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雷
【摘 要】要想使種植的芹菜產量升高,就需要一定的知識基礎和技術手段。芹菜的本身及環境因子的影響,都會產生各種病蟲害,所以我們要對主要的病蟲害加以了解和分析,并掌握防治病蟲害的主要辦法。
【關鍵詞】芹菜;高產種植;病蟲害防治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main pests, and put forward some method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Key words] celery; high yield planting; pest control
1 芹菜的高產種植
1.1 注重選種、播種、育苗
青芹又名香刀芹,植株為半直立狀態,植株約70cm高;而鐵桿芹的植株高大、葉色濃綠,葉柄莖為實心;葉綠缺刻較深,莖桿上有7~8條小棱,抽薹較晚,產量較高,較耐貯藏和運輸,并且較耐寒。一般來說,抽薹遲的芹菜品種適合春天栽種。因為芹菜喜冷涼環境,但需要被播種在高溫季節,并且在播種前需要被低溫催芽。播種之后需要經常灑水,來保持床土的濕潤。當幼苗長出3~4 片真葉時,需要進行移苗。因為幼苗正常情況下是不整齊的,移苗時應該注意先移大苗,后移小苗。待幼苗大概長出7~8 片真葉的時候,方可定植。
1.2 對溫度的控制
芹菜葉叢若長期生長在低溫的條件下,植株容易從營養生長轉變為生殖生長。生長激素赤霉素也可以代替低溫的效果,但如果用赤霉素處理芹菜植株的話,植株的生長雖然迅速,但極易受到凍害。因此,當氣溫低于-5 ℃時,除了對其施行大棚加小棚的覆蓋外,小棚的外部還需要加層草簾,或蓋1層舊薄膜、紡布等保溫物于植株表面。直到芹菜成熟采收后上市。
1.3 對水肥的管理
對于芹菜的種植土壤的施肥應以基肥為主,病情大概占總施肥量的 80%。進行基肥時,最好施用腐熟的有機肥 60~75 t/hm2,同時施用葉菜類的專用復混肥 1.5~1.8 t/hm2。由于實心芹的根系淺,對土壤濕度的要求比較高,應該經常澆水,來保持土壤濕潤。除此之外,適時地對其噴施適量的生長調節劑。為了提高產量以及改良品質,在采收前的30~50d之中每天對葉面噴施 1 次濃度為10 mg/kg的赤霉素。赤霉素往往在出現干旱、弱光、低溫或短日照等不利于植株生長的環境條件下會表現出更好的效果。
2 芹菜的病蟲害防治工作
2.1 對土壤進行消毒
土壤是作物生長的前提,作物的根系埋于土中,植物所需的水分,養分都由根從土壤里吸收運輸到植物體的各個部位,并土壤的溫度也對植物體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度土壤的消毒就顯得尤為重土壤的消毒也有物理方法和化學方法之分,物理方法是通過暴曬消毒,蒸汽消毒等高溫的方法將土壤中的部分微生物殺死。化學方法要用 50%的2 kg/畝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和細土 300~600 kg進行攪拌, 均勻地撒在畦內或者做蓋種處理, 對斑枯病等病害進行預防。
2.2 加強對小苗的管理
芹菜的幼苗生長速度緩慢,應該及時拔除雜草,防止草害。在齊苗后最好勤澆稀糞水,每次澆灌15.0~22.5 t/hm2,促進幼苗的生長。事實上,芹菜對低溫的需求是逐漸降低的,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采種時最好對種子進行相應的春化處理,以保證發芽工作的正常進行。適度地控制光照和溫度,使其葉片在最適的環境下生長發育,可縮短其幼年期的時間。
2.3 進行物理和化學的防治措施
對于芹菜來說,最常見的病就是斑枯病和葉斑病,這兩種病害主要危害的是葉片,初發病時,葉片會產生淡褐色油漬狀的小斑點,然后逐漸擴散,葉片中央部分開始壞死,邊緣明顯,外緣呈深褐色,中央為褐色,并散生著黑色的小斑點。對于此病癥,可以選擇使用 40%的福星乳油 5 000倍液、或者75%的百菌清 600 倍液, 在發病初期每隔 7~10 d 噴施 1 次, 并防治2~3 次。除此之外,芹菜的軟腐病又被稱作“爛疙瘩”,屬于細菌性病害,一般在生長的中后期時,封壟遮蔭、地面潮濕的情況下容易造成此病。此病主要發生在葉柄基部和莖上。防治此軟腐病的方法可選擇使用 47%的加瑞農可濕性粉劑400~600 倍液, 或者 25%的噻枯唑可濕性粉劑 800 倍液, 或新植霉素等溶液對植物發病處進行噴霧。
3 結語
通過本文的簡單介紹,可以了解到芹菜的高產種植工作的程序是非常重要的,同時也了解到芹菜的多種病蟲害。對于芹菜這種可用價值高,營養價值好的作物,我們有必要在其高產種植方面下功夫,不僅為了產生更多的經濟價值,更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要。在高產種植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對選苗、育苗的工作加以重視,更要積極地進行病蟲害防治工作,保證芹菜合適的生長環境,從而提高產量和質量。
參考文獻:
[1]劉衛東,徐亞娟.芹菜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4(13).
[2]胡劍文,阮卓卿,湯少英.芹菜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J].南方農業,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