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春銘
〔摘 要〕中國山水畫藝術具有鮮明的民族符號,“線條”是中國山水畫藝術表現的主要形式。本文基于中國山水畫“線條”的民族性進行探討,首先,分析中國山水畫中“線條”的民族性;其次,就中國山水畫民族性詮釋的原因展開分析;再次,就當代中國山水畫“線條”民族性的發展進行探究。最后總結并展望中國山水畫“線條”的民族性發展問題。
〔關鍵詞〕中國山水畫 線條 民族性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文學藝術輝煌燦爛,中國山水畫藝術經過歷朝歷代畫家的不斷探索和創造,山水畫中線條的應用顯得愈發重要,線條呈現出民族性及其根本精神所在。線條能夠傳神、塑造形體、還可以通過線條科學應用,展現線條背后的民族思想精神魅力,中華民族的哲學思想、社會發展的文化精神。
一、 中國山水畫的“線條”民族性展現分析
“線條”是中國山水畫中重要的表現手法,也是能夠體現畫家思想和情感的最基本的要素,“線條”被賦予了濃厚的民族文化精神。在中國山水畫中,線條的造型和達意,通過塑造形體的表現和彰顯出畫家寄予的思想意念等手段,繼而折射出線條背后畫家獨特的構思和主觀情感。
(一)通過線條塑造出不同的意象造型
畫家在創作中國山水畫的過程中,從大自然景色中抽象出不同的線條形態,以線條為依托詮釋出自己的內心心象,用不同線條構圖表達畫家的意象,讓觀者隨著看畫而讀懂作者通過線條表達的意境深遠、淡遠飄逸的精神內涵。常說的“觀畫如觀人”就是指通過看畫尤其看不同線條可以看出畫家要表達和塑造出的不同意象和思想內容。
中國山水畫中以線條塑造不同的意象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注重“取象”,既是選取線條形式化表達的輪廓之形象,也是取被感覺柔化了的具體形象。畫家在中國山水畫的創作過程中,在山水輪廓造型的塑造上,以靈活松動的線條或以嚴謹貼切的線條,亦或用形式化了的各種皴法來豐富所畫山水輪廓的質地外形,借助于水墨濃淡的潑灑,描繪出山水之間的氣象萬千。線條是中國山水畫的筋骨,塑造出的不同意象所反映出的無不都是畫家對于中華民族文化思想的所感所悟,畫家通過線條的筆墨與筆力的融合統一,濃墨重彩,干濕柔和等都表達出不同的意象,也可以說是表達出不同的民族情感。[1]
(二)不同線條骨法用筆詮釋出中國山水不同的本體
中國畫講究骨法用筆,在山水畫的創作中,不同山水的特征表現,都是借助于不同的骨法來表達出不同的山水畫意象,這里所說的骨法用筆包含四種:“骨架”、“骨勢”、“骨質”、“骨力”四個方面:骨架是畫家在創作時,對于所描繪客觀物象的視覺外化的形體及其內在結構,只有正確地把握住物象的骨架,才可以為其外表下的內在意象和情感做好鋪墊。骨勢指的是畫家在創作作品時,用筆的氣韻、心態氣勢及其對所創作作品的意象的精準把握等,畫家在創作中國山水畫時,要調整好心態,對客觀物象有深刻的把握,做到客觀物象與創作精神的融合統一。骨質指的是中國山水畫的創作中,以中鋒用筆,以立成其形,讓作品線條間充滿力量感,也就是中國山水畫創作中用筆所到之處,都是要有勁道、有肉有骨、有氣勢、也就是有骨質。骨力被稱作中國繪畫的筆力,也就是指畫家在創作中所用毛筆的掌控力及其對所畫作品的熟悉程度。中國山水畫在執筆、起筆、收筆都有其高要求,也體現出較高的美學價值。中國山水畫創作中的骨法用筆體現出中國畫法的獨特,也體現出中華民族不同于世界繪畫的民族特質。
(三)中國不同時期山水畫民族性分析
從古到今,中國山水畫在世界繪畫領域獨樹一幟,在國際藝術上也是占有重要地位的,線條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中國山水畫中對于線條的長短、曲直、方圓、枯潤都有著特定的要求。中國自唐朝開始,山水畫題材得到全面發展,這一時期的山水畫很大程度上是先勾線后填色的技法,畫面裝飾性強,濃墨重彩,線色分明。從現存的中國古代山水畫來看,皴法樣式出現于五代,“皴法”指的是中國山水畫藝術語言形式,是藝術家審美意象的外化,是畫家情感和思想的傾注,也是造型手段之一。歷代皴法樣式多樣,宋代山水畫創作過程中,對于皴法和線條的結合應用多,源于這一時候,繪畫方面對于造型要求較為嚴格,線條與皴法的結合,讓中國山水畫作品呈現出嚴謹端莊、意境深遠的藝術特色。自宋以后,山水畫中皴法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各種皴法相繼出現,到清代達到頂峰,對山水畫中線條的要求也更高。在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影響下出現了風格各異的繪畫樣式。
二、中國山水畫中的“線條”能夠詮釋民族性的原因
(一)繪畫用材的特殊性
中國山水畫中所使用的繪畫工具及材料也是造就山水畫中“線條”民族性的一個重要方面,與西方繪畫不同材質的筆墨紙硯體現了中華文明的民族性特色,也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山水畫的面貌及其發展特色起到了重要作用。毛筆尖端柔軟而富有彈性,沾上水墨后利用筆尖、筆肚在宣紙上游走,加上繪畫過程中的骨法用筆,可以勾勒出豐富多變的線條,呈現出不同的繪畫效果。墨,是中國山水畫創作使用的重要材質。用墨進行繪畫,通過線條的粗細,濃淡不同效果,加上筆頭的不同部位可以畫出不同韻味的線條,體現出中國畫線條的力度與民族特征的不同。宣紙,是中國畫特殊的繪畫材質,是中華民族幾千年農業國的特殊產物。宣紙質地柔軟,易于書寫,對于繪畫中線條運用起到了促進作用。元朝時期,生宣紙或者半生宣紙開始成為繪畫的主要用材,到了明清時期,宣紙的使用制造工藝更加先進成熟,宣紙顏色潔白如玉,線條勾勒過程中,突出了涇渭分明、符合道法的陰陽相通說法。[2]
(二)審美趣味的獨特性
中國山水畫中通過線條勾勒和水墨的變幻體現出的審美趣味,折射出的是中國古代經世致用的儒道佛三種哲學思想和治世理論,這種審美趣味可以促進中國山水畫的不斷進步和完善自我。在藝術發展的長河中,這種治世理論和為官為人的哲學思想也在不同朝代的畫家的作品中有所體現,并且儒家哲學思想也被歷朝歷代所沿用。作為安身立命之哲學思想,并且孔孟“仁政”、“德治”的熏陶和潛移默化中,中國山水畫所體現出的民族性思想和畫家的思想意念,都是與哲學思想的內在意念密切關聯的。
(三)以書入畫的審美性
書畫同源,可以看到中國山水畫體現出以書入畫的審美性。這種審美方式,對于中國山水畫中線條的應用影響是巨大的,傳統意識上看,中國山水畫時以線條為主的意象造型的藝術表現手法,存在重視神而輕視形的問題。自文人畫確立以后,更加強調了線條的書寫性,注重書法用筆的線性表現方式,進一步發揮線的表現功能,淋漓盡致地發揮線的筆墨韻味。利用以書法用筆用線進行山水畫創作,可以讓山水畫的畫面的線條更加精神、更加有韻味,進而更加促進線條藝術的發展與豐富。通過字體的筆畫和線條的游走體現書法家的意境和審美情趣,中國山水畫與書法相同的是都是以心性之意象以有限擴展向無限。
三、當代中國山水畫中“線條”民族性的發展
(一)線條是詮釋民族性的基礎
中國傳統的山水畫具有鮮明的民族特性,這與線條所體現出的獨特性是分不開的,線條的審美特性包括:線條的時代性、裝飾性、情感性、時間性、民族性等。作為意念存在的線條的時間性是概括抽象化的,中國山水畫的畫面所用靜止的、凝結的線條被賦予了時間的流動,就可以讓畫面更加生動、傳神,可以讓暗淡的朦朧意境轉變為精彩的藝術意境。
中國古代的繪畫發展也是體現了線條的變化和發展的,不同時期的線條具有不同的藝術風格。中國山水畫的民族風格決定于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因素、審美情趣發展。毫無疑問,中國山水畫具有自身鮮明的民族性。中國山水畫中的線條不僅能夠有其形,更有了獨立完善的獨立性,如:中國山水畫中的各種皴法。線條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長河的發展中,具有屬于其自身的形態和語言,不斷的完善和發展,逐步壯大成為有著其自身審美情趣的獨立藝術。中國山水畫的當前發展,要著眼于從線條的審美和當代藝術形態進行創新發展,要重視線條的基礎性作用,更要突出線條的民族性特征。[3]
(二)與時俱進,逐步創新線條的民族性表現
中國山水畫的創新發展是大趨勢,也就是說,在當前,中國山水畫要與時俱進,融入時代發展的要求,逐步創新完善線條的民族性表現,依照中國山水畫的內在精神特質、意境、氣韻、理念,進行藝術形式上的創新與改革。線條的畫面呈現要以畫家的主觀形態為最高要求,線條的變化要以客觀物象的變化和畫家意象的變化為基礎的前提下進行,在逐步完善和發展中壯大中國山水畫發展的民族性特點??v觀中國山水畫的發展歷程來看,中國山水畫歷經千年的發展而生命力旺盛,在不同時期呈現出按照時代發展與社會要求進行轉變的特點,有著開放性的與時俱進,這是一種態度,也是蘊含中國文化智慧的做法。[4]
結論
線條是山水的筋骨,水墨山水畫的血肉,在中華文化藝術中具有特殊的民族特色和地位,只有認識到這種民族精髓才能更好地發揚光大。在當前,伴隨著中國山水畫藝術的改革創新,可以讓線條的民族性特色得以創新完善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魏超玉.當代中國畫構圖特點新探[J]. 江西理工大學學報. 2014(06)
[2] 于嘉.國畫創作能力培養探究[J]. 才智. 2014(29)
[3] 朱平.水墨、水墨畫和水墨藝術[J]. 吉林藝術學院學報. 2014(04)
[4] 梅墨生.“含道”“澄懷”是一種人文精神崇尚[J]. 兩岸關系. 2014(10)