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戴維斯
現在主流觀點認為生命在宇宙中普遍存在,不過,我們也許高估了生命產生的容易程度。比如,開普勒22b雖然看似適宜居住,但卻并不表示該行星真有生命。
20世紀60年代,那時我還是一名學生,幾乎所有的科學家都認為人類是宇宙中唯一存在的生命,探索地球外的智慧生命都被認為是荒唐可笑的。懷疑論則主要關心生命的起源,當時學界普遍認為生命純屬化學物質偶然形成,其發生幾率非常的小,以至于不可能出現第二次??茖W家弗朗西斯·克里克這樣描述生命:“生命在此刻出現幾乎是一個奇跡,因為要滿足那么多的條件,才能夠形成生命?!笨茖W家雅克·莫諾同意這一觀點,他在名為《偶然性與必然性》的書中寫到:“最終,人類會明白,他們在冷漠無垠的宇宙中孤立無援,這是因為他們自己的產生本來也是偶然?!?/p>
而現在,學界的論調明顯倒向另一邊。很多著名的科學家聲稱宇宙中充滿了生命,而且至少有一部分是智慧生命。生物學家克里斯汀·迪夫甚至聲稱生命是“宇宙的必然”。盡管在這個問題上,科學界似乎做了墻頭草,但是,至今仍然沒有任何有力的證據,來解釋生命從無到有的這一過程。
盡管如此,最近發現的數百個太陽系外行星,給地外文明探索計劃打了一針強心劑。天文學家認為,銀河系中就存在數以億計的與地球類似的行星,相似的地理條件,也許存在相似的生命。
人們常常問,我們怎樣才能找到地球外的智慧生命。其實,這個問題是毫無意義的,因為我們不知道化學物質是怎樣轉變為一個活細胞的過程,那實在是太復雜了,所以我們無法算出生命產生的概率。
科學家卡爾·薩根曾經談到過,生命起源沒有那么困難,否則生命不會在地球剛變得適宜居住時就立馬出現。不錯,我們可以追溯到地球在35億年前生命的存在。但是,薩根的論證卻忽視了這樣一個事實,我們本身就是我們研究的地球生物過程的產物。除非生命很快出現在地球上,否則在太陽溫度變得非常高,足以將地球烤熟前,人類是不可能及時演化出來的。由于這個不可避免的選擇偏差,我們從地球單個樣本是得不到有統計意義的結果的。
另一個常見的論證就是,宇宙如此浩瀚無邊,肯定在某處會存在生命。但這一論述意味著什么呢?如果我們把注意力限制在可觀測宇宙內,據美國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給出的數據,宇宙中至少有1250億個星系,而每個星系中又至少有300億個星球。不錯,這個數字很大,但是,與隨機形成簡單有機分子的幾率相比,這個數字也變小了。如果化學物質變成生物的路途漫長而又復雜,那么有可能萬億顆行星中,才有一個出現生命。
或許,我們不需要把目光看得太遠,如果生命真如薩根所說是偶然出現,那么地球上就應該出現過好幾次生命。如果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多種多樣,來自另一次起源的微生物后代就可能存在于我們的周圍,形成了一種影子生物圈。還沒有人認真地在我們身邊尋找未知生命,但只要發現一種“異形”微生物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