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江勇 王力群
[摘要]高職與本科分段培養銜接實現了學制的接軌和專業的對接,但課程的銜接問題尚未解決。因此,推進高職與本科教育銜接,核心是課程的銜接。針對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高職與本科“3+2”分段培養的課程銜接現狀,爭取做好公共基礎模塊課程的銜接、專業基礎模塊課程的銜接、專業必修與選修模塊課程的銜接、專業綜合實踐課程和職業資格證書的銜接,構建高職與本科的一體化課程體系,有效實現高職與本科課程的銜接,提高高職本科人才的培養質量。
[關鍵詞]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高職與本科教育;課程銜接;電子信息工程
為建立、完善與現代產業體系相適應的職業教育體系,滿足江蘇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對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江蘇省從2012 年起啟動了高職與普通本科分段培養 “3+2”的全新試點項目,旨在有效實現高職與本科課程銜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一、高職與本科“3+2”分段培養課程銜接的現狀分析
由于高職與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由不同層次的學校制定實施,高職與本科學校缺少溝通與交流,缺乏高職與本科課程一體化設計,存在以下問題:
1.高職與本科課程存在重復或雷同現象
許多本科院校參照本科四年制的教學計劃來設計高職畢業生的課程體系,專業課程的教學起點按普高畢業生要求,沒有體現本科教育的提升作用。以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為例,有些專業課程如《電子線路》《單片機技術》《傳感器技術》《電子測量技術》和《數據通信網》等在高職已學過,學生升入本科后還要學習這些課程;一些公共課在高職中已經修過,在本科要再修一遍,既造成學習時間的浪費,又影響學習的積極性,造成學校教學資源和人力資源的浪費。
2.高職與本科文化素質要求存在脫節現象
許多高職院校為了加強專業和技能課程,削減了必須的公共文化基礎課程,忽略了學生的繼續學習和可持續發展。大多數高職院校學生的英語、高數和大學物理基礎薄弱,尤其是高數只開一學期約50 課時左右,只學習一元函數微積分的簡單內容;90%的學校不開設大學物理,不知道電磁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英語的聽、說、讀、寫、譯能力差,高職階段的文化基礎不扎實。
3.高職與本科職業資格考證不銜接或斷檔
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上實行“雙證書”制,強化實訓教學、社會實踐和頂崗實習等教學環節。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課程體系中要求學生必考無線電裝接工,選考單片機技術、電子CAD等中級職業資格證書證書。本科學段還是按照學科體系,偏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學生升入本科后,課程體系設置沒有職業資格考證與技能訓練的內容,造成高職與本科職業資格證書不銜接或斷檔。
二、高職與本科“3+2”分段培養課程的設計與構建
2014年《國務院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建立健全課程銜接體系。適應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需要。推進專業設置、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相銜接,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專業設置、教學過程等方面的銜接,形成對接緊密、特色鮮明、動態調整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國務院文件對課程銜接提出明確意見,高職與本科院校應共同研究,對課程體系進行一體化設計,使高職與本科兩個學段的學習內容真正實現課程結構、課程內容銜接的連續性、順序性和整合性 。設計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高職與本科一體化課程體系由公共基礎、專業基礎、專業必修或選修和專業綜合實踐與畢業設計四個模塊組成。各個模塊在高職與本科的課程設置層次分明,課程和技能培養有遞進銜接。
1.公共基礎模塊課程的銜接
高職公共基礎課程的設置應體現在高職教育的高等性和基礎性上,為學習專業知識,培養職業技能和接受本科教育打好基礎。《高等數學1》的主要內容有函數和極限、一元函數微積分及應用和微分方程初步,使學生會運用數學方法和技巧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大學英語1》要求學生掌握聽、說、讀、寫、譯的基本技能,為學習專業英語、繼續學習和工作打好基礎,參加全國普通高校英語應用能力等級考試取得證書;大學物理的《電磁學及其應用》為學習專業課程和繼續學習打好基礎。本科《高等數學2》的主要內容有多元函數微積分及應用、曲線積分和曲面積分,矢量分析及場論初步、級數、廣義積分,意在培養學生綜合應用所學數學知識和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學習后繼課程和進一步獲取數學知識奠定必要的數學基礎;《工程數學》有復變函數、概率與統計和線性代數等內容,為學習相關專業課及以后實際工程應用提供必要的基礎;本科《大學英語2》意在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著眼于培養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技術人才,獲得全國英語四級或六級證書,為繼續學習和考研打好基礎。
2.專業基礎模塊課程的銜接
專業基礎模塊課程由培養該專業相對應的崗位、職業基本能力的專業基礎課程組成。高職開設主干課程《電子線路》《數字電路》《電子測量技術》《C語言程序設計》和《數據通信網絡》,使學生掌握電子電路的基本理論和實驗技術,具備分析和設計電子設備的基本能力。本科無需開設這些課程,避免重復,可開設《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集成電路原理及應用》《通信原理》《信號與系統》和《數字系統設計技術》等課程與高職課程銜接,使學生具備電子技術和信息系統的基礎知識,能從事各類電子設備和信息系統的研究、設計、制造、應用和開發的基本能力。
3.專業必修與選修模塊課程的銜接
專業課程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對學生掌握專業核心知識和培養專業核心能力,實現培養目標起決定性作用。高職開設《傳感技術》《單片機技術》《PLC技術》《電子CAD》和《EDA技術》等課程,使學生掌握基本工作原理、編程方法、設計、調試方法,初步具備應用電子信息技術的能力。本科開設《DSP原理及應用》《嵌入式系統與應用》《Matlab語言及應用》《Labview程序設計》《圖像處理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等課程,使學生進一步掌握軟硬件的基本工作原理、編程方法、設計、調試方法,提高信息的獲取與處理、電子設備與信息系統的設計、開發、應用和集成的能力。
4.專業綜合實踐課程和職業資格證書的銜接
專業綜合實踐課程為培養學生的專業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業就業能力,獲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所設。高職課程設置實踐教學課時占總教學時的50%以上,所開設的專業課程都有實訓課程,如傳感技術實訓、電子CAD實訓、無線電裝接工實訓等。學生必考英語應用能力證書、計算機應用技能證書和國家中級(四級)無線電裝接技能證書,電子CAD和單片機技術中級技能證書。
本科課程設置實踐教學課時約占總課時25%,開設微機原理及接口技術實訓、通信原理與通信電子實訓、電子系統綜合設計和信號處理綜合設計等。其中電子系統綜合設計涵蓋了電子技術、單片機、可編程控制器、DSP、嵌入式系統、智能儀器與虛擬儀器等多門課程內容,使學生系統掌握電子信息領域所需要的繪圖、運算、實驗、測試、表達、工藝設計技能以及計算機應用能力。學生必考大學英語四級選考六級證書,可以選考計算機二級證書和C語言初級程序員證書 。
建立和完善與現代產業體系相適應的職業教育體系,加強高職與本科教育銜接,試點項目有關高職與本科學校共同研究設計與構建高職與本科“3+2”分段培養一體化模塊式課程體系。高職與本科各個模塊課程與職業資格證書銜接,本科課程在高職課程中建立基礎,高職課程在本科課程中延伸,避免重復、斷檔與脫節,實現高一層次的知識和技能的提升,充分發揮高職本科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作用,建設好人才培養的“立交橋”。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Z].2010.
[2]張新安.應用型本科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9(04).
[基金項目:2014年中國交通教育研究會教育科學研究立項課題,項目編號:交教研1402-86]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