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沈 陽
媒介的未來圖景,何樣?
□ 文/沈 陽
技術的發展與需求的升級使得新媒體加速擴張,未來媒體雛形初現,掌握當下態勢,窺見未來圖景成為媒體調整布局、轉型發展之必要。
媒介形態 未來媒介 短視頻 大數據 人工智能
清晨,燈和空調自動開啟;洗臉水已經調至適合的溫度;戴上帶有虛擬現實的眼鏡,孩子向你揮手;吃完早飯,眨幾下眼睛,汽車自動帶著你行駛在上班路上,你開啟了視頻會議……未來,媒體將通過萬物媒體化實現人與媒介信息的一體化 。視頻讓每一個人都可以辦電視臺;VR可以讓每一個人做白日夢;無人機讓我們具有飛鳥的視角。
過去一年及未來媒體的格局可概括為“三多” 。第一是多平臺到達。當今的傳播絕對不會僅僅用到一個平臺,而是需要用微博、微信、移動視頻直播、短視頻社交、H5等來組合。多平臺到達能最大化地把網絡紅利聚集。第二是多渠道網絡。各大媒體平臺(media platform),諸如UCweb、微博、微信,對自媒體給予高度關注,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為了規避傳統媒體的版權風險。這種做法不僅使自媒體的話語權得到了極大提升,同時也促進了這些自媒體的多渠道化布局。只有實現了多渠道網絡才能實現網絡溢價。第三是多介質融合。
過去的一年可以看到,網生代已經躍入到媒體市場中,網生代的人從小浸潤在互聯網中,現已成為互聯網、新媒體上的主力軍。從小養成互聯網思維的他們,能夠快速切入新平臺,體驗互聯網新事物。今天的自媒體給了他們新的生存方式,比如移動直播、短視頻、圖片社交、音頻社交等新穎的表達方式,都受到了他們的追捧。他們是網紅經濟和直播經濟的寵兒,互聯網新形式是他們樂于表達、善于交互、維系粉絲的重要渠道;在虛擬世界收割一部分粉絲,通過流量、打賞、平臺直接補貼或獎勵等實現變現。然而,就拿“00后”為例,他們中最大的也就只有16歲,思想心智尚未發展成熟。在面對充斥著各種信息和刺激的互聯網,和日益復雜的線上和線下的社交關系,他們還不一定能成熟理智地做出選擇和判斷。這些,都給網絡治理工作提出了挑戰。

沈 陽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移動視頻直播在過去的一年給傳統媒體帶來很多變化,有發布會的直播、有秀場的直播、有生活的直播,還有很多突發事件的直播。在未來短視頻社交領域、短視頻直播領域會有一家日活在億級的超級APP出現。因此在未來一年最大的風口仍然是移動視頻或者說短視頻。短視頻蓬勃發展的原因有以下幾個:1. 移動視頻生產能力的整體提升;2. 互聯網用戶的年輕化。年輕受眾對于移動視頻發布具有偏好性,因此樂于分享短視頻;3. 短視頻領域已經開始涌現出一些好的盈利模式,比如移動視頻直播。換句話說,基于視頻直播的電商還有粉絲經濟已經開始成型了;4.人們在移動互聯網上消費時間的增加;同時,傳統媒體的人才加速向移動互聯網新媒體領域轉移,這些都使移動互聯網在內容生產質量上逐步提高。這種人才的流動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由此可知,民間的內容制作水準會整體提升。
在未來,短視頻社交這個領域涉及的關鍵技術是視頻中的對象和人物識別,這項技術應該可以把短視頻中的內容識別出來,并且進行聚合,就像人們在科幻片中看到的場景:一個犯罪分子,在經過街頭攝像頭時,留下了很多對案件偵查有關的影像,對于這些影像中關鍵對象的識別可大幅提升破案率。所以未來,誰能掌握這項技術,誰的技術的智能性最優,誰在視頻時代競爭中的優勢就最大。
雖然當前新聞報道大部分工作都要依靠人工。只有極少量的工作量由機器來承擔,而且呈現模塊化、板塊化;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完美結合,將會越來越側重于人工智能自動生成的篇章級別的撰寫,到了未來,通過機器輔助的稿件寫作可能會達到30%-50%。因此,大數據對于媒體行業的影響現在僅僅處于早期階段。
雖然在現階段,大數據主要是應用在傳播領域。但大數據在媒體中的應用也僅僅用到表一層、表二層、里一層、里二層以及四層交互非常少。例如前段時間調控房價政策出臺,這時需要有大數據模型立即預測出,北上廣深未來一年中,房價到底是漲還是跌,但現在還沒有,離那一步還有很遙遠的距離。可以這么說,大數據是整個媒體發展的終極武器。在未來,大數據將會更加廣泛地應用于內容制作本身。
大數據技術將進一步驅動媒體向全息、全知、全能進化發展。全媒體的發展會推廣驅動 VR的應用和普及。垂直網站、興趣社區、行業媒體、自媒體等全平臺對于VR的推廣,將助力概念的普及和產品應用的推廣。涵蓋行業資訊、產品測評、玩家交流、VR創投、資源推介等類型游戲、電影、產品發布、互聯網巨頭布局將成為關注熱點。
在未來媒體世界,全息交互延伸用戶感知,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將實現無縫對接;全知數據解讀用戶的每一種需求,多終端實時提供個性化服務,所想即所得式的媒體服務滲透各個場景;全能媒體提供智慧解決方案,個體節點信息與媒介內容信息在同一個平臺上實現交互,媒體成為信息和服務對接的全能管家。一場顛覆性的行業變革即將到來。 作者是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編 輯 陳國權 2468711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