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新
摘要:山區縣農村無線調頻廣播覆蓋網建設對改變農村文化環境、發展經濟尤為重要,以紫陽縣為研究案例,對其建設無線調頻廣播覆蓋網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實施的關鍵環節進行了探討。認為:山區縣域無線調頻廣播覆蓋網建設對山區縣域信息傳遞、經濟發展、環境改善尤為必要;現代技術使得覆蓋網建設能達到播出性能好、播出質量高、投資少,安裝、維護、擴容簡單,控制靈活、穩定、可靠的效果;建設發展的關鍵是:高山轉播臺、信號傳輸備份、可尋址控制擴容,設備、電源備份,維護隊伍建立等。
關鍵詞:無線調頻廣播覆蓋網關鍵環節紫陽
一、紫陽廣播傳輸網建設的基本情況
紫陽縣位于秦嶺以南、漢江上游、大巴山北側,與重慶市城口縣、四川省萬源市交界,總面積2204平方公里,人口35萬,21鎮,205個行政村,19個街道居委會,1700個自然村。截止2015年底,全縣建設了座1000瓦主發射臺,一座100瓦轉播臺,21座鎮發射臺,500個收擴點,覆蓋全縣19個社區居委會及大部分行政村和自然村,廣播覆蓋率達到85%,全縣農民可以通過收聽廣播了解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方針政策及科技致富信息。
二、紫陽全縣發展調頻廣播傳輸網的必要性
(一)信息社會發展需要。市場經濟時代信息至關重要,它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通過調頻廣播這個平臺對外宣傳紫陽,讓外界了解紫陽;對內宣傳黨和地方各級政府的方針政策,實時新聞、氣象預報,豐富廣大農民的文化生活;縣、鎮兩級政府及村委會指揮應對處置公共突發事件和自然災害中的搶險救災工作都需要個信息傳輸平臺。因此建立個以縣級為中心,覆蓋全縣的調頻廣播傳輸網勢在必行。
(二)農村經濟發展需要。十三五期間紫陽縣確立生態立縣、產業強縣、旅游興縣戰略。通過調頻廣播這個傳輸平臺可以擴大和增加宣傳面及宣傳渠道,提高宣傳效率,推動農村工作開展。讓廣大村民及時掌握政策、了解信息,調整自己的產業結構、經營模式,選擇適合自己的信息來幫助自己改善生產和生活環境,盡快走上致富之路。
(三)山區自然環境需要。紫陽縣山大溝深、坡陡路險,地理環境惡劣,群眾居住分散,自然災害頻繁,建設有線廣播網投入大、施工難,不利于有線廣播組網。建設個以廣播電視局前端為中心的無線調頻廣播網,縣、鎮、村可以獨立召開廣播會議,發布信息,指揮應對處置公共突發事件或自然災害中的搶險救災。2010年紫陽縣發生7.18特大自然災害,在重災區紅椿鎮,鎮廣播站積極配合鎮政府充分利用廣播及時發布預警信息,通知撤離、疏散群眾,確保了人員安全,降低了人民財產損失,受到了當地人民群眾的贊揚和上級政府、業務部門的表彰。
三、紫陽建設調頻廣播的可行性
調頻廣播是高頻振蕩信號的頻率隨著調制信號(廣播節目的音頻信號)幅度的變化而變化的廣播方式。無線調頻廣播傳輸是將聲音信號通過電纜或無線傳輸送到調頻發射機作為信號源,通過發射機、發射天線將廣播信號轉換成無線電信號,進行無線傳輸,在接收端采用專用調頻廣播收擴機或調頻收音機收聽的廣播方法。無線調頻廣播,具有不需立桿架線、覆蓋范圍廣、安裝維護方便、投資少、使用方便、物美價廉的優點。
(一)無線調頻廣播性能好、播出質量高、投資少。無線調頻發射機把音頻信號調制為射頻信號,再將射頻信號通過天線發射出去,調頻接收設備將射頻信號接收并調制成音頻信號進行廣播,在傳輸過程中避免了線路中高頻和低頻損耗。當前采用先進的數字頻率合成直接調頻技術,雜波少、諧波抑制好、效率高、性能好。所以調頻收擴設備播出的聲音高音洪亮、低音渾厚,聲線飽滿,音質優美、清晰。
(二)無線調頻廣播安裝、維護、擴容簡單。采用無線調頻廣播傳輸節目,只要將發射機與發射天線用饋線相連,再將發射天線安裝在發射塔上,終端收擴點使用調頻收擴機驅動高音喇叭,通上電源即可接收調頻廣播。收擴機采用個體接收,設備檢修也很簡便,只需檢修損壞的終端設備即可,避免了傳統有線廣播巡線檢修難的問題。近年來無線調頻廣播技術發展迅速,只要在無線調頻信號覆蓋的范圍以內,使用無數個調頻接收設備都可以接收,可無限擴容,有利于居住分散的農村安裝調頻廣播自動收擴點。
(三)可尋址控制靈活、穩定、可靠。調頻廣播前端使用數字編碼控制技術,對終端廣播設備進行點對點遠程控制。每個調頻廣播接收點、都有個地址碼,控制中心可以對鄉鎮發射臺、調頻廣播收擴點實現自動控制,任意打開某點或某片的調頻接收設備,就可以進行廣播。調頻發射前級采用副載波(SCA)可尋址控制技術,利用調頻廣播基帶中的SCA副信道,將尋址信息采用數字調制方式來實現廣播尋址控制,頻率準確穩定,誤碼率低,控制收擴設備開關機可靠。調頻發射機采用微電腦鎖相,發射頻率不漂移,調頻接收設備設置了頻率、地址碼,音箱要打開正常廣播必須同時接收到兩種信號,缺不可,避免了誤開機。
四、紫陽縣無線調頻廣播網建設的關鍵環節
(一)建設高山轉播臺。建設高山轉播臺覆蓋已建成調頻廣播覆蓋網的覆蓋盲區,增加收擴點設備,擴大覆蓋面,提高覆蓋率。縣廣播電視局組織專業技術人員確定發射臺建臺地點、使用頻率,制定技術方案,并組織專家論證,確認方案的科學性、可行性。高山轉播臺,接收1000瓦主發射臺無線信號進行轉播,通過無線傳輸的方式將前端傳來的廣播節目或鄉鎮需發布的信息傳送到沒有調頻廣播信號的行政村,自然村。逐步健全村廣播室,實現縣、鎮、村三級控制,村委會可以利用收擴點設備召開廣播會,發布信息。形成個縣、鄉鎮、村三級傳輸的調頻廣播全覆蓋網,使廣播覆蓋率達到95%以上。
(二)信號傳輸備份。縣廣播電臺提供優質調頻廣播節目信號源,將節目信號調制到92MHz傳輸到有線電視機房,混合到有線電視網絡。通過光纜傳輸到神峰山100W發射臺,發射臺發射頻率94.SMHz。神峰山發射臺將調頻廣播信號發送到米溪梁1000W發射臺,米溪梁調頻廣播發射臺發射頻率104MHz,為鄉鎮轉播臺、高山轉播臺提供無線信號。通過有線電視光纜共纜傳輸,將調頻廣播信號傳輸到各鄉鎮發射臺,傳輸頻率92MHz,為鄉鎮發射臺提供信號源,實現無線、有線信號互為備份,確保調頻廣播節目正常播出。高山轉播臺、行政村、自然村的調頻廣播收擴機,均采用雙頻輸入,確保調頻廣播節目正常接收。
(三)可尋址控制擴容。縣局可尋址系統把調頻廣播發射臺、收擴點進行分區編碼,
址碼。控制系統縣級優先,對鄉鎮調頻廣播發射臺、調頻廣播自動收擴點進行自動控制,可以任意打開某發射臺或收擴點,實現點對點、點對面廣播。鄉鎮安裝編碼控制器,控制轄區內收擴點,鄉鎮可以通過編碼控制器任意打開調頻廣播自動收擴點發布信息或應急廣播。隨著轉播臺和收擴點的增加,逐步增加村級編碼控制器,滿足點對點,點對面控制及縣、鎮、村三級控制。
(四)設備、電源備份。為保證調頻廣播節目及應急廣播的正常播出,逐步配備調頻廣播發射、接收設備和易損配件。轉播臺配備汽油發電機。220伏市電、自發電雙輸入,人工切換。定期檢修轉播臺配備的汽油發電機,確保調頻廣播正常播出。
綜合來看,山區縣域無線調頻廣播網的建成,建立了對內、對外宣傳、指揮應對公共突發事件和自然災害搶險救災工作的信息傳輸平臺,促進了紫陽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而且技術成熟。通過近幾年建設、維護,紫陽縣無線調頻廣播覆蓋網信號穩定,播出質量高,適合山區發展,已經為鞏固黨和國家在農村的宣傳陣地加大了力度,指導農民發展旅游、保護生態,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加快建設生態、文明、富裕、和諧的新紫陽起到了明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