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丹丹
摘要: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道路,歷史上遺留下的豐富多彩的歷史財富,都是當代人創造當代業績的智慧源泉。《三國演義》中豐富而富有智慧的故事發展處處展現著中國先人的聰明智慧,無疑對當代經濟市場有著直接的或間接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三國演義》市場經濟政策
三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最為動蕩不安的時期,政治昏暗,“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弱勢群體揭竿而起,“一時多少英雄豪杰”。而政治格局的動蕩必然導致經濟市場的動搖,眾多能人志士也明白經濟對于掌權執事的重要性,在東漢末年至西晉之問,提出各種政策來應對經濟問題。
一、減稅:從曹操的屯田制到曹丕的減稅令
公元196年,曹操為了解決軍糧問題,開始在許都屯田。后來又下令在各郡國屯田。曹魏屯田對安置流民,開墾荒地,恢復農業生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曹操統北方創造了物質條件。但屯田制的剝削較重,屯田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身份不自由,屯田士兵則更加艱苦。曹魏后期,屯田剝削量日益加重,分配比例競達官八民二的程度,引起了屯田民的逃亡和反抗。
曹丕即位時,在經濟方面,繼續發展屯田制,施行谷帛易市,穩定社會秩序。黃初末,魏國國庫充實,累積巨萬,基本解決戰爭造成的通貨膨脹問題。同時,采取戰略防守,恢復生產。也為應對如曹操執政時因“高稅收”引發的百姓反抗問題,曹丕重民生,除禁令,輕關稅,禁止私仇,廣議輕刑,與民休養,提倡節儉、薄葬,使北方地區重現安定繁榮局面。
在東漢末年,劉焉父子先后擔任益州牧,用以寬制寬之政策以治蜀,逐引致豪強壟斷土地及山澤資源,因而減低稅收。
由此可見,稅收對于個國家來說是,必要的,是一項有力的固國之策,是維持個國家長久發展的基本手段,但對執政者來說,最關鍵的是怎么把握這個度。就如現在“世界上所有的國家均有政府,政府運轉所需的開支主要通過稅收解決,所以,稅收是政府預算的來源,同時政府通過稅收的變動,調節經濟運行,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從各國實際情況來看,在出現有效需求不斷下滑時,國家財政局不僅要適當調整財政支出的結構規模,更需采取減稅的政策拮施。在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后,中國政府就意識到結構性減稅是中國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有增有減的稅制優化來調控經濟,結構性減稅在促進中國經濟增長和稅制結構優化方面正發揮著重要作用,達到引導經濟內在恢復的目的。
二、戰略:從三顧茅廬到《隆中對》
諸葛亮在未出山的情況下就對政治格局和天下大勢了解的清二楚,通篇《隆中對》方面制定了戰略決策,即“天時地利人和”,諸葛亮認為,在這三因素中,劉備“天時”和“地利”的劣勢很明顯,在只占有“人和”優勢的情況下,僅不能正面進攻曹操,又不能立刻拿下孫權,諸葛亮提出必須在曹操和孫權三大軍事集團的弱勢環節上,挖掘出新大勢力范圍作為劉備生存和發展的根據地。我們也可以讀出諸葛亮又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戰略步驟,一是取荊州為立足之地,從荊州開始發展第三方勢力;二是取西川建基業,以四川的天險為依托,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三是在系列的基礎工作之上,積極采取各種政治措施,招納各位賢才,發展壯大自己的基業。通過諸葛亮段隆中的對答,將天下大勢及今后發展分析得無比透徹,同時也為劉備提出了準確的戰略地位,使得劉備集團在強者如林和槍林彈雨的夾縫中生存和發展了下來,并在三國中占有席之地,成為支重要力量。戰略定位是事關全局和方向上的謀略,在經濟市場上也同樣,最終是否能取得勝利,首先在于戰略定位是否正確。
企業為應對當今社會愈演愈烈的經濟全球化競爭,首先要在茫茫大海中找準自己的定位,打造出大眾有印象的企業文化,再制定確切的戰略,如何步步使自己的企業獲得最終的勝利。對于中國企業來說,不僅要迎接本土公司,還有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跨國公司的挑戰。首先要求要做到知己知彼,準確、客觀、冷靜地分析競爭雙方之問的優勢和劣勢,同時要全面掌握世界經濟形勢和市場狀況,運用不對稱的戰爭策略,尋找競爭對手的薄弱環節和自己可能生成和發展的空間,進行全面的準確謀劃,使自己也有鼎足之勢。經濟市場中的企業定位完成后,按照戰略計劃,然后具體完善自己的戰略,從細節入手加以詳細化,使企業在戰爭過程中,能及時應對對手的招數,使自己在市場上占有席之地,最好能成為壟斷廠商。“《三國演義》其實就是向我們展示了一條弱者如何生存和發展的道路。”
三、博弈:從赤壁之戰到空城計
赤壁之戰之前,其實曹操拿下了荊州,正是起風發之時,是不可否認的博弈模型中最強勢的A;孫權占據著江東,麾下有著眾多賢士,是處于中問位置的B;劉備則因剛打了敗仗,軍事政治經濟方面都處于劣勢,是博弈模型中實實在在的弱勢c。A在擊敗自若小的C后,就把野心放在了B上,要么不做大,要做就做最大,這是曹操當時的雄心壯志,如果能夠打下東吳,那么曹操的統計劃也就指日可待。作為A,必然知道BC會有聯合的可能,因此曹操的當務之急并不是吞下東吳而是阻止孫權與劉備的聯盟。可惜的是,曹操并沒有想到這點,更是在無意中將孫權完全推向了劉備那。這場博弈中,A的表現并不盡如人意,那么再來看看B的表現,孫權也是個聰達之人,在曹操打敗劉備之后,他就意識到下個目標就是自己,于是派出了博弈大師魯肅打探情況,積極尋找合作機會,以免自己處于被動之地。C也有著最正確的選擇,在孫劉聯盟中默默收斂自己的力量,擴充自己在與曹操交戰中損失的兵力。最后的結果,就是BC的聯盟,一把火將A燒回了北方。
商場如戰場,戰爭方面的故事我們可以從博弈論的角度審視,我們當然也可以把它運用到經濟生活中,也許就有可能收到柳暗花明的效果。強者不可能永遠是強者,弱者也不會是永遠的弱者,劉備猶如搶手博弈中的C,在不經意間看到什么是我們所需求的產品,抓住機會在市場中站住腳跟,與之前的B,甚至于A展開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