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渝
這個標題,是郭子章詩《播平過慈姥石》中的一句。那慈姥石,在平越北路。明代郭子章時的平越,屬四川省播州宣慰司管轄,在今天貴州福泉市的地域內。只是不知,慈姥石于今安在?
一句“為祝全黔求太平”,不僅是郭子章及當時貴州“漢夷”百姓的愿望,也是此后400多年來黔人的夙愿。
但當時,黔中漢夷百姓要“求天平”,何其難矣!
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六月,郭子章到達貴陽赴任處理平播事宜。郭子章到任時,貴州面臨的局勢兇險,“萬事均鞭長莫及馬腹”。對于郭子章個人而言,“以孤軍冒重圍,舉家百口縶萬死一生之地,恐畏百至”,在險惡壞境中,有這樣復雜的心態,是十分自然真實的。
在當時的貴州,最有實力的是土司。在眾多土司中,水西安氏與播州楊氏距離最近,關系最復雜,實力不相上下,彼此影響最大。更為重要的是,“黔省會偪近酋穴,僅隔一江”,水西安氏的治所就在貴陽城中,倘若水西與楊氏聯合,兩者里應外合,貴陽將腹背受敵,難以保全,整個戰局也會因之發生改變。
水西這一舉足輕重的地位,使得土司安氏家族成為朝廷和播州爭相拉攏的目標。特別是水西安氏也曾有不服明廷的“前科”,“唇齒狐兎之疑,人猶不能釋然”。
這時,一個十分干練而貼心的官員來到郭子章的帳下。他是楊寅秋,郭子章的兒女親家、同為江西泰和人。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十一月,楊寅秋奉命入黔,任貴州巡按使、監軍。這是52歲的楊寅秋二次入黔。13年前,即萬歷十四年(1586年),楊寅秋曾出任貴州右參議,分守新鎮、都勻,并平定答千“苖亂”,因功遷云南副使。而此時重返,他所面對的貴州,用他在《黔中與弟貞叔書》中的話來說:“黔中一切尚似亂麻”,“此中一切,如簞瓢陋巷之家,欲作陶朱勾當”。楊寅秋憑著他在貴州與土司打過交道的經驗,將形勢看得明白:“黔之可當酋者,獨安氏耳。”在抵黔之初,他即向郭子章獻言,以計離間安、楊兩宣慰使,爭取安疆臣為我所用。這正與郭子章的籌劃不謀而合。因為,郭子章被委任為貴州巡撫后,從豫章入楚,沿途訊問播州楊氏情形,都說“楊氏與安氏唇齒相依,合之則蔓,離之則潰”。到貴州后,又“詢之按臣宋興祖及司道,無不僉同。已督臣樞臣合謀,又無不僉同”。
郭子章權衡其中利弊之后,決定聯合水西安氏,對付播州楊應龍。他在文字很長的《請貸安疆臣陳恩王嘉猷疏》中,提出要從大局出發,以平播亂為先:“安疆臣年方弱冠,志切請纓,近以楊酋之亂,臣等一檄之躬同士卒防守烏江,此即疆臣忠順之跡”,郭子章請求朝廷“斟酌于情于法之中,而審度于事與勢之外”,“尤望皇上弘開使過之仁,大霈賞功之澤,專其責不疑其黨,錄其新不責其舊”(郭子章:《黔草》卷一,《奏疏》)。郭子章一方面為安疆臣向朝廷求情,另一方面從中調解,妥善處理了安氏家族內部爭斗的遺留問題,從而取得了水西安氏土司的信任。在爭取到安疆臣和鎮雄土官隴澄(即安堯臣)兄弟的支持后,實力雖弱的貴州,由于內部隱患已除,不再有后顧之憂。
為了切實穩定水西,此間,郭子章還采取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舉措,那就是后來一些廷臣據以彈劾他的口實:與安疆臣歃血盟誓,答應在平定播州之后,將原來播州侵水西的水煙、天旺等烏江地六百里,賞還水西,以酬謝安氏的功勞。
那一天,郭子章在本署東園的漢前將軍關侯神武祠,舉行了隆重的儀式,與宣慰安疆臣等盟約。盟文中說:“貴州宣慰使安疆臣,本火濟之胄,而母淑人鳳氏,亦沈氏之儔,世篤忠順,富蓄精銳……如能戮力掃穴,悉心為國,剖貪惏之豕心,獻突梯之鼠首,本院合奏朝廷,申明前旨,褒汝元功,懋膺上賞。今舉大事,須當歃血,上告皇天后土,下告山川神祗,如疆臣與陳恩王嘉猷等陽為聽命,陰故敗謀,以誤本院,負朝廷,貽笑天下,則不忠在疆臣等,有如此血。如疆臣等功成之日,本院頓改初心,不為題請,則不忠在本院,亦有如此血。惟神正直鑒此血誠,有不如約者,其亟殛之。”
在郭子章的眼里,安疆臣是與楊應龍截然不同的土司。他在若干年后撰寫《黔中平播始末》時回憶道:“臣經畢節衛至貴州府,計九站三百余里,皆安疆臣地方。疆臣迎送,長跪執禮,近恭及諭,以謹守臣節,以保封疆,輒叩首領教,似一馴雅修整少年也。”
關于安疆臣,史籍中的記載甚少,只知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安國亨去世后,疆臣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襲宣慰使職;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去世,由其弟安堯臣(隴澄)襲職。據《大定縣志·家墓》載,安疆臣墓在“城北螺螄塘,檢討貴定邱禾實為之銘”,并記其生卒年稱:“公生于萬歷九年辛巳正月初二日,卒于萬歷三十六年戊申十一月初六日,歷年二十八歲。葬于雨龍山之麓,螺螄塘之滸。”如是,疆臣是英年早逝。就在郭子章為他向朝廷提出“請貸疆臣,以斷播援”之時,安疆臣也向朝廷自奏:“播警方殷,臣心未白。諸臣督責,進退皆罪,恐難立功”。可見他也明白,此事如若不說清楚,自己也將陷于兩難之地。好在“帝復優詔答之,仍用子章計也”。優詔是如何說的?未見載于史,但從郭子章的《溫旨獎勵諭安疆臣隴澄》一文中,可以知道萬歷帝當時的態度:“溫旨有忠義之褒,有喜悅之綸,有誰敢妄生讒毀之語”;“上心更嘉悅,汝家更忠義,謗言三至決不信矣”(《黔草》卷十)。
于是,這才有后來的“檄水西兵三萬,助守貴陽”,“疆臣兵從沙溪入”,“水西、鎮雄兵克桃溪;焚楊氏廳舍及其家廟,遂入播州”,使原先僵持的戰局大為改觀。五月丁未,貴州一路的總兵李應祥“合水西、鎮雄諸部兵,直抵海龍囤,與諸道兵會,遂圍之”。
可是,即使有了皇帝的“優詔”,有了顯赫的戰功,安疆臣和他的水西勁旅依然得不到李化龍及蜀方主將的充分尊重和完全信任。李化龍多次發出牌票,對安疆臣橫加責難。甚至嚴斥安疆臣“明有首鼠兩端之情,坐觀成敗之跡,昭昭在人耳目矣。”總認為“水西官兵,素稱與賊有唇齒之交,令人不能無疑”……
盡管勇敢剽悍又擅長山地作戰的水西軍已然勝券在握,但一系列的不信任,最后導致海龍囤決戰之前,原本“獨攻其后”的安疆臣水西軍,又被懷疑“所部受賊重賄,多與通,且潛遺火藥于賊。故賊不備其后”。于是,李化龍終于發出《行畢節道退兵攻屯》牌票,令安疆臣部“退后一舍,嚴防奔逸”,將所奪地盡讓官軍,“自愿”遠嫌,移駐海龍壩。細讀李化龍的這一通牌票,很可以看出這位統帥當時的復雜心思。表面上看,說得冠冕堂皇:“成功之日,不問攻守,一體論功并敘,決不分別。”但骨子里,卻始終認為安疆臣部“犬羊之性”,對“夷人”不放心、不信任。
非常難得的是,與李化龍截然不同,郭子章早就有十分通達的華夷觀念。他一向認為,“夷民亦人也,不可以威詟,則化誨而懷服之。”郭子章任貴州巡撫期間,長年與“夷”人處事,逐漸改變了以“方局”辨夷狄的傳統觀念。他在《龍泉記》中,曾對所謂“夷”的含義有所引申,認為:“或曰,黔龍泉故夷區也。嗟乎,舜與文非東夷西夷之人邪,而惡可以方局邪!”既然舜與文王,一個是東夷,一個是西夷,如此圣人都是“夷”人,怎么還可以憑借“方局”來劃分辨別所謂“夷狄”呢?他不但不以夷狄視勝朝,而且對當時的“蠻夷”地區,也主張區別對待。他在為楊寅秋的《綏交錄》作序時,十分明確地表白:“猶之夷也,有夷之夷,擯之可也;有華之夷,字之可也。而更有乍叛乍臣之夷,有似華非華之夷,擯之不可,不得不存之以固吾藩;字之不可,不得不鋤之以去吾亂。”這種對夷狄應該區別對待的主張,郭子章不僅表達于文字,更在自己的仕宦生涯中切實實行。特別是在平定播州的過程中,他的分化“夷人”、安撫水西、聯合安氏應對楊氏的決策,為平播之役的全勝創造了重要條件。
客觀地說,郭子章也好,楊寅秋也好,對水西安疆臣的意圖和行為當然還是有所戒備的,擔心其“陽順陰逆”。但他們對安氏及其水西部眾卻總是誠心以待,從大局出發。因為作為貴州的主政者,他們十分清楚,自從楊應龍發難伊始,“天下疑安氏為助”。如果安氏真的助楊,那么,不僅“逆龍”難誅,“貴州省亦不可保”,故此才定議,“務收安氏之心,使之為朝廷用,而不為楊氏用”。于是,郭子章“于貴州竭力鼓舞,推心接納,令其建功,以報朝廷”。這“推心”二字,其實才是極不容易做到的。而真正全力實施這一方略的,惟有楊寅秋。
令人扼腕的是,楊寅秋此時已是病入膏肓。播平慶功之時,郭子章發現,他“歸來飲至容色黎黑,不能即席次”。郭子章急忙為之上奏朝廷,請“皇上憐允回籍調理”。楊寅秋回里后,郭子章數次派人前往探視,而楊寅秋總是把黔人黔事縈之于心。不久,“竟長逝矣”!
郭子章為好友楊寅秋哭,為貴州哭,亦為已哭。雖然播州已平,播州地也已一分為二:設遵義府,歸屬四川管轄;設平越府,歸屬貴州管轄。在忙碌于處理平播善后諸事的空隙中,郭子章仍然掛懷于水西。
郭子章在平播軍中,曾多次給安疆臣、隴澄兄弟檄文諭示,反復作正面鼓勵,而不去一味指責:“如安氏先世,通路云南,至今奢香驛之名,流芳百世,大征香爐,加以右參政之官,具載史冊。此皆忠義不朽之報,彼崛強者竟何益乎?”“看得宣慰使安疆臣千年忠孝之家,弓裘之嗣”。他很坦誠地希望,安疆臣兄弟能“知本院之為安氏子孫慮之深遠也,不獨為今日也。”
平播后,郭子章在寫給安疆臣的母親鳳氏的《播平諭鳳氏》中說:“皇上之恩加汝母子,欲汝保障西南為地方生靈耳。本院之厚待汝母子,欲汝忠順朝廷,亦為地方生靈耳。汝母子心事忠赤,本院亦能諒之。但有不知事體目把,在外多事,上不思皇上之恩,中不體本院之意,下不顧壞汝母子忠順之名,利歸于奴,罪歸于主……令若輩誑汝也”,這是循循善誘的教導,也是十分切實的告誡。
當時,郭子章正在極力上疏求退。但即使是在這樣的時候,他仍然心系水西安氏的前途。他說:“我亦要上疏乞休,不知后來老爺意思若何爾。我在此教誨汝,目把們事事忠順,我即去亦無后慮。以后公文,汝母子要字字看過,用關防鈐記……汝尚無孫,可戒疆臣不宜夜飲,要早起勤干公事。隴澄還當娶妾。在水西,早得一二孫,則四十八枝人心方有系屬。此第一要緊之。……要子孫,當行好事,行好事第一要忠順朝廷,第二毋得害侵百姓。汝母子勤行之,他日子孫不蕃衍,吾不信也。”(《黔草》卷十)這哪里是一省之長給下屬的諭示?簡直就是一位長者對晚輩的諄諄叮囑。當然,這也是這位明代在貴州任職最久的巡撫,因愛黔至深而憂之最切的一塊“心結”。因為,他深知,地方的安寧,正系于此。
后來,直到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十月丙申,面對幾位科臣的彈劾,郭子章還不得不為自己、也為水西作“當廷自辯”許多年后,郭子章在《黔中平播始末》中這樣寫道:“夫天下之理,威之入于恩也易,恩之入于威也難。子章之于安氏,方以恩收之耳,豈可遽以法裁之乎。不裁,必恃恩而多求,裁之,則生怨而啟事。……據理而折衷,奉法而定制。即子章亦可因而操縱,以行其控御之術。此定西南之長策也。……楊氏未滅,則憂楊氏;楊氏既滅,而憂安氏。天下之事,善始不若善終”(《傳草》卷十四)。這才真是深思熟慮而得的肺腑之言!
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年逾66歲的郭子章終于得到“陛下許臣歸養”。在即將離開貴州之時,他在《題夷情疏》中,一吐胸臆,痛痛快快地說出了自己治黔10年、積郁多年的憤懣和思考。他說:“臣之處心積慮,惟求安夷人以安地方,安地方以報陛下”。但是,許多年來,“鄰國(指蜀)歲歲逼臣,臣之受謗日深”,且針對的總是對水西安氏的態度。“夫安疆臣安堯臣兄弟,不過黔中一屬夷耳”,郭子章列舉了安氏兄弟若干忠順例證后,質問道:這是“順耶?逆耶?”蜀中卻總是“不以為亂臣,則以為賊子,用兵芟夷,惟恐一日或緩”,“蜀人言二安反久矣”。但是,從貴州的角度看,“自黔視之,則大不然”,“夷情順逆,兩省意見不同者此也”。在郭子章看來,為政之道,“謂其能亂而止于未亂,禁于未發,調停處置,勿令砰破”;處置所謂“夷情”,并“非朝廷之力能制其死命,在處置得宜,能服其心”,“故雖夷人,不可不攻其心,服其心也”。郭子章痛心地說,他這是在“以余命,明言兵之利害”。
可惜,后來的許多漢官流官,對“夷人”的認識,依然停留在“犬羊之性,終懾天威,須牢籠之中,不廢督責,庶可消其邪念也。”他們的膽識、才智和作為,比之郭子章、楊寅秋,相去無異于霄壤!而他們所做的,大多只是一時的權宜之計而已,而并非以心換心的長久之策。何況,更還有層出不窮的好大喜功者,“以為止有剿之法,庶可以振國威而揚武略”。如此,如何“為祝全黔求太平”?
于是,平播之役大約20余年后,天啟元年(1621年),奢香娘家的后代、四川永寧宣撫使奢崇明反;第二年,靄翠與奢香的后代、貴州宣慰司同知安邦彥反。戰火遍及西南。當年參與平播立下大功的兩大土司,將這場戰爭打了整整10年。最終的情景,比當年的播州更為慘烈!
于是有人說,正是因為郭子章的“與盟疆臣”,“分地酬功”,才導致“水西尾大之患,亦于是乎不可制矣”……
然而,這一切,用來言說平播之役發生的當時——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的前后,似乎太“超前”、太“先知”、太有悖情理了一點。(完)
(作者系貴州省文聯原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