企業中的應用探討[J].當代經濟,2010(8):114-115.
[2]張紹玲.作業成本法的含義應用現狀及推廣[J].江蘇商論,2007(2):58-59.
[3]韓國成.作業成本的推廣和應用探討[J].財經界,2016(3):50-50.
(作者單位:寧波長城精工實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