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瑤
摘要:本文對“學生工”的勞動權益保護進行研究,通過分析目前“學生工”的權益受到的實際侵害并提出解決的方案,所得結果對于保護大學生的勞動權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學生工”權益法律建議
學生工,指的是大四學生畢業之前到用人單位工作的情況。大學生在已經與單位簽下就業協議書后,在大四階段提前進入單位工作。用人單位將這段時間稱為“實習期”,短則兩個月,長則一年半載,這段時間里,“學生工”的身份十分尷尬。由于并未完全畢業,其仍受到學校的管理,但是又脫離學校到公司工作,其安全得不到學校的保障,也得不到公司對勞動者的基本對待,處于十分危險的權利真空階段。
由于勞動力市場供過于求、“學生工”權益保障的法律缺位、部分用人單位違法用工、大學生法律意識缺乏等原因導致“學生工”權益受到許多侵害,如未享有相關基本待遇、工作期間的傷害難以得到救濟等。為構建完備的保護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法律體系,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和公平的就業條件,保護“學生工”的合法權益,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改進。
一、完善“學生工”實習的勞動法律法規
我們可借鑒國內外相關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國對大中專院校“學生工”實習管理的立法尚處于“空白”狀態的現狀,由教育部、勞動社會保障部等相關部門根據《教育法》、《勞動法》和國家相關條例出臺《大學生實習條例》,通過專門立法來規范“學生工”行為,規定“學生工”的最低報酬標準、工傷賠償、社會保險等各項權利。把實習期間的“學生工”納入法律的調整范圍,切實降低“學生工”因實習期間權益受損進行維權的成本,保障大學生合法權益,使實習期間“學生工”的權益保障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從而為大學生就業提供幫助。
二、完善各方監督管理制度
“學生工”的實習可以通過以相關法律為基礎建立的系列學校管理制度、有關行政部門監督管理制度、用人單位的人員管理制度和司法機關的監督制度來進行規范和管理。
就學校而言,學校可以建立“學生工”實習和兼職管理制度,加強對“學生工”實習和兼職的保護。通過參與簽訂“學生工”和用人單位的實習協議來達到監督和保護目的,
方面履行對學生的管理責任,另一方面起到了對用人單位的監督作用。學校應積極與各用人單位接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平臺,也讓更多企業了解本校的“學生工”實習管理規定。
就行政機關而言,可以通過其行政能力為“學生工”創造更好的實習環境。首先,加大政府監管力度,加強對用人單位和中介市場的管理和監督,規范人才市場、勞動力市場的秩序;其次,構建相關的服務機制,改革相關的社會保障制度,制定套比較完整的權益保障機制,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最后,借鑒德國大學生實習體系,構建企業等單位接納大學生實習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將接納“學生工”實習納入企業及有關部門社會責任的必要組成部分,并提供相關經費補助和政策優惠。
就司法機關而言,可以加強對侵害在校大學生實習和兼職權益的行為的打擊力度,加重對違法人員懲治拮施,以達到預防侵害的目的。
三、完善司法救濟途徑
“學生工”與用人單位所建立的是種特殊的勞動關系,屬事實上的勞動關系,也應納入到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的適用范圍。“學生工”勞動權利的實現應配置相應的救濟程序:高校應建立“學生工”勞動糾紛調解委員會,在“學生工”與用人單位發生糾紛時參與雙方的調解工作;勞動仲裁機構應有專門的受理“學生工”勞動權益糾紛的部門,“學生工”可與正式員工樣在勞動權益受到侵害時到仲裁機構申請仲裁;法院可成立專門的大學生勞動糾紛法庭,更有效方便快捷地維護“學生工”權利,以保障就業市場的有序與穩定;司法行政機關應完善相關的機制,打擊侵權違法行為,切實有效地維護“學生工”的合法利益,維護勞動市場的秩序。
同時,建立“學生工”實習侵權司法協調救濟機制。盡快制定勞動爭議調解仲裁制度,通過刑事和解程序使實習雙方自愿達成和解,侵權方給予受侵權方刑事附帶民事賠償,及時恢復“學生工”的合法權益,從根本上預防“學生工”實習侵權違法犯罪的發生。拓寬權利救濟途徑,切實維護“學生工”的合法權益②。
四、總結
大學生是未來社會建設的生力軍,是國家重要的人力資源,要構建民主法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需要這些力量的支持。保障“學生工”的勞動權益,對于保護國家的人力資源具有重要意義。人力資源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在強調以人為本的社會環境中,要關注大學生與社會的第步接觸,建立社會化的保障機制,使整個社會環境都來支持大學生的社會第課,構建大學生進入社會的暢通通道,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